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我國新冠肺炎疫情已基本受到控制。反觀這次疫情,我國主流媒體在傳播疫情信息和實施監督權利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實時推送確診人數,不瞞報、不謊報,還通過各種方式來鼓舞人心,可以說是較好地承擔了主流媒體之責。與此同時,在疫情期間,也暴露了我國媒體的發展困境以及不足。本文主要是探討主流媒體在疫情期間所承擔的責任以及由此而出現的問題,并提出幾點個人的建議。
關鍵詞:主流媒體;新冠肺炎;困境;突圍之道
在疫情發生的近11個多月以來,關于疫情的各類報道廣泛傳播,社會各方的利益訴求逐漸多樣化,主流媒體的各大賬號、微信與微博等成為民眾獲取信息的重要平臺。各式各樣的自媒體信息傳播加劇了主流媒體輿論引導難度,但是,在這樣的情形下,主流媒體更應該明確自己的社會責任,如何更好的對疫情信息進行權威調查與專業解讀,思考如何充分發揮自身的作用和功能,引導整個社會輿論朝著積極方向發展。
一、主流媒體強勢出擊,直面疫情
(一)承擔社會責任,進行釋疑解惑
傳統主流媒體是黨和人民的喉舌,中國政府在此次新冠疫情中之所以能在第一時間控制住疫情,防止了更大規模的擴散,在全球深陷疫情之中時已經穩定了國內形勢,便是在于信息公開的及時、透明。一直以來我們都堅持主流媒體是黨和人民的喉舌,媒體也是人民的監督平臺和發言代表。在此次新冠肺炎全面爆發后,我國媒體在傳播疫情信息和實施監督權利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尤其是在抖音APP,各類黨政媒體紛紛進駐,各縣級媒體也隨時在抖音賬號上發布當地的疫情新聞。可以說,疫情期間媒體在人民和政府之間架起了有效溝通的橋梁,還有效的針對公眾密切關心的話題給予整理和回復,最大限度的發揮媒體的“環境守望”功能,對公眾輿論起到正面的引導作用。
以今年4月4日的清明節為例,在國家的號召下,主流媒體大力號召全國人民為在疫情中光榮犧牲的英雄們哀悼。4月3日,主流媒體紛紛發布或轉發“#清明#全國哀悼”的話題,無論是在社交媒體還是在新聞平臺,“2020年4月4日舉行全國性哀悼活動”這一消息,都以刷屏的形式占據了當日話題中心。在其號召下,各大自媒體也紛紛轉載并號召群眾參與清明節的活動。大眾傳媒通過前期廣撒網式的宣傳,使得人們潛移默化地為清明節做一個新的日程安排,即默哀三分鐘或鳴笛兩分鐘。同時在當日,主流媒體還從各個角度全面報道疫情期間的光榮事跡,自然而然當日人們的話題就是與疫情相關的感人事跡。
(二)“官方+民間”媒體強強聯手,實現聯動效應
疫情期間主流媒體還聯合民間媒體,進行“強強聯合”。與主流媒體相比,民間媒體的信息更偏向于民生,反映的是民眾的日常生活中的趣事、異聞,傳播通常是自發的、分散的,更能反映群眾的心聲。民眾以此為輿論陣地發布與自身利益相關的信息,形成民間輿論場,如在疫情防控期間,抖音APP上,有許多用戶發布自己居家隔離的日常,如:做美食、居家日常、以及各類趣事。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疫情所帶來了的痛苦。民間媒體的人情冷暖與主流媒體上冷冰冰的數字相呼應,形成了一種默契,為疫情期間的人民提供了真實數據的同時給予充足的人文關懷。
實際上,主流媒體和民間媒體都具備各自的優勢,但同時也存在著一些不足,因此,兩者之間可以形成互補,有效的彌補雙方的缺點,共同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就像在在疫情期間,武漢“紅窗簾”的意外走紅就是在抖音個人賬號發出后,引起了公眾的廣泛議論,從而引起了主流媒體的注意,從而在更大范圍引產生了影響。在經歷兩個月的飄蕩后,最終由湖北省博物館永久收藏。一件本不起眼的小事,但在特殊時期,卻引起了廣大群眾關注,進而成為了主流媒體發掘疫情期間感人的小故事。由此,可以看出,民間媒體與主流媒體之間存在著互補的關系,民間媒體需要借助主流媒體的權威性、影響力,而主流媒體也需民間媒體的接近性、真實性助力,共同為公眾服務。公共利益可以聚合社會各方面的輿論力量,就像在此次疫情中,各省醫療隊馳援湖北的消息就是在抖音、微博的個人賬號發出后,受到民眾的大量轉發并引起熱議的,主流媒體對這些消息經過核實并進行深度挖掘。全國廣播電視臺按照廣電總局的要求,各省電視臺精心策劃各種報道記錄援鄂醫療人員返程情況、以及相關各類感人報道。如3月17日,湖北廣播電視臺全程直播各地醫療隊返程的情形;央視新聞客戶端推出各類短視頻反映醫療隊的辛苦工作等等,全國主流媒體均以圖片、視頻、文字、海報等形式的專題報道了醫護人員的無私奉獻,進一步擴大了援鄂醫療隊的影響力,強化了民眾對醫療隊伍的感激與崇敬之情。但是必須注意的是,主流媒體對民間媒體消息的挖掘與采用,必須保證來源和內容的真實性與客觀性,這是一條不容違反的原則性要求。
