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麗萍 劉基華
肺癌是臨床上最為常見的原發性惡性腫瘤,具有病死率較高的特點,其中有80%左右患者為非小細胞肺癌,主要包括大細胞癌、腺癌、鱗癌,均為常見腫瘤類型[1]。非小細胞肺癌早期并無特異性癥狀,一般是患者出現咯血、咳嗽等癥狀時就診,多數患者均處于中晚期,且多數患者合并腦轉移情況,嚴重危害了患者的身體健康及生命安全[2]。目前,對于治療非小細胞肺癌腦轉移患者主要目的為緩解臨床癥狀,從而延長患者生命周期。因此,本次研究對厄洛替尼、吉非替尼聯合治療非小細胞肺癌腦轉移的效果進行分析,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 年12 月~2018 年12 月本院收治的100 例非小細胞肺癌腦轉移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隨機抽簽分組原則分為觀察組及對照組,各50 例。觀察組:男40 例、女10 例;年齡20~70 歲,平均年齡(46.21±8.74)歲;肺癌分期:Ⅰ期患者20 例、Ⅱ期患者17 例、Ⅲ期患者3 例、Ⅳ期患者7 例、Ⅵ期患者3 例;病理類型:腺癌患者5 例、鱗癌患者36 例、腺鱗癌患者9 例。對照組:男41 例、女9 例;年齡23~71 歲,平均年齡(46.29±8.24)歲;肺癌分期:Ⅰ期 患者21 例、Ⅱ期患者16 例、Ⅲ期患者4 例、Ⅳ期患者6 例、Ⅵ期患者3 例;病理類型:腺癌患者6 例、鱗癌患者35 例、腺鱗癌患者9 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均符合我國非小細胞肺癌腦轉移的診斷標準[3];②均知情本研究,且患者和家屬均同意參與研究;③無嚴重精神疾病以及智力障礙。排除標準:伴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液系統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1.2 方法 對照組實施厄洛替尼單一治療:用法用量為3 次/d、125 mg/次。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吉非替尼治療:吉非替尼用法用量為1 次/d,250 mg/次,服用時間根據患者癥狀決定,直至患者出現無法耐受的不良反應為止。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治療效果、不良反應發生率、生活質量、免疫功能、肺癌進展和生存時間。
1.3.1 治療效果 分為完全緩解、部分緩解、好轉、病變進展四項,其中完全緩解:患者病變完全消失或者至少維持>4 周;部分緩解:患者腫瘤病灶最大徑與其最大垂直徑的乘積減少程度>50%,并維持≥4 周;好轉:患者腫瘤病灶最大徑與其最大垂直徑的乘積縮?。?5%,但<50%,患者無新病灶出現,維持>4 周;病變進展:腫瘤病灶最大徑與其最大垂直徑的乘積增大>25%、或者發生新病灶[4]??傆行?(完全緩解+部分緩解)/總例數×100%。
1.3.2 生活質量 采用生活質量綜合評定問卷-74(GQOL-74)實施評定,其中包含社會功能、物質生活、心理功能以及軀體生活四個維度,軀體功能包括進食功能、睡眠和精力、其他不適感、性功能、運動和感覺功能;心理功能包括正性情感、精神緊張度、負性情感、認知功能等;社會功能包含社會支持、人際交往能力、業務娛樂生活、工作和學習、婚姻和家庭;物質生活包括住房、生活環境、經濟情況、社區服務等,每個維度分值0~100 分,分數越高代表患者生活質量越好[5]。
1.3.3 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主要包括腹瀉、皮疹、肝功能不全等。
1.3.4 免疫功能指標 主要包括IgG、IgM、IgA。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4.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n,%)
2.2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n,%)
2.3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觀察組軀體功能評分、心理功能評分、社會功能評分、物質生活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

表3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4 兩組免疫功能比較 治療前,兩組IgG、IgM、IgA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IgG、IgM、IgA 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免疫功能比較(,g/L)

表4 兩組免疫功能比較(,g/L)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aP<0.05
2.5 兩組肺癌進展和生存時間比較 觀察組患者肺癌進展時間、肺癌生存時間長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肺癌進展和生存時間比較(,個月)

表5 兩組肺癌進展和生存時間比較(,個月)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據相關研究顯示[4],非小細胞肺癌是臨床常見惡性病變,具有生長速度快、治愈率較低、對人體危害高等特點,多數患者存在腦轉移情況,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健康。研究發現[5],該疾病的發病機制是由多種因素共同作用下所致,主要與環境因素和遺傳因素具有密切關聯性。多數患者在早期無特異性表現,確診時已為晚期。目前臨床對于該疾病主要以降低腫瘤分期、縮小腫瘤體作為治療關鍵,但由于晚期非小細胞肺癌腦轉移腫瘤內血管新生能力較強,且轉移速度十分快,導致常規化療治療效果不佳[6-8]。
非小細胞肺癌腦轉移具有多種治療方式,例如放療治療、手術治療、生物治療、靶向治療等,但是上述治療方式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導致患者治療不顯著。吉非替尼為生長因子酪氨酸激酶藥物,具有一定的選擇性抑制作用,能抑制患者表皮生長因子受體的磷酸化,阻斷信號通路激活,能抑制患者腫瘤細胞[9-11];同時該種藥物對于患者血管生成具有顯著作用,能利于患者癌細胞凋亡,是一種新型的抗腫瘤藥物,通過對肺癌患者實施吉非替尼治療,取得顯著的治療效果,對于疾病發展能有效進行控制。另一方面,該藥物對于非小細胞肺癌腦轉移效果顯著可能和該藥物能夠對酪氨酸激酶活性進行抑制密切相關。厄洛替尼是一代表皮生長因子受體酪氨酸激酶抑制劑(EGFRTKI)藥物,作用機制與吉非替尼十分相似,但厄洛替尼在藥物代謝動力、結構式等方面與上述兩種藥物存在一定差異,且在安全性方面更低,該特點為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治療提供了廣闊空間。厄洛替尼的作用機制主要是通過將腫瘤信號傳導通路中的酪氨酸激酶進行阻斷,進而對腫瘤細胞的侵襲、增殖、浸潤產生阻斷和抑制作用[12,13],有利于促進腫瘤細胞的凋亡,產生較好的抗腫瘤效果。吉非替尼與厄洛替尼聯合用藥后,與單一藥物治療相比,在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均更具有優勢,提示聯合治療在非小細胞肺癌腦轉移治療中具有較高應用價值[14-16]。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軀體功能評分、心理功能評分、社會功能評分、物質生活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IgM、IgG、IgA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肺癌進展時間、肺癌生存時間長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通過對非小細胞肺癌腦轉移患者實施厄洛替尼、吉非替尼聯合治療,取得了顯著的治療效果,不僅能降低不良反應,還能改善患者預后,具有較高的安全性,值得在臨床中推廣及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