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夢菲
摘要:民勤小曲戲,源遠流長,是民勤農民以及民間藝人自娛自樂的傳統劇目,深受廣大群眾喜愛,也為普通老百姓增添了無窮歡樂。民勤小曲戲,最初稱鎮番小曲,因明清時民勤縣名為“鎮番”得名。民勤小曲戲又稱之為小戲,相對秦腔大戲而言,是流行民勤城鄉的曲排體地方小劇種。民勤小曲戲源遠流長,獨具特色,詼諧通俗,幽默風趣,親切感人,生動活潑,遺產豐富。民勤小曲戲,群眾參與程度高,一個人演唱,數十個人幫腔,氣氛也是十分熱烈。2020年4月2日至25日,我對民勤縣數十個小曲戲業余劇團進行了跟蹤調查,現將調查情況總結如下。
民勤小曲戲的來源與形成:
根據史書記載,自從清朝中葉起,民勤小曲戲就流傳至內蒙古臨河、磴口、阿拉善左、右旗及新疆等地。民勤小曲起源于當地和從內蒙古流傳而來的“民歌西調”、二人臺,后又與江浙、山西、陜西移民的俚曲小調相融合,在清朝前期即已形成。據《鎮番遺事歷鑒》載,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二分溝胡兆庠是年創戲社,領五徒游藝湖壩”。清同治間,民勤小曲進入興盛時期,職業性小曲戲班“容尤堂”,曾“游藝于口外(今新疆一帶),凡歷三年乃歸。中華民國時期十五年(1926年),民勤的東湖藝人劉發杰組建泰和班,將民勤小曲戲正式搬上舞臺演出。建國后,民勤小曲在音樂、表演、唱腔等方面經過挖掘、整理、改進、提高,曾多次赴省、地、縣會演。
一、民勤小曲戲的特色與特點
(一)角色分類特色
民勤小曲戲的角色行當最初僅有小生、小旦、小丑,時稱“三小戲”,到清末發展為生、旦、凈、丑等行當,一應俱全。民勤小曲戲角色行當主要有以下四類:1.旦角:分有正旦、小旦、老旦,媒旦(又稱手帕旦,妖旦)等;2.生角:分有老生、須生、小生、貧生等;3.丑角:有大丑和小丑之別;4.凈角:分大凈、二凈。以借鑒移植秦腔劇目為主,小曲戲自有劇目很少有凈角。民勤小曲戲角色分類可與傳統大戲“京劇”“秦腔”“黃梅戲”等相媲美。
(二)服飾著裝特色
民勤小曲服裝一般因陋就簡,但也有一定的規定要求。正常情況下,男角著長袍,外罩紅或藍色短大襟棉襖,腰圍裙帶,頭戴“涼殼”或“纓帽”。小生在白上衣之上套黑色或藍色背心。老旦圍裙,套青襖,梳劉海。正旦著紅色或綠色大襟襖,下著花裙,頭梳髻,別簪。唯有正旦腦后垂大辮。凡男角常執扇著帕,女角也執扇著帕,只是兩手執著與男角相反。化妝簡單,無固定譜式,僅略施脂粉而已。
(三)民勤小曲戲劇目特點
民勤小曲戲劇目已知名的大概有一百多種,先后記錄到的有五十多種,經整理加工的約有二十種。潘富堂手抄本六十種,1956年貢獻于甘肅省文化局,今多藏省文化藝術研究室。民勤小曲戲的劇目有以下幾個特點:
1.折疊特有劇目多
僅現已搜集到的劇目中,屬獨有劇本二十余種,其中如《二瓜子吆車》、《打懶婆》、《怕老婆頂燈》等都是西北地區少有的劇目。
2.折疊獨幕折戲多
民勤小曲傳統劇目幾乎全部都是折戲,適于城鄉地攤演出,也是小曲戲廣為流傳的主要原因之一。
3.折疊神怪狐妖戲多
民勤小曲戲中神怪狐妖戲多的主要原因是舊時民間班社大多演出于農村的廟會,演戲是為了敬神。