(三)全面出擊,強化責任擔當
隨著互聯網和新媒體技術的應用與普及,主流媒體除提供關于疫情的基本信息外,還可以從各方面強化責任擔當,如:提供各種醫療救助服務、實行輿論監督、快速辟謠等等,如:國務院客戶端高速高效整合各類互聯網+服務,實現了行政互聯網化的新應急模式;人民日報、央視等推出“共同戰疫”信息平臺,盡可能讓病患的求助得到回應和救治;以“健康中國”為代表的政務新媒體在權威防控、一手信息通報方面作用顯著;以“丁香醫生”為代表的機構自媒體在主流資訊之外提供了重要且及時的補充服務。再如疫情期間的“云監工”服務,在央視頻平臺開設的24小時直播中,近2700多萬人在網上“圍觀”武漢火神山、雷神山兩座醫院的建設,沒有解說、沒有背景音樂,只有環境音以及工人施工,卻引發了現象級的觀看量;此外,各大媒體以及網絡平臺還提供了快速有效辟謠服務。在新浪微博的推送中,我們可以看到每日謠言信息匯總,便于快速地、有效地分辨虛假信息,各大媒體也都開設“辟謠專區”,如:新華社開設“求證”平臺;千龍網開設的抗擊肺炎專區里也有專門的科學辟謠板塊,此外,作為黨政學習的學習強國app同樣也設立了“辟謠平臺”等等。
二、疫情報道中主流媒體的困境
(一)新聞真實性與時效性之間的矛盾
新媒體時代,各大媒體一味的求新、求快、求爆,以及多渠道對信息的多次加工,加大了對新聞審核的難度,導致新聞報道出現了一些“低級錯誤”,也讓新媒體采編團隊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態度受到質疑。在疫情報道的大考面前,一些缺少核實、把關不嚴的“烏龍事件”時常出現。比如,疫情期間,“微波爐可以為口罩消毒”的言論在社交媒體上廣為流傳,上升到一定話題度后才被“丁香醫生”等權威人士或組織辟謠。最為爭議的是疫情初期“人傳人”的現象,各大媒體在未弄清楚是否存在“人傳人”的問題時,憑借專家組的一句“從目前看,為發現明顯的人傳人的證據”,從而直接斷定新冠肺炎并不會有人傳人的情況。結果很明顯,這嚴重與事實不符。這些新聞存在對官方發布原意的曲解和誤讀。而這些不斷反轉的新聞事件也嚴重損害了新聞媒體的公信力和影響力。
(二)新聞嚴肅性與娛樂性之間的矛盾
一直以來,新聞嚴肅性與娛樂性之間的界線難以把握,尤其是在注意力匱乏的時代,過度追求娛樂化成為了新聞界常存的一大問題,而過于嚴肅的新聞觀看量少之又少,因此如何使新聞既有嚴肅性但又使用戶感興趣就成為了媒體追求的方向。疫情期間的“云監工”不失為一個好方法。也正是由于當時環境的特殊性,慢直播應運而生,數以千萬的人在手機屏幕前“監工”兩座醫院,內容是嚴肅的,形式卻是活潑有趣的,用戶可以自由的發彈幕進行交流,央視頻的這次直播是較好地平衡新聞嚴肅性和娛樂性。但在之后,央視頻過度地迎合了用戶娛樂化的需求,在直播界面開放了助力榜,助長了用戶的攀比心理,作為主流媒體,有失媒體的責任擔當,助長了不良風氣。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疫情報道的主旋律。因此,主流媒體還得探析如何更好平衡新聞嚴肅性與娛樂性之間的矛盾,將內容做的有趣生動的同時引導正確的輿論和價值觀。
(三)新聞從業者過于迷信“權威”
新聞媒體在進行科學報道時應懷有“敬畏”之心,謹慎報道。但在此次疫情報道中,一些媒體迷信所謂的“權威”進行不實報道,或者是存在沒弄清事實亂下結論的情況,比如上文所提及的“新冠肺炎不存在人傳人的情況”的不實信息。再比如,1月31日晚,“新華視點”微博號發表了一條中成藥雙黃連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狀病毒的消息后,人民日報微博轉發并添加話題聚焦的“雙黃連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狀病毒”這一話題,消息一出,瞬間引起全國關注,網上以及實體店的雙黃連口服液基本售罄,隨后,網上開始紛紛“辟謠”,人民日報也不得不澄清雙黃連口服液并不能預防和治療新冠肺炎的消息,而這在一定程度上已經造成了不良影響。甚至在2月25日,天津津云新聞刊發文章《重磅!天大實驗室宣布已經研發出新冠病毒口服疫苗》,隨后有媒體在轉載這一消息時將標題改為“疫苗已經研制成功”,遭到網民的調侃,媒體這種不負責任的信息發布,會嚴重損害用戶對其的信任度和公信力。
