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夢瑤 伯先
摘要:2020年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決勝之年,要實現全面小康,鄉村振興是關鍵所在,文化振興亦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果筐學堂的鄉村社會文化教育公益實踐活動即是對我國鄉村文化振興戰略的積極響應。因此,本文主要從由“小家”帶動“大家”、由“知識性教育”到“分享式教育”以及“果筐學堂的鄉村社會文化教育公益實踐活動對鄉村留守兒童教育的影響”這三個方面分析果筐學堂對鄉村社會文化教育的影響及價值,希望可以為鄉村文化教育的發展提供一些可借鑒的經驗。
關鍵詞:果筐學堂,鄉村教育,公益
(一)由“小家”帶動“大家”
果筐學堂提倡“新家學”,這個“新”也體現在果筐學堂的教育教學實踐不僅僅局限于以血緣關系為紐帶而聯系起來的一個家族或是一方鄉土,而是延伸到廣大的鄉村社會文化教育中去,由“小家”帶動“大家”,尤其注重家庭對孩子的文化教育,形成良好的家風學風,進而推動整個鄉村社會文化教育的發展。
然而,由小及大地推動鄉村社會文化教育的發展也并非一蹴而就之事,它同樣需要一個漸進的實踐發展的過程。而在這樣一個實踐過程中我們發現,鄉村社會文化教育的“入口”關鍵還是在于鄉村的兒童,在果筐學堂,鄉村的兒童與來自城市的大學生志愿者以及中外社會志愿人士相互接觸,不斷開拓視野,吸收“外來”(相對于鄉村地區而言)先進文化的影響,從而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此外,鄉村的兒童也通過有意義地學習在潛移默化之中養成良好習慣,受到良好教育。比如,果筐學堂的志愿者老師們每天早上都會帶領孩子們在山間田野里吟誦中華傳統文化經典著作,例如《弟子規》、《三字經》、《道德經》《增廣賢文》等,只要是對鄉村孩子學習成長有益的東西都會有意識地將之吸收進來。每天早上,不但可以聽到鄉村孩子的瑯瑯讀書聲,還能聽到流水淙淙聲,聽到小鳥詠歌聲,聽到阡陌田野間耕牛哞哞聲……這一些大自然的聲音融入了他們的讀書聲,讓人們也不自覺地和孩子們一起讀了起來,這便是在立足傳統文化之根的基礎上讓孩子潛移默化地感受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這樣的經典誦讀教育,不僅在良好的學習氛圍之中引導了鄉村孩子對中國的傳統文化經典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和感知,同時也在潛移默化之中埋下“仁義禮智信”的中國優秀傳統美德的種子,進而為他們奠定終身受益之基。
于是,鄉村的兒童在接受了良好學習風氣和學習氛圍的影響后,當他們回到各自的家庭之中,他們又會將好的觀念,好的影響帶進家庭之中,家庭的成人與兒童之間相互學習,成人的觀念也會不斷地更新,他們也會意識到想要給孩子更好的教育,首先自己也要“好學”,不單單學習知識,學習經典,同時也要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才能給孩子樹立好的榜樣,良好的家風、家教便由此形成,整個鄉村地區就會形成一種“尚學”的風氣,而鄉村地區的社會文化教育也就會不斷向前發展。
(二)由“知識性教育”到“分享式教育”
果筐學堂是公益性質的教育實踐活動,在果筐學堂,孩子們可以遵循自愿的原則在家長帶領下報名入堂學習,這里沒有教學大綱,少了條條框框的束縛,學生也沒有應試的壓力,在學習一些知識技能之余也可以更多參與實踐活動,在鄉土的文脈上快樂學習,快樂成長,因此可以盡情釋放孩童自由活潑的天性,孩子們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也會更強一些。從這樣一個角度來看,果筐學堂的公益實踐活動也可以看作是對學校“知識性教育”的一種補充。
