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馬克思哲學分析與解決的 總問題,是資本占有勞動和無產階級的解放。馬克思哲學在對這一問題進行探索的過程中,形成了大眾形態、政治形態與學術形態三種形態。但是,馬克思哲學在馬克思以后的發展史當中,卻呈現出了不同的演變與命運。馬克思哲學的這三種基本形態在當前中國的命運可以概括為:大眾形態得到了倡導,但是還沒完全實現;政治形態突出,但是需要進一步的得到學理支持與大眾認同。當代中國馬克思哲學研究的健康發展,不但需廓清馬克思哲學完整的結構,而且還要營造馬克思哲學研究可持續發展的一種生態環境,以推動三種形態的良性互動。
關鍵詞:馬克思哲學;歷史命運;大眾形態;政治形態;學術形態
馬克思以后,馬克思哲學的發展呈現出了不同的態勢,或強調馬克思哲學的政治性,或突出馬克思哲學的學術性,或注重馬克思哲學的大眾性。因為只是抓住了馬克思哲學中的某一因素或某一特性而對于其他因素或其他特性不夠注重,這就導致了在一定意義上對馬克思哲學片面的理解。那么究竟怎樣完整的看待馬克思哲學,及以哪種理論框架清理和總結馬克思哲學的發展歷程,這已經成為了馬克思哲學界關注的重要問題。
1 馬克思哲學三種形態的有機統一
問題乃是哲學之源,馬克思主張的是用哲學方式去研究時代的迫切問題。每個時代都有著屬于它自己的問題,哲學批判想要分析的正是那些較為重大的時代性問題。人類始終只是提出了自己能夠解決的問題,因為只要仔細的考察就能夠發現,問題本身,只有在解決它的物質條件已經存在或至少已經在生成的過程中時,才會產生。這就在啟示我們,哲學視閾的問題并不是任意的,而是具有極強時代性與現實性的。馬克思哲學的探究是發源于對他那個時代的深層問題進行追問,也正是從問題出發,緊扣時代的脈搏,所以,馬克思哲學才成為了哲學的典范。
馬克思哲學從產生起就形成了完整地形態,這里所說的形態是指由哲學的主題、研究方法、表述形式、涉指主題、核心內容與運思方式所呈現出來的哲學形象。馬克思哲學有相對獨立的問題域、研究方法、表述形式、涉指主題、核心內容與運思方式。所以基于這樣的界定,我們在相對意義上,把馬克思哲學分為了大眾形態、政治形態與學術形態。
不可否認的是,馬克思哲學的這三種形態是具有相對獨立性的,三種形態各有核心與特點,馬克思在研究與闡釋哲學的時候也各有側重。但是同是我們也應該清醒的認識到,馬克思哲學的三種基本形態構成了具有內在聯系的一個完整結構,在本質上也是統一的,并且是統一于哲學要解決的總問題、基本方法論與人民大眾的根本立場。這里所說的總問題就是資本統治社會的邏輯,或者說資本占有勞動和無產階級解放,基本方法論就是馬克思哲學的這三種形態用來分析問題的方法,這一個方法是科學和價值的統一,根本立場指的是馬克思哲學的這三種形態所要堅持的共同立場是為了實現人民大眾的基本利益,它也是面向人民大眾基本利益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因此,只有把馬克思哲學的三種形態作為一個有機的統一體,才能夠完整準確的把握馬克思哲學精神的實質,也才能夠勾勒出馬克思哲學完整的結構。
2 馬克思哲學三種形態的歷史演變
這里所說的歷史,就是主要指馬克思哲學的主流咋蘇聯的演變進程,也是指馬克思哲學的主流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以后與中國在改革開放前的這一段歷史當中的演變進程。在馬克思那里,哲學的大眾形態、政治形態與學術形態是有機統一的。然而,在馬克思以后的馬克思哲學的歷史發展進程中,這三種形態呈現出了不同的演變,也出現了一定程度上的分離,就是政治形態不斷的強化,學術形態沒獲得相對的獨立性,并且政治形態與學術形態在一定程度上疏離了大眾,還沒有真正的贏得大眾的認可。這些歷史的演變主要是通過馬克思主義的主要經典作家及一些重要的思想家對待這幾種形態的態度、方式以及結果體現出來的。
從應然性來講,馬克思哲學的發展史是面向大眾的歷史,但在馬克思哲學發展史與馬克思哲學發展史的教科書中,一般來說,大眾形態的哲學會被不斷的強調,但并沒有在現實當中真正的建立起來。
馬克思哲學的經典作家及中國共產黨人倡導的馬克思哲學的大眾化,從根本上要求人們能夠認識到只要掌握了理論群眾也能夠變成物質力量。只有實現馬克思哲學的大眾化,才能真正的使馬克思哲學深入人心,增強馬克思哲學的生命力、凝聚力與吸引力。然而,在馬克思哲學發展的的歷史進程中,雖然大眾性也不斷的得到了強調,但是實際情況卻是馬克思哲學大眾形態沒有真正的確立起來。很多人并沒有真正意識到大眾形態是馬克思哲學的首要形態,甚至有的人認為哲學應該是少數人去研究的學問,與平民大眾并沒有關系,所以就對大眾形態的哲學不重視甚至是輕視。大眾形態的馬克思哲學在馬克思哲學發展史教科書中也沒有了應有的地位,馬克思哲學所研究的問題、內容、形式、方法與運思方式遠離了群眾,大眾形態的馬克思哲學研究者以及研究成果寥寥無幾,從而大眾對馬克思哲學望而生畏。那么,怎樣讓馬克思哲學走進大眾,就成為了真正確立馬克思哲學大眾形態的關鍵性問題。
結束語:
要想實現馬克思哲學三形態的統一就三者相輔相成,反之就三敗俱傷。如果大眾形態得不到政治形態與學術形態的支持,就很難真正的實現,如果學術形態疏離了政治形態與大眾形態,就失去了合法性與生命力,如果政治形態脫離了學術形態與大眾形態,就失去了學理支持與大眾認同。不能滿足大眾的需要、國家的需要和實踐的需要,并且抓不住事物的根本、不能夠說服群眾、不能轉化成現實力量的哲學,遲早要被歷史所終結。
參考文獻
[1]文大稷,胡江華.論馬克思主義世界歷史理論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內在規定性[J].社會主義研究,2020(03):143-148.
[2]司書巖. 馬克思恩格斯關于近代中國歷史命運研究[D].遼寧大學,2020.
[3]王少光,張永紅.對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再思考[J].理論導刊,2020(01):51-55.
作者簡介:宋明蔓,1988.12,女,漢族,云南昆明人,云南經濟管理學院 思政部專職教師,研究方向:中國哲學。
(云南經濟管理學院?云南?昆明?6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