此次疫情期間,各大主流媒體嚴陣以待,全方位布局展開報道。但疫情事件不同于一般的新聞報道,它屬于公共衛生健康領域,采編人員難免缺乏相應的醫學知識,難以對疫情動態、關鍵數據加以解讀,也難以向民眾提供科學有效的建議,專業知識的短板也限制了新聞報道的深度。2
三、主流媒體的突圍之道
(一)完善新聞把關制度,確保新聞真實性
新聞把關制度的存在歷史悠久,縱使在當代各家主流媒體中存在著各種新聞把關制度,從初審到二審再到三審,但仍然存在大量不實信息、虛假信息。這與記者和編輯的責任感息息相關,簡單的走過場、心存僥幸是無法長久立足于我國新聞界的。隨著時間的推移,用戶會選擇公信力更好的媒體,而舍棄信任度較低的媒體。在疫情期間,虛假新聞報道也常有發生,這與疫情環境中海量信息的“求證難”有一定的關系,但最大的問題還是媒體一味的求快、求新、求流量,而忽視了嚴格的把關環節。在疫情這個特殊的環境下,相關信息海量增長,魚龍混雜信息越是混雜,用戶對主流媒體的依賴就越強。面對疫情輿論場中信息傳播的碎片化、海量化、混雜化,新聞媒體需要把嚴信息出口,正確引導社會輿論,以打造信息發布的權威平臺,實現特殊時期新聞媒體的價值堅守。
因此,在疫情報道中,主流媒體必須將新聞真實性放在第一位,對于記者而言,要在新聞源頭上確保新聞真實性,弄清新聞線索的是否真實可靠,準確理解新聞信息;對于編輯而言,要加大審核把關力度,確保記者的稿件無錯誤、導向準確,樹立媒體的公信力和權威性;對于用戶而言,要善于辨別新聞的真實性,從權威處獲取新聞信息,切勿道聽途說,不信謠,不傳謠。
(二)利用新技術,解決難問題
在此次疫情報道中,媒體在報道關于專業性的知識時,往往出現“自言自語”的現象,媒體說的用戶看不懂。特別是醫學專業的內容,需要大量的專業知識背景作支撐,否則就會出現“我說的你聽不懂,你寫的我看不上”這種自說自話的局面出現。3新聞工作者要真正準確理解新聞事實以及采訪對象的本意,并能用準確的語言表達、記錄,從源頭上減少信息在傳播過程中偏差,并充分利用各種新技術,如:h5、海報、VR等等,以形象化的表達來為用戶普及知識,傳播新聞信息,這也能從一定程度上減少謠言的產生。
(三)主流媒體要積極推動建立新型社會輿情預警機制和系統
隨著5G移動時代即將到來,信息傳播速度將會越來越快,主流媒體必須承擔建立新型輿情預警機制并有效的引導輿情傳播的責任。這既是主流媒體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也是媒體轉型升級的方向。因此由新冠肺炎引發的各種輿情,更值得我們高度重視和深刻反思。以李文亮醫生逝世引發的輿情為例,在洶涌的輿論大潮中:他究竟是“吹哨人”還是“造謠者”?1李文亮作為武漢市中心醫院的眼科醫生,在發現有不明病情時,首先不是選擇在媒體上發布而是在微信群披露不明肺炎的有關情況。當然,在信息不明的情況下,媒體無法確認消息的真實性,的確會忽視了有關疫情的輿情,但在李文亮事件發酵后,為了某些官員不被追責,仍有媒體“假意”維護,試問這樣的媒體何以能承擔主流媒體之責。今后,傳統主流媒體應進一步強化社會“瞭望者”、社會輿情“監測器”的職責作用。通過專業深化、行業滲透、領域細分,提升信息收集、輿情研判的能力,盡早準確獲取行業內、小圈子的信息。4
大數據時代,網絡信息成爆炸式增長,如何鑒別有效信息、虛假信息,仍是主流媒體應當思考的課題。同時,從用戶角度而言,所掌握的有效信息向誰說,如何說,如何引起重視,也是用戶應當學習的課題。這樣,既可以保證主流媒體的信息真實性和及時性,從而為國家作出正確的決策提供有力的依據,又可以避免公眾無法有效的向上反映民情的情況。
參考文獻
[1]劉笑盈.疫情防控中的媒體傳播探析[J].新聞戰線,2020(11):30-32
[2]張誠.新冠肺炎疫情報道中主流媒體價值、困境及對策研究[J].新聞論壇,2020(02):43-46
[3]王凱.對主流媒體疫情報道的觀察與思考[J].青年記者,2020?(12):21-23
作者簡介:李瓊瓊(1997-)女,土家族,湖南省常德市人,學歷:在讀碩士研究生,單位:湖南科技大學人文學院,研究方向:媒介經營與管理
(湖南科技大學文學院?湖南?湘潭?41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