4.折疊賢良義士戲多
這與宣揚封建倫理道德觀念關系極大。傳統劇目的諸多特點,與本縣地理環境、風土人情、文化素養、演出場所以及物質條件等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它是長期以來歷史形成的一種格局
(四)民勤小曲戲演出場地特點
1.起初只在地攤子上演出
最初只是在地攤子上演出。明末,縣中始有關廟戲臺,成為敬神娛人的藝術品類。崇禎七年,孟良允聯山西客商于城內創建一座樂器樓,置辦各類樂器多件,竣工日,演戲三天酬神。同年,財神廟戲臺建成。
2.清朝時期戲臺遍布全縣
到了清朝,戲臺就遍布全縣,較有名的有燈山樓戲臺、火神廟戲臺、東湖大廟戲臺、蘇武廟戲臺、雷臺樂樓、龍王宮樂樓、槍桿嶺山娘娘廟戲臺等。
3.大關廟戲臺宏偉氣派
大關廟戲臺在縣城內東南角,創建于明崇禎前,原名樂臺。臺在關廟內,與山門連在一處,坐南向北,面向大殿。系磚木結構,雙層臥脊飛檐,脊頂置鴟吻獸頭。該臺采用“一梁八擔”的結構方式建成,外觀壯麗,氣象威嚴,可三面開放。民國十年左右,廟內改修學校,戲臺拆除。
(五)民勤小曲戲的音樂特點
1.吸納了眉戶劇音樂的精華
民勤小曲戲音樂,是在民勤民歌與內蒙古河套地區民歌的基礎上,吸收晉、陜、江漸移民帶來的民間小調而形成,屬于曲牌連綴體制。眉戶劇傳入民勤以后,因其音樂風格與小曲戲唱腔曲式近似,故眉戶音樂很快被吸收入民勤小曲戲中,相互融合,豐富了小曲戲的表現力。至今,只有少數藝人還能分清哪些曲調是原來小曲戲的,哪些是后來傳入的眉戶曲子,多數藝人和一般觀眾已很難識別了。
2.唱腔由曲調、腔和小調三部分組成
民勤小曲戲的唱腔是由曲調、腔和小調三部分組成。調有甜、苦音之分,腔有軟、硬之別。小調則主要是民歌,也叫雜曲、春歌。調分二曲調、四曲調、正四調、四平調、六曲調、揚調、迷調、塌塌調八種;腔含三腔、四腔、五腔、正腔、緊腔、拉拉腔、行腔、花腔、番腔、快腔、慢腔、襯腔十二種。
3.間奏音樂大部分沿用秦腔、眉戶的曲牌
民勤小曲戲的間奏音樂大部分沿用秦腔、眉戶的曲牌,如八譜、紗帽大開門、小開門等。也有一部分是根據民歌改編的,如哭皇天、游春、送大哥等。
4.演唱時真聲、接聲、真假聲穿插運用
民勤小曲戲的演唱一般均用本嗓(即真聲)。個別調如揚調、花腔等采用真、假結合的演唱方法。其中不少唱腔的結尾或中間部分采用接聲(即幫腔)的處理方式,有獨特之處。
5.樂隊伴奏分文武場面且樂器不同
樂隊伴奏分文武場面,文場樂器主要有三弦、二胡、笛子、嗩吶等,主奏樂器為板胡與三弦;武場樂器主要有梆子,四頁瓦,飛子(碰鈴)等。小曲戲原來用的樂器很簡單,后來逐步豐富了起來。
二、民勤小曲戲的表演與傳承
(一)清唱、坐唱、彩唱是舞臺表演的前奏
民勤小曲戲的表演,大家都是經過清唱、坐唱、彩唱等階段,才發展到地攤和舞臺表演。民勤小曲戲早在明初設衛立縣之初,曲子就逐漸形成,到明代中葉,開始進入廟堂,成為娛神娛人的主要活動形式。當時稱小曲藝人為唱家、彈家、拉家。一人演唱,氣氛十分熱烈。到明末清初,小曲戲被搬上樂樓、戲臺,演出時有故事情節的小小戲。清乾隆時,建立起多個以大廟命名的“小唱會”。道光時,“小唱會”為眾多的家班所代替,這些家班除隨社火隊在地攤“拉小場”演出外,主要以趕廟會唱會戲為主。清末明初,小曲戲尚能與秦腔以風攪雪的形式演出。進入民國時期,小曲戲不敵秦腔,基本被趕下舞臺,重新回到地攤演出和社火隊中。