而在“知識性教育”的基礎上,果筐學堂也提倡一種“分享式的教育”,更加注重在實踐過程中對學生的道德品質和人格修養形成好的影響。所謂“分享式的教育”也就是一種“大教育”的方式,即讓所有的人在一起彼此教育,從而形成一種積極的影響。比如大學生志愿者和鄉村孩子也可以彼此教育,大學生志愿者參與果筐學堂鄉村社會教育公益實踐活動不是簡單的支教,更不是對鄉村孩子施與憐憫,而是改造自身,以一種謙卑的心態去學習,在“城鄉共促”的實踐活動當中思考如何正確處理好城鄉人際關系、如何在今后的學習過程中促進“師德”的形成和培養等問題。因此對于大學生志愿者來說,果筐學堂是一個很好的教育教學實踐平臺,大學生志愿者們通過這樣一個實踐平臺,學習付出,學習奉獻,學習真心地對待他人,學習如何與人溝通交流……不僅學到了課堂上無法完全涉及的一些知識和技能,自身也達到了“培訓”的目的。同樣,對于鄉村孩子來說,他們在果筐學堂上課,不考試、沒有教學大綱、教學目的、目標的限制,以輕松自在的方式上課,學一些課外的東西,比如唱歌、跳舞、繪畫、書法、太極等,并且也有豐富多彩的課外實踐活動,包括生產勞動也與課程相結合,將勞動課程化,以鍛煉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這些內容往往都是學校教育里面缺乏的東西。這樣的教育也是對鄉土文化的拓展,是對學校教育的補充,更是在農村地區發展素質教育的積極探索。通過這樣的方式,培養鄉村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促進其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培養全面發展的人。
由此,果筐學堂鄉村社會文化教育公益實踐活動作為學校教育的補充也給我們一種啟示,即教育不一定要站在講臺上、在學校里才是教育,生活中很多方式都具有教育意義,而且很有趣,以一種有趣的方式潛移默化地傳播文化,傳授教育知識,而不計較成敗得失,不在乎付出多少,應該才是更好的。從生命出發,而不是從知識學習和應試的角度出發,貼近自然與鄉土文化,那么你所收獲的將會比你從課本上學到的知識經驗要更多,因為它更多是一種精神層面的影響,通過行動影響一個人的內里,也會讓人受益匪淺。
(三)對鄉村留守兒童教育的影響
由于城市經濟快速發展,大量農村人民進城務工,導致農村文化凋敝,鄉紳不再。現今鄉村地區的居住者主要以老人和小孩居多,因此也會有大量的留守兒童存在。由于家庭親情和教育的缺失,他們往往在性格上或者其它方面會有一些問題的存在,所以就更需要來自社會的關愛,尤其是精神上的關心與陪伴。果筐學堂鄉村社會文化教育公益實踐活動正是通過這樣一種公益的方式,在傳遞一種“愛”,這份愛是無私且不求回報的,是不計任何名利得失的,而只是一種純粹地想要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希望他們也可以幸福快樂地成長,日后也可以幫助別人,進而將這樣一面精神旗幟接力傳遞下去。
鄉村的文化要發展,建設鄉村文化的人才也很重要,只有人才發展了,鄉村的社會文化教育也才會越來越好。因此除了對鄉村留守兒童精神上的關心與幫助,果筐學堂的志愿者們同時也在行動中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他們,從而促進鄉村孩子自身德行的提升,希望他們可以腳踏實地,守住本心,樹立遠大理想,日后造福鄉里,造福社會。果筐學堂鄉村社會文化教育公益實踐活動深深扎根于鄉土文脈之上,故鄉孕育人才,人才回饋故里,從而形成鄉村社會文化教育的良性循環,推動鄉村社會文化教育不斷向前發展。
此外,果筐學堂歷經九年的發展歷程,教育教學方式也不斷完善并發展,如今,果筐學堂已不再把來這里上課的鄉村孩子特別區分為留守兒童和非留守兒童,每個孩子在這里都是獨立獨特的個體,都會獲得平等地看待,不因為他們是留守兒童就對他們格外關注,而是讓鄉村留守兒童自然而然地融入到一個有愛的好學的集體環境之中,其實也是關心鄉村留守兒童的更為妥當的方式。
參考文獻
[1]李文珊.晏陽初梁漱溟鄉村建設思想比較研究[J].學術論壇,2004(03):129-132.
[2]趙利俠.回歸自然:凸顯農村教育“自身優勢”[J].現代教育科學,2010(06):65-66.
[3]錢理群.鄉村建設與青年人的精神成長[J].文化縱橫,2019(06):40-46.
[4]李虹.“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鄉村學校教育促進鄉村文化發展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9.
(成都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