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明翠
古往今來,中華民族曾經輝煌燦爛,也經歷了無數艱難困苦,特別是近代以來受到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險些亡國滅種,但都挺過來了,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對自身文化生命力具有堅定的信念。當代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認為,人類的希望在東方,中國文明將為未來世界轉型和21世紀人類社會提供無盡的文化寶藏和思想資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獨具特色、博大精深,積淀了中國人數千年來的精神追求,使華民族顯示出獨特的精神標識,滋養著中華兒女的精神生活。我們有足夠的理由底氣自信,但不是盲目的自信,需要具備多種能力。
一、堅定文化自信要具備判斷把握能力
良好的判斷把握能力是樹立文化自信的必要前提。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要能夠從時代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方面著眼,倡導和發展先進文化。既要著眼于國內,深入關注和研究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大課題,看清過去文化發展的成就和問題,判斷未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趨勢,弄明白自身文化建設的方向、要求、原則、目標等;又要著眼于國際,從促進世界文化發展的角度積極探索相關問題,做到知己又知彼,把握住發展的機會。
如果失去知己知彼的文化發展自覺,文化發展就會迷失方向,尤其是在今天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們對自己本民族的文化價值、定位要有清晰的認識。如果沒有知己知彼的文化發展自覺,文化自信很可能會陷入一個虛幻盲目的自信。
堅定文化自信必須擯棄虛幻、盲目自大心態。對自己的文化既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盲目樂觀。對于外來文化,做到虛懷若谷、開放包容,保持尊重的態度,拒絕自傲自大、唯我獨尊。要從歷史中吸取教訓,清朝乾隆時期,英國派了一個馬戛爾尼爵士,帶了一個龐大的貿易團到中國來,希望同中國通商,當時乾隆皇帝就本著自己是天朝上國的思想,以一幅傲慢的姿態拒絕了別人的請求,使中國喪失了一個極好的變革契機,乾隆皇帝不知道當時西方國家已經發生了工業革命,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已經走到了中國的前面。文化發展要有一種國際視野,與其他國家、地區、民族文化進行比較,取長補短。
二、堅定文化自信要具備傳承守正能力
堅定文化自信要傳承優秀傳統文化,但傳統文化也不是百分之百的優秀,有些屬于糟粕的東西還是要丟棄,但更多是優秀的成分需要傳承,傳承要把握好度,恰如其分,守住正脈。現在一些人有點崇洋媚外,“以洋為美”、“唯洋是從”,一味崇拜西方文化,對西方國家的節日、飲食、娛樂、生活方式、教育模式等等推崇備至,熱衷于“去思想化”、“去價值化”、“去歷史化”、“去中國化”、“去主流化”,其實質就是文化不自信。一些地方的地名、建筑熱衷取洋名,如“凱旋門”“波爾多小鎮”,等等,久而久之就淡化了對自身文化的影響,不僅消除了歷史韻味,破壞了文化傳承,鏟除了地域文化的“根”,也會讓老百姓在自己的國與家里迷了路,所以,堅定文化自信要具備傳承守正能力。
三、堅定文化自信要具備共同建設能力
堅定文化自信不只是文化相關的部門、機關單位的責任,是全體人民共同的責任,只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進行當代文化建設才是提升文化自信的動力源泉。人是一切事情得以做成的根本保證,帶領人民創造美好生活,是中國共產黨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我們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推進文化建設。人員分布越廣、越分散,越需要文化自信,不同地方活動的人在立足自身實踐基礎上吸收不同地方的優秀文化,有助于增強中華文化的創造活力,每一項創新都不是從頭再來,而是在前面已有成果的基礎上,進行一些改進等,見多識廣更能準確把握文化發展新趨勢,了解人們對文化生活新期待,有針對性的進行文化發展的改進措施,確保始終走在文化發展的前沿。
四、堅定文化自信要提升引領推進能力
堅定文化自信需要靈魂的引領,文化精神、文化理念是文化發展的魂。精神在文化的土壤內成長,貫穿于文化始終,但反過來,又對文化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表現在選擇性與引領性。一個企業有本企業發展的文化理念,用企業文化表達著企業的精神風貌和企業的風氣,讓全體員工去踐行。堅定文化自信既要引領,也要推進,以文化精神、文化理念引領推進文化發展,是文化自信實踐品格的體現。讓文化精髓文化理念走在前面牽引方向,人民大眾跟著方向走,推動文化發展。文化對人們的影響是日用而不覺的,是潤物無聲的影響,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人們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大眾之間牢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有助于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全員上下形成積極向上的心態。
五、堅定文化自信要具備提煉凝聚能力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其文化內容無限豐富,每個單個個體不可能全面了解學習和掌握,需要專家學者等對文化進行挖掘,在紛繁復雜、橫跨時間與空間的文化散點之間尋找其內在的關聯性,并通過科學的手段形成條理清晰的文化脈絡,然后進行推廣,中國古代仁義禮智信就是從豐富的傳統文化中提煉出來的,現在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從豐富的中華文化中提煉出來的,除此之外,還有很多東西需要被提煉,通過文化提煉凝聚價值共識,是維系文化自信的核心所在。
六、堅定文化自信要具備涵養培育能力
歷經磨難而不衰的中華文明,蘊涵著豐富而寶貴的思想文化遺產。但由于近代中國落后,戰亂頻繁,致使人民為了生存而奔波,在基本物質需求得不到保障的時候,文化被邊緣化。隨著新中國的成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的進行,人們的生存狀況大為改善,由生存轉向生活,進而追求美好生活,文化的發展具備了更好發展條件和環境。中華文化博大精深,通過全社會的大眾化的文化涵養培育,能有效激發文化自信。新時代公民不應只追求自身享受,同時應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家國情懷,通過教育學習,培育和涵養公民的家國情懷,增強民族集體國家意識,提升國家民族認同感和凝聚力。
參考文獻
[1]馬長山,《文化自信的社會根基》,《學習時報》2018年6月1日第3版。
[2]靳鳳林?,《文化強國建設的中國邏輯》,文章選自《文化軟實力研究》2017年2期。
[3]《習近平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強調胸懷大局把握大勢著眼大事努力把宣傳思想工作做得更好》,《人民日報》2013年8月21日。
(重慶市巫山縣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