(二)民勤小曲戲的主要流傳劇目
在民勤流傳的折疊劇目主要有:《馮爺娶小》、《落紅珠》、《麻女頂親》、《瞎子觀燈》、《王定保借當》、《繡樓配》、《打面缸》、《小姑賢》、《白玉霜》、《走西口》、《血汗衫》、《殺妲己》、《姜子牙賣面》、《張四姐下凡》、《大夫小妻》、《夫妻觀燈》等。現在最為流行的是《小放牛》、《小姑賢》、《下四川》、《張連賣布》等。《小姑賢》故事梗概是書生王登云妻生性溫柔賢惠,但卻備受婆婆凌虐。非打即罵,不堪其辱。一日,趁子女不在家中,婆令媳跪地上,暴打不已,且口出穢言,不忍耳聞。姑來,攙嫂起,母不允,姑遂賠罪。母不忍姑跪,強迫起,姑佯裝腹痛稱:“嫂嫂起來,就疼的好些了;跪下,又疼開了。”婆無奈,只好讓姑嫂同起。王登云自學堂歸家,母歷數媳婦“惡行”,強令兒子寫書休妻。王登云雖知妻賢,卻不想惹母親生氣,違心寫了休書。姑見,從母手中奪來,撕碎擲地,并耐心勸說母親善待嫂嫂,母親終于后悔,向媳婦認錯。該劇為諸多小曲戲中流傳較廣的一種。丑、旦、唱、做、工戲。念白多俗語,風趣樸實,地方特色頗濃。《張連賣布》的主要內容是勸諫人們不要賭博,具有教化意義。
(三)民勤小曲戲的傳承創新
民勤小曲戲是沒有專門的團體,也沒有專業的培訓機構,業余教唱成了民勤小曲戲傳承的主要方式。民勤小曲戲現在正面臨后繼無人、劇目瀕臨失傳等困境。如何保護民勤小曲戲?并使其發揚光大。如何讓民勤小曲戲走進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這是民勤文化人十分關切的大事。所以,民勤縣政府決定實施“民勤小曲戲保護傳承工程”,以傳承創新并振興民勤小曲戲。
1.建立民勤小曲戲檔案資料庫。
開展搶救性記錄,調查、挖掘、拍攝、采錄、整理民勤小曲戲文字、圖片、音像資料,建立檔案庫并數字化。
2.整理出版專業書籍。
采錄、整理民勤小曲戲劇目、音樂曲目,編輯出版《民勤小曲戲集成》、《民勤小曲戲研究》。攝制、出版《民勤小曲戲》劇目音像片和民勤小曲戲專題片。組織專業人士舉辦民勤小曲戲研討會,編輯出版學術成果。
3.成立民勤小曲戲傳習所。
成立民勤小曲戲培訓中心,持續舉辦骨干培訓班,培養一批民勤小曲戲的傳承人,積極支持他們開展傳習傳播活動。縣文化館一樓大廳常年開展小曲戲排練演出活動,56歲小曲戲傳承人委春梅家里也設有傳習所,常年開展小曲戲排練演出活動。
4.確定民勤小曲戲傳承人。
申報、確定、公布一批民勤小曲戲傳承人,成立民勤小曲戲協會。民勤過去有高培閣、李百祥、王曰壽等10多個小曲戲傳承人,大多數已故。現在有彭寶瑞、委春梅、柳生輝、陸小芳20多個省市縣小曲戲傳承人,年齡小的28歲,老的78歲,年齡跨度大,有彈性,有梯度。
5.組建民勤小曲戲業余劇團。
民勤縣248個行政村幾乎村村有業余劇團,規模較大、常年開展活動的有北街老年自樂班、和諧演藝公司、東湖鎮紅英曲藝社、收成鎮成名曲藝社等20多個。城鎮社區都建設了民勤小曲戲劇廣場,方便民勤小曲戲業余劇團正常演出。從2014年開始,舉辦“民勤小曲戲藝術節”,各個業余劇團選送優秀劇目參加演出,演出結束后評獎。還組織民勤小曲戲大獎賽暨創作大賽等活動,不斷強化刺激,以調動激發其積極性。
