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是一個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異彩紛呈的多民族國家,如何更好保護民族傳統文化,弘揚民族傳統精神,這是當今我國各個少數民族都共同面臨的巨大歷史問題。筆者從我國內蒙古草原生態移民對文化變遷的影響問題入手,簡要論述分析一下草原生態移民工程下文化歷史變遷的主要表現形式及其形成原因,希望本文能夠引發社會公眾對少數民族文化的重視與保護。
關鍵詞:內蒙古;生態移民;文化變遷;影響
一、序言
內蒙古地區游牧文化是我國游牧文化的靈魂,自上世紀80年代末以來,由于草原過度開發,導致內蒙古部分地區生態環境持續惡化,為了減少人類活動對生態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內蒙古從上世紀90年底末開始實施生態移民;移民的方式主要是整體搬遷集中安置以及生態園區移民安置等方式。但是移民遷移到新的居住區后,在某種程度上會與新的生活環境格格不入,導致無法融入新的生活環境;或者融入到新的生活環境后,原有的一些習俗文化逐步遺失。目前,內蒙古的很多生態移民區存在著較為嚴重的游牧文化市場需求和文化產品市場供給互不對稱化的現象。在這種實際情況下,對內蒙古草原文化開發與生態移民引發的文化變遷進行研究,對于保護內蒙古游牧文化具有一定的參考借鑒研究意義。
二、相關研究綜述
內蒙古生態移民工程,自上個世紀90年代末開始。內蒙古的第一批生態移民工程主要開始在上世紀90年代末,移民的主要目的就是將人口對陰山北麓的生態環境壓力減輕,三年時間,共計轉移人口15000人,資金總投入1億元。自2001年開始,內蒙古生態移民規模擴大,根據《實施生態移民和異地扶貧移民試點工程的意見》,生態移民工程主要遵從當地居民的意愿,借助政策引導開展移民工作,杜絕將移民進行強制搬遷的現象,在內蒙古自治區的水土流失以及荒漠化嚴重的生態薄弱和環境承載能力差的地區實施生態移民。自2002年起,隨后的六年時間內,內蒙古生態移民工程移民65萬人,總投資過億元。
生態移民指的是因為生態環境惡化,從而將貧困地區的人口實施搬遷的方式進行移民,從而將人與自然之間的環境重新調整,對人口進行合理的布局,從而實現人口的發展與資源和環境相協調。特定的生態環境產生特定的文化,由于將主體的生態環境進行了改變,生態移民長期承載的傳統文化也將賴以生存的環境失去,從而使得傳統文化也在移民的過程中發生了改變,遷移主體長期以來擁有的傳統文化習俗也發生了明顯的變化,這種文化變遷的過程是非常漫長的,但是也是充滿了艱辛之路。生態移民在文化適應的過程中將文化差異表現的淋漓盡致,而遷移主體的心理也會在這個變遷的過程中產生失落感,有些移民因為文化不適應,甚至在數年甚至十幾年后又回到原來的居住地,因此傳統文化的適應性已經成為生態移民的重大阻力。
三、內蒙古草原生態移民工程文化變遷分析
1、內蒙古草原生態移民對環境的位育
文化是群體意識的直接反應,馬克思主義認為,人們的社會存在不是由意識決定的,而是反過來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了人們的意識,意識的形成是社會因素和自然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文化也是一種社會意識,如果原來的生存環境發生改變,那么原有的文化價值和文化觀念也會發生改變,并需要新的文化價值觀念來將新的處境進行培育。內蒙古生態移民工程對當地環境的位育表現在,由于生態移民轉移搬遷,牧民開始從事與原來的游牧生活不同的現代文明生活方式,這樣會導致文化的差異更加明顯,少數民族對這些文化的適應將會變得更加困難和艱辛。
2、內蒙古草原生態移民對環境的沖擊
