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鰻
近年來,綿陽市將中醫藥工作列入全市經濟社會和衛生事業發展總體規劃,制定并出臺了中醫藥產業扶貧行動方案,進一步助力于鞏固提升脫貧成效,助推鄉村振興。在鞏固提升脫貧成效、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中醫藥產業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貢獻率高低取決于我市中醫藥產業的體量和質量。唯有規模和質量并重,延長產業鏈條、產生聚集效應,才能走出一條高效益高質量的產業發展道路。
一、綿陽市中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基礎與優勢
(一)中藥材種植業歷史悠久。綿陽素有“中醫之鄉”、“中藥之庫”的美稱。市域內藥材品種查明的就有2150余種,占全國中藥材品種35.83%,居四川省首位,查清定錄品種38種,符合藥典及地方標準的有366種。梓潼桔梗、三臺麥冬、江油附子、平武天麻、平武厚樸被命名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平武縣鎖江羌族自治鄉被授予“中國厚樸之鄉”稱號。
(二)中藥制造業基礎良好。綿陽現有中藥制造企業94家,其中龍頭企業27家,中醫藥總產2.6萬噸,產值超15億元。截止2019年底,全市規模以上中醫藥主營業務收入已超過10億元,中藥進出口額達830萬美元。
(三)中醫藥健康旅游業方興未艾。綿陽初步形成了中醫藥養生、保健、醫療、康復、中醫藥文化、中醫藥健康旅游服務協同發展的良好格局。積極推動北川藥王谷、花城本草健康產業國際博覽園建設國家級中醫藥健康旅游示范基地(花城草本健康產業國際博覽園已納入國家第一批中醫藥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創建單位公示名單),全力打造梓潼縣七曲山文昌文化養生健康旅游基地、平武古城藥食同源特色小鎮和三臺麥冬特色小鎮,開工建設翠云廊康愛頤養中心,進一步激活中醫藥三產潛力持續釋放,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二、綿陽市中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制約因素與瓶頸問題
(一)產業鏈條延伸不夠,一二三產業欠融合問題突出。綿陽的中醫藥產業主要是以中藥材種植為主的中醫藥農業,中醫藥工業和中醫藥服務業所占比重較低。而較為廣泛種植的藥材品種又不是我市中藥加工業的主要原料,加之中藥種植業、中藥制造業和中醫藥服務業都還處于相對獨立的發展狀態,致使產業鏈延伸不足。
(二)技術和人才支撐乏力,中藥制造業低端化嚴重。綿陽中藥制造業發展滯后,僅僅在中藥炮制及制劑方面擁有為數不多的幾家較具規模的企業。受人才缺乏、技術薄弱的長期影響,中藥制造業的研發能力差,產品科技含量低,尤其是缺乏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項目和產品,致使制造業企業缺乏核心競爭力,知名品牌少,中醫藥產業的整體效益欠佳。
(三)新業態培育不足,中醫藥健康旅游業發展緩慢。從目前來看,綿陽的中醫藥健康旅游產業體量不足,基礎配套設施不完善,產品開發乏力,項目同質化傾向突出,品牌優勢還沒有形成,對社會資本沒有更大地吸引力。缺乏從業的專業性人才,從業者整體素質良莠不齊。
三、提升綿陽市中醫藥產業發展質量的對策與建議
(一)優化政府引導,持續增強中醫藥產業的政策支撐。政府應在充分研判的基礎上做好產業發展的頂層設計,科學謀劃中醫藥產業戰略布局,圍繞中醫藥一二三產深度融合,建立全產業鏈的總體規劃。政府應引導建立多元化、多層次的中醫藥生產性服務組織,促進公益性服務與市場化服務相互補充、協調發展,重點發展農資供應、藥材引種技術、冷鏈運輸、倉儲物流等服務領域;推進農批對接、農企對接、農社對接,提供形式多樣的中藥材銷售服務,拓展“小藥農”的藥材銷售渠道,讓農戶不僅“能種”、“敢種”還要“能銷”、“暢銷”,進一步提升“小藥農”的種植意愿和參與中醫藥產業發展的能力【1】。在培育中藥加工、制造企業方面,政府應在相關項目用地、企業稅費、配套基建、投資融資等方面出臺更具操作性的扶持政策,培育一批擁有核心競爭力的億元企業。在中醫藥健康旅游產業方面,結合綿陽市旅游發展總體規劃,深入挖掘中醫藥特色元素,如中醫藥現代化產業園區、中醫藥種植園區等,打造一批集中醫醫療服務、中醫養生保健、中醫藥文化體驗、休閑觀光于一體的國家中醫藥健康旅游示范區 ( 基地) 等行業樣板。在有中醫藥種植業、產業園區的區域,如三臺的麥冬主產區、梓潼經開區“綿陽生物醫藥產業園區”等,政府引導加企業參與,打造以中醫藥文化為主,匯集高端中藥產業、旅游度假養生、區域聯動發展的特色小鎮【2】,培育一批特色明顯、影響力大、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好的中醫藥健康旅游品牌,拓展中醫藥健康旅游產業鏈,構建具有地域特色的中醫藥健康旅游產業體系和以“藥”興“旅”、以“旅”促“藥”的產業融合格局。
(二)挖掘本土優勢,持續增強中醫藥產業的科技支撐
綿陽是全國唯一命名“中國科技城”的城市,擁有雄厚的科技力量,為中醫藥產業的現代化發展提供了良好基礎。可進一步整合四川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四川中醫藥文化發展與研究中心”、“四川軍民融合研究院中醫藥分院”、西南科技大學“生命科學與工程學院”、綿陽師范學院“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的學科優勢,啟動中醫藥重點學科建設,組織科研團隊圍繞我市中醫藥主產品種開展研究工作,提升中藥種苗撫育能力,提高道地藥材的品質。充分利用先進的生物技術如分子生物學、基因工程技術等,加強對天然藥物基因圖譜的研究,合理利用體外細胞培養技術和分子克隆技術,加大對天然藥物的種植和培育【3】。做好科研機構、高校院所和企業的產學研融合與轉化,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切實提高藥品的臨床療效,用品牌藥品和品牌企業引領行業發展。
(三)加強內培外引,持續增強中醫藥產業的人才支撐。隨著中醫藥一二三產業的不斷融合發展,全產業鏈條上需要包括以中醫藥應用為主的實踐型人才,以知識技術、產業產品等研發創新為主的創新型人才, 以學科交叉、將新知識新技術運用于健康服務產業的復合型人才【4】。加強統籌市域內幾所高校建立多層次的人才培養體系,在研究生教育中培養中醫藥的研發型人才、創新型人才,在本科教育中培養醫學類的應用型人才、技術型人才,在職業教育中培養技能型、服務型人才。
參考文獻
[1]馬楠,李云超.穩定推進湖北民族地區中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N】.中國民族報,2020-4-28第六版
[2]張雪.“欠發達”小城鎮的特色產業創建之路—以磐安江南藥鎮為例【J】.小城鎮建設,2016年第3期: P99-102
[3]汪玉梅,熊學軍,林曉冰.中醫藥科技創新思路芻議【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09年第7卷第8期: P88-89
[4]謝軍,包利榮.基于大健康產業的中醫藥人才培養策略【J】.人才資源開發,2020年第5期: P15-1
(四川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四川?綿陽?62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