6.組織民勤小曲戲調演。
每年的冬天與春節前后,鄉鎮村社都要排練演出,正月初六至正月十五,縣上統一調演。這時文化廣場人頭攢動,熱鬧非凡。演出精彩的劇目還要參加西北曲子戲文化節,促進民勤小曲戲交流展演,達到交流借鑒、相互切磋、學習提高、推陳出新的目的。
具有生命力的文化精品,不但要傳承,而且要創新。民勤小曲戲就是在不斷傳承中創新的。如在今年新冠肺炎疫病防控期間,民勤戲曲藝人仲生厚、潘紅、魏銀業、楊志禮、王以敬、王庭新、李軍等人,他們共同創作并演出了《群防群控戰疫情》(民勤小曲戲串唱)。內容如下:疫情牽動萬民心,中央英明做部署。全國上下總動員,誓打贏防控阻擊戰。病毒潛伏近半月,科學防治保安康。飛沫傳播是元兇,出門必須戴口罩。屋里開窗多通風,經常洗手莫揉眼。咳嗽噴嚏有講究,用袖捂鼻防傳染。沒事別去街上轉,莫要聚會不聚餐。禽蛋肉類要煮熟,野味勸君不要沾。發熱咳嗽全身疼,及時就醫找病因。不恐慌,不傳謠,防護措施要記牢。鄉村社區是關鍵,群防群控查隱患。防輸入,防蔓延,早發現,早報告。一絲一毫不放松,萬眾一心筑長城。嚴防死守定能贏,國泰民安艷陽天。
民勤小曲戲生命力強,觀眾很多,每逢唱戲,萬人空巷,笑聲、掌聲、喝彩聲,場面也是非常的熱鬧,是植根于人民心靈的梨園絕唱,是群眾最為喜愛的“草根”藝術,是真正意義上的百姓舞臺。民勤小曲戲2008年被評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民勤小曲戲也曾在中央電視臺戲曲頻道播出,多次參加省、市級文藝匯演。2014年參加甘肅省第二屆百姓小品藝術節獲廉政作品獎和表演二、三等獎。2015年參加甘肅省第四屆戲劇“紅梅獎”獲二等獎。多次參加市級文藝匯演獲一、二、三等獎。2019年6月,申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參考文獻
[1] 劉潔;延娟芹.中國古代文學與西北地域文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
[2]民勤縣志編纂委員會.民勤縣志[M].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1994
[3]吉文莉.甘肅民間音樂文化[M].蘭州:甘肅民族出版社,2009
[4]王仲保;胡國興.甘肅民俗總覽[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5]王菲.民勤小曲戲的藝術魅力[J].北方音樂,2012(2)
[6]王暉霞.淺談民勤小曲戲[J].戲曲之家,2019(6)
[7]詼諧幽默的民勤小曲[N].甘肅日報.2014.03.26
基金項目:本文系河西學院第十批大學生科技創新項目《民勤小曲戲的傳承與保護研究》(項目編號為213)的研究成果。
(河西學院文學院?甘肅張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