特定的環境產生了特定的民族文化和生活習俗,搬遷群眾的生活環境因為生態移民而改變,從而使得原來依附在原來土壤的傳統文化失去了存在的載體,搬遷群眾的傳統文化生活習慣也因為搬遷后的生活環境變化而產生較大的變化、設置徹底的改變。在生態移民搬遷的過程中,少數民族生態移民將會顯得不適應;內蒙古生態移民過程中,很多世代生活在草原上的草原文化承載者因為生態移民轉移搬遷,從事與原來的草原文化不同的現代文明生活方式,這樣會導致文化的差異更加明顯,少數民族對這些文化的適應將會變得更加困難和艱辛。生態移民轉變觀念,適應新的環境并且接受另一種生產方式、另一種文化等,都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這個過程不是一天兩天能夠完成的,而是有可能需要一兩代人才能夠完成;出現的文化差異無法在短期內融合。因此生態移民中,必須對游牧文化等傳統文化進行刻意的保護和傳承,否則將會失去原有的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甚至可能會使得政府主導的移民項目徹底歸于失敗。
3、內蒙古草原生態移民出現的文化整合
生態移民的過程是一個漫長的文化發生變遷的時間演變史,由于文化差異的存在,將會使得不同的移民群體因為不同文化的碰撞而使得搬遷后的移民之間不穩定和團結。在移民搬遷后,文化的融合和碰撞過程中,某些優秀的少數民族文化也面臨失傳的危險。圍繞游牧而產生的一系列的生產活動技能、宗教信仰、生活習俗以及文化藝術和思想信念等文化因素,都會因為生態移民的搬遷而發生明顯的改變,甚至生活習俗會全部消失。例如蒙古調原來在阿拉善草原地區廣泛流傳,但是隨著農牧民游牧生涯的結束,目前能夠熟練掌握土爾扈特、碩特等原聲派長調民歌的非專業人士數量寥寥無幾,面臨失傳的危險。因此,必須對文化進行有力的整合,對社區進行深層次的改造,通過文化整合的方式,將移民搬遷社區中各個成員之間的觀念和意識進行整合,求同存異實現社區的團結并且將原有的文化保留和傳承下來,實現文化的的多樣性。
四、結束語
讓普通各族民眾重新建立對本民族優秀文化的堅強自信,又同時需要各民族群眾始終懷有對本民族優秀文化的長久依戀的深厚感情,需要通過開展家庭教育,社區實踐教育,學校實踐教育,社會實踐教育等多種方式,一代人又一代人的將本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繼承發揚下來。在文化繼承的發展過程中,或多或少的受到其他各個民族或不同區域的傳統與現代文化意識沖擊,并導致本民族傳統文化的不斷弱化,從而嚴重影響民族共同的社會心理文化意識。在現代社會,用簡單的技術手段,如建立單一民族聚集區等方式來阻礙民族交流同化融合發展是不正確的也是不現實的,順應發展趨勢,它所可能帶來的交流同化融合作用亦是需要高度重視。如何正確處理好文化傳承與時代變遷的基本關系,是每個中華民族兒女都非常應該認真思考的一個問題。
內蒙古的第一形象品牌便是文化,文化資源是內蒙古最大的無形資源和重要核心內容。只有文化自覺才能夠使得民族文化存活。內蒙古的各級政府有關部門應該通過宣傳、教育等方式,來促進生態移民地區的群眾和干部的文化自覺,并且促進文化的多元化和繁榮,只有少數民族對自己的文化進行準確認知的基礎上,才能夠適應新的環境,并且將自己傳統的文化保存下來。
參考文獻:
[1]李建偉.論創意經濟中文化旅游產業的價值體現[J].經濟論壇,2009(13).
[2]暴慶五.蒙古族生態文化研究[M].蒙古族傳統生態文化研究.呼和浩特:內蒙古教育出版社,2007,12.
[3]楊仁普.蒙古族風俗見聞[M].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7
[4] 梁俊青. 加拿大多元文化教育對內蒙古少數民族教育的啟示[J]. 內蒙古財經大學學報, 2008(6):102-105.
[5] 焦克源, 王瑞娟, 蘇利那. 蒙古族生態移民的文化變遷考察——基于對內蒙古孿井灘的調查[J]. 前沿, 2018(11):146-149.
作者簡介:蘇雅(1994年12月5日),女,蒙古族,內蒙古興安盟人,人力資源管理學碩士,研究方向:民族學、人類學,格拉斯哥大學,G12 8QQ.
(格拉斯哥大學?G12?8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