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愛玲
(濟南市萊蕪區鳳城街道辦事處,山東濟南 271100)
試驗材料選用大豆品種齊黃34號。該品種為早熟夏大豆品種。幼莖基部綠色,植株直立,有限結莢習性,抗倒性較好。葉片卵圓形,白花,棕毛。成熟時莢褐色,彎鐮形,落葉性好,不裂莢。籽粒橢圓形,種皮黃色、微光,種臍黑色,外觀商品性較好。粗蛋白質、粗脂肪含量高,具有極強的抗倒伏和抗病蟲害能力。該品種的農藝性狀十分明顯,非常適合作為試驗材料,具有籽粒圓潤、結夾數多等特點,百粒重24.2 g。經農業部谷物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測定:粗蛋白質含量43.71%,粗脂肪含量20.08%,屬于高產類大豆品種。
試驗土壤為褐土,該土壤由腐質植物形成,因而有機物含量較高,而且土壤顆粒聚集成團狀,具有良好的土質結構,有利于大豆對水分以及營養物質的吸收,可以為試驗提供良好的物質環境基礎,降低土壤原因對試驗結果的影響,使試驗數據更加的準確可靠。
試驗總共分8個區域,每個區域的壟數為5,壟長為10 m,壟寬為0.7 m。有機肥的組分如下:有機質含量45%、氮含量2.21%、磷含量2.98%、鉀含量1.52%。化肥的組分如下:尿素(氮含量46%)、二胺(氮含量19%,P2O5含量45%)、氯化鉀(K2O含量58%)。在正常施肥的情況下,有機肥760 kg/hm2,化肥260 kg/hm2,采用混合施用的方式,其中尿素35 kg/hm2、二胺145 kg/hm2、氯化鉀80 kg/hm2。
根瘤數和株鮮重試驗過程需要在大豆處于開花期時進行,在每個試驗區域選取20株大豆進行試驗,對各個區域的大豆植株的根瘤數和株鮮重進行統計,并且記錄好數據。株高、節數、夾數等試驗需要在大豆成熟期時進行,每個試驗區域選取5 m2的植株進行相應的數據統計,并且記錄好數據。試驗數據采用DPS7.05軟件進行統計,該軟件具有強大的數據模型分析能力,可以有效地對數據進行比較,提高試驗數據分析的效率。
2.1.1 株高。施肥與不施肥對株高具有較大的影響。區域3~5為有機肥和化肥按照不同的比例混合使用,對株高的影響區域4大于區域3和區域5,顯然采用有機肥50%、化肥50%的施肥比例對株高的影響較大,具有明顯的增高效果。區域4與區域1相比,株高增幅比率為12.4%,與區域2相比,株高增幅比率為7.8%,這說明大豆植株有一部分營養來自土壤本身,絕大部分來自于施肥,施肥過程在株高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區域6~8為單獨施用有機肥,株高隨著有機肥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可以達到87.64 cm,但與區域4相比,仍然具有一定的差距,由此可見,采用混合施肥的方式肥料的利用率較高[1]。
2.1.2 節數。施肥與不施肥對節數的影響并不大。區域3~5為有機肥和化肥按照不同的比例混合使用,對節數的影響區域4大于區域3和區域5,顯然采用有機肥50%、化肥50%的施肥比例對節數影響較大。區域6~8為單獨施用有機肥,節數隨著有機肥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大約可以增加1~2個。但與區域4相比,仍然具有一定的差距,相差范圍約為1個左右。由此可見,采用混合施肥的方式肥料的利用率較高。
2.1.3 夾數。不同比例肥料配施對大豆夾數的影響見表1。從表中數據可以看出,與區域1不施肥相比,施肥后大豆夾數增長情況較為顯著,增幅數值在1~4之間,由此可見,施肥與不施肥對夾數具有較大的影響。區域3~5為有機肥和化肥按照不同的比例混合使用,對夾數的影響區域4大于區域3和區域5,顯然采用有機肥50%、化肥50%的施肥比例對夾數影響較大。區域6~8為單獨施用有機肥,夾數隨著有機肥含量的增加而并沒有出現明顯的變化,說明通過增加有機肥含量的方式對大豆夾數的影響不大。由此可見,采用混合施肥的方式肥料的利用率較高,可以有效地促進大豆夾數的增長。

表1 不同比例肥料配施對大豆夾數的影響
2.1.4 粒數。不同比例肥料配施對大豆粒數的影響見表2。從表中數據可以看出,與區域1不施肥相比,施肥后大豆粒數增長情況非常明顯,增幅數值在6~14之間,由此可見,施肥與不施肥對粒數具有較大的影響。區域3~5為有機肥和化肥按照不同的比例混合使用,區域4粒數約為37個,大于區域3和區域5,顯然采用有機肥50%、化肥50%的施肥比例對粒數影響較大。區域6~8為單獨施用有機肥,粒數隨著有機肥含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增長率卻逐漸降低,說明通過增加有機肥含量的方式來提高大豆粒數具有一定的飽和度。由此可見,采用混合施肥的方式肥料的利用率較高,可以有效地促進大豆粒數的增長。

表2 不同比例肥料配施對大豆粒數的影響
2.1.5 百粒重。不同比例肥料配施對大豆百粒重的影響見表3。從表中數據可以看出,與區域1不施肥相比,施肥后大豆百粒重增長情況較為顯著,增幅數值在0.42~1.40之間,由此可見,施肥與不施肥對百粒重具有較大的影響。區域3~5為有機肥和化肥按照不同的比例混合使用,區域4百粒重為16.00 g,大于區域3和區域5,顯然采用有機肥50%、化肥50%的施肥比例對百粒重影響較大。區域6~8為單獨施用有機肥,百粒重隨著有機肥含量的增加變化不是很明顯,說明有機肥含量對于大豆百粒重的影響已經趨近飽和狀態。由此可見,采用混合施肥的方式肥料的利用率較高,可以有效地提高大豆的百粒重。

表3 不同比例肥料配施對大豆百粒重的影響
施肥與不施肥對株鮮重具有較大的影響。區域3~5為有機肥和化肥按照不同的比例混合使用,區域4株鮮重為99.98 g,大于區域3和區域5,顯然采用有機肥50%、化肥50%的施肥比例對株鮮重影響較大。區域6~8為單獨施用有機肥,株鮮重隨著有機肥含量的增加正趨近于飽和狀態。由此可見,采用混合施肥的方式肥料的利用率較高,可以有效地提高大豆的株鮮重,能夠有效地提高植株的抗病蟲害能力。
施肥后大豆株產量得到了明顯地增長,增幅數值在60.68~300.29之間,肥料的使用對于大豆的產量具有關鍵性的促進作用。通過區域1~8進行對比發現,區域4的產量最高,約為1 200.51 kg/hm2,說明采用有機肥50%、化肥50%的施肥比例對大豆產量的影響最大。區域6~8為單獨施用有機肥,隨著施肥比例的增加,大豆產量的增重效果不是很明顯,產量基本不再發生變化。由此可見,采用混合施肥的方式肥料的利用率較高,可以有效地提高大豆的產量。
綜上所述,通過合理地配置有機肥和化肥的比例,可以促進大豆的生長以及產量的提高。有機肥50%、化肥50%的施肥比例為兩者混合的最佳比例,一旦施肥比例不滿足上述條件,將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大豆的生長,進而影響大豆的產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