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機構改革的歷史回顧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政府為建立和完善結構合理、人員精干、靈活高效的黨政機關進行了堅持不懈的努力,進行過多次精兵簡政。當前是第八輪機構改革,改革開放之后,我國先后經歷七輪機構改革,可以劃分成三個階段。
1.第一階段(1982年-1992年),沖破計劃經濟政府管理模式。這一階段我國經歷兩次機構改革。1982年是改革開放后的第一次改革,改革的背景是政府機構設置太多、人員臃腫,也導致人浮于事、效率低下。1982年1月,鄧小平同志指出,精簡機構是一場革命,要“消腫”,經過這次改革,精簡了39個機構,國務院所屬部委、直屬機構和辦公機構裁并調整為61個,編制減為3萬多名。第二次改革是在1988年,改革的基本原則是政企分開,并明確政府機構設置的基本原則是“精簡、統一、效能”。
2.第二階段(1993年—2002年),建立適應市場經濟政府管理架構。這一階段同樣經歷兩次機構改革。第一次是在1993年,在1992年鄧小平同志視察南方談話之后,同年召開了黨的第十四次代表大會,確定了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此次改革的主要任務是針對這一目標建立相應的政府管理架構。第二次是1998年機構改革,是歷次機構改革中人員精簡力度最大的一次。
3.第三階段(2003年—2017年),深化機構改革、探索“大部制改革”思路。在這一階段我國經歷了三次機構改革。第一次是在2003年,是在我國加入WTO的背景下進行的,主要是撤銷外經貿部,組建商務部。第二次是在2008年,經過本次調整,國務院正部級機構減少4個,國務院組成部門變成27個,典型的“大部制”初步成型。第三次是在2013年,這次改革機構主要是鐵路政企分開,改革側重點是“放管服”改革,減少政府對市場干預,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
二、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的黨政機構改革
1.本輪機構改革的時代背景
政府效能建設是行政改革與發展的永恒主題。精簡機構是形式,優化服務、提升效能是本質。事項服務倍增、質量優化、效能提升,這是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關鍵。
不同于以往的是,此次機構改革在國家機構管理職能體系中更加突出黨的領導,根據工作需要,黨政機構上的聯動整合和協調配合是“形”,目的在于形成黨統一高效的領導體制之“實”,更好地發揮黨的領導這個最大的體制優勢。
2.本輪機構改革的目標
此次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目標是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高效的黨和國家機構職能體系,形成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黨的領導體系,職責明確、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體系,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武裝力量體系,聯系廣泛、服務群眾的群團工作體系,推動人大、政府、政協、監察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人民團體、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等在黨的統一領導下協調行動、增強合力,全面提高國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三、當前九龍坡區機構改革對促進機關效能提升的重要意義
1.完善體制機制能有效促進黨委政府高效運轉,加快建成“三高九龍坡,三宜山水城”。一直以來,在黨和國家機構、公共部門不同程度地存在著機構重疊、職責交叉、權責脫節等問題,一些領域機構設置過細、職能交叉重疊、一件事由多個部門管理,直接影響到黨委、政府職能作用的發揮。比如在應急管理領域,在機構改革之前,區公安分局、區國土分局、區科委、區農委等部門都承擔有應急管理職責,應急管理機構“碎片化”,此次機構改革,將相關部門的職責整合,很大程度上可以實現對全災種的全流程和全方位的管理,有利于提升公共安全保障能力,體現了“一類事項原則上由一個部門統籌、一件事情原則上由一個部門負責”的優化、協同、高效原則,將為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推進高質量城市管理、創造高品質人民生活,加快建設宜居宜業宜游之城提質提效。
2.簡政放權能提升“放管服”水平,為我區打造“營商環境示范區”提供組織保障。黨的十九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決定》指出,要深入推進簡政放權,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大幅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營造良好營商環境,總要求是簡政放權、公正監管、高效服務,即“放、管、服”三管齊下。為營造良好營商環境,目前我區正構建“1+N”的產業扶持體系,市場主體增量及總量持續“領跑”全市穩居第一,全區已實現“三十證合一”和電子化申報。在政務服務改革后,通過成立區政務服務管理辦公室,將進一步調整完善行政服務中心布局,建立前臺受理與后臺審批相分離的運行機制,實行“前臺綜合受理、后臺分類審批、統一窗口出件”的工作模式,達到“一窗受理,集成服務”,努力實現企業和群眾來中心“最多跑一次”的目標。
3. 優化公共服務職能,能為群眾提供全面快捷的政務服務,共創“十全十美”幸福生活。無論機構改革如何改,公眾最關心的是政府怎樣提高效率、做好服務,以及政府如何向市場放權、向社會放權,尤其是在公共服務領域,調整優化政府機構職能,全面提高政府效能,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在公眾比較關注的健康領域,比如老齡化問題,這一重大人口安全問題此前由衛計委和老齡委分而治之,難以協調配合,也難以提高服務效率,特別是老齡委并非政府職能部門,難以在基層有效開展工作。在機構改革后,通過成立衛生健康委員會,將涵蓋三個全新的工作領域:應對老齡化、煙草控制和職業安全健康監管,體現了大健康、大衛生的理念,涵蓋、關聯到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把醫療服務、康復養老、健康管理等融為一體,強調了未病先防的健康生活方式,更為人民群眾提供了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務。通過厘清公共服務職能,將有助于提高政府效能,加快構建“十全十美”幸福生活。
4.精兵強旅能防止政府臃腫無為,加快建設“四型”政府。通過撤銷、合并、重組等形式實現部門職能優化協同,堅持一類事項原則上由一個部門統籌,一件事情原則上由一個部分負責,加強相關機構配合聯動,使黨和國家機構設置更加科學、職能更加優化、權責更加協同、監督監管更加有力、運行更加高效。政府管理模式從“管制型”到“管理型”再到“服務型”,政府職能逐步轉變,隨著政府績效評估機制、責任機制、獎懲機制等機制的建立,是否符合“法治型、責任型、服務型、廉潔型”四型政府標準不僅是機構改革的努力方向,也將成為檢驗改革是否成功的標準。
作者簡介:劉曉靜,女,山西運城人,重慶市九龍坡區委黨校教師。
(重慶市九龍坡區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