孫赟生
摘要:針對農村發展內生動力問題,提出增強農村發展內生動力必須解決好農村“缺人才”“缺資本”“缺土地”的問題,用好市場要素,從供給側改革和擴大內需兩個角度,將供給與需求、工業與農業、生產與服務有效連接起來,并給出相關對策建議。
關鍵詞:農村發展;內生動力;供給側改革
為破解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業農村發展不充分難題,各地政府加大對農村投資投入的同時,也主導了大量政績工程、面子工程。如何突破樣板村建設,推動農村的持續平穩發展,需要在供給端發力,增強農村發展的內生動力。
一、中國農村當前發展的困境
(一)農村人才供應缺口較大
隨著城鎮化的發展,大量農村適齡勞動人口向城市轉移,農村傳統的熟人社會開始瓦解,個人、家庭呈現原子化的發展趨勢,宗族宗親、親緣地緣逐漸淡化。個人價值觀也發生變化,年輕人不再把建設家鄉作為第一選擇,而是更多關注個人價值的實現,精英群體大量流失,留下的都是年齡偏大、文化教育水平不高的老人和婦女。這些人員不易掌握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也很難適應現代化經營管理方式。
(二)農村金融供給質量低下
一方面,農村以規模較小的小微企業為主,需求主體分散、抵押物缺乏、收入不高,在配套產業、金融監管、法律法規、信用信息體系建設等方面不完善,加劇了金融機構的信貸風險。另一方面,農村金融供給與需求匹配度不高,小微企業有效信貸需求整體不足,受農村金融服務成本較高、資本回報率較低等因素影響,農村地區資金外流現象嚴重,農村金融體系不健全,金融機構缺乏相應的產品供應,貸款投放速度整體偏緩,不能有效滿足經營主體的發展需要。
(三)農村土地利用效率不高
村級土地利用規劃總體處于起步階段,編制水平不高、可操作性不強,難以有效指導規范農村土地利用管理。地方上一味要政策、要用地指標,在創新思路盤活存量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方面缺乏實踐探索。對農村建設用地缺乏統一的分類標準和規范,一些產業融合、土地功能復合運用的新產業新業態難以明確用地性質、出讓標準,影響項目審批落地,也阻礙了農村的發展。
(四)農民主體地位缺失嚴重
農民主體地位是否被尊重,農民主體意識能否被激活,直接影響農村的發展。在目前的農村建設發展中,農民的主體意識日益淡漠、喪失,一些地方出現了政府干部急、投資者熱而農民卻比較冷的現象,農民成了鄉村振興的旁觀者,成了被外來資本擠出鄉村的淘汰對象。
二、增強農村發展內生動力的思路
(一)組織創新:讓農民成為農村發展的主體
農村的發展需要政府主導、農民主體、社會支持所構成的合力。一要發揮好政府的政策引導作用,堅決打破不合時宜的政策束縛。二要充分尊重農民的意愿,調動農民的積極性。三要堅持市場化路徑,動員社會力量,匯聚農村最緊缺的資源,激活農村原有要素。
(二)金融創新:讓資金成為農村發展的保障
做好三個方面的金融創新:一是互聯網金融的創新。充分利用互聯網金融的技術和思維,改善農村金融信貸機制,降低成本,克服信息不對稱難題。二是產業鏈金融創新。要深入調研當地中小企業的聯系,積極探索產業鏈金融服務模式,通過發展產業鏈金融來降低金融服務的風險和成本。同時提高金融服務效率,通過培育和扶持產業鏈發展,帶動地方經濟的整體發展。三是土地金融創新。要依托土地改革創造新型土地金融產品和服務模式。針對當地“三農”的抵押物的特點,開發有針對性、可操作的金融產品,最大化滿足當地金融需求。
(三)科技創新:讓技術成為農村發展的助力
一要加大農業科技園區建設。將創新平臺基地向農業農村延伸,提高農業創新力和競爭力,引領農業農村現代化加快發展,提高農業生產智能化、經營網絡化水平。二要發展農業高新技術產業。打造現代農業創新產業高地,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和產城產鎮產村融合,強化創新鏈,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分享利益鏈。三要加快培育農村科技創新人才。積極培養本土人才,鼓勵外出能人返鄉創業,鼓勵大學生村官扎根基層,把更多城市人才引向鄉村創新創業,動員廣大貧困群眾參與科技扶貧項目,轉變發展觀念,解決思想貧困。
三、對策與建議
(一)推進土地資源合理利用,提高土地流轉水平
大力推動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完善土地租賃市場,通過置換合并或整片流轉等形式,提高土地流轉水平,盤活土地經營權。協同推進土地和農村規劃、保障的統籌安排。集體經濟組織在土地使用過程中發揮協調、管理方面的作用。一方面,針對農民的承包權,不能侵犯農民的權利,也不能以發展集體經濟或者大規模特色農業為由,強制農民放棄承包經營權。另一方面,針對土地經營權,要保護好土地經營權的穩定性,避免農民中途反悔、收回土地的情況出現。在土地經營權抵押投資方面也要做出有益探索。
(二)推廣農業先進技術,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
積極推廣高科技農業,給予財政、稅收、用地、金融、保險等方面的便利,積極推廣現代農機具、先進耕種技術、管理技術,提高科學種植、養殖水平,提高農產品的產出率和質量。發展現代農產品加工技術,推廣先進加工技術設備和先進加工工藝技術。提高農村地區光纖接入率和各類移動終端的使用水平,讓農民通過網絡能及時獲取農業技術指導,獲得國內外市場資訊。
(三)推動一二三產融合,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綜合收益
根據各地區農業經濟發展條件和發展特色,發展全鏈條、全循環的高質高效的農村產業。引導農產品加工業的集群發展,擴大規模優勢、區域優勢和市場優勢。實施品牌戰略,開發一批品質好、質量高的名優產品,并采用農業電子商務形式,積極聯合農產品線上線下銷售平臺,拓寬產品銷售渠道。發展綠色、低碳的鄉村旅游業。通過科學合理的規劃,充分發揮地區資源稟賦、農耕歷史文化和生產力發展水平優勢,規劃旅游項目與景觀。
(四)推出返鄉人員創業政策,逐步引導青年回鄉發展
對退休人員返鄉參與鄉村建設出臺相應的政策規定,在退休返鄉人員使用宅基地上給予政策傾斜,解決返鄉人員的居住問題。鄉村基層組織搭建平臺,最大程度地激發返鄉人員參與鄉村建設的內驅動力。針對目前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問題, 加大青年職業農民教育力度,提高農村青年的教育水平,逐步引導青年回鄉務農或創業,幫助參加土地流轉的農民的提高職業技能,助其順利進入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工作,增加農民收入水平。
(中共泰州市姜堰區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