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秀蘭 曹桂芬
產婦不適合經陰道分娩時剖宮產術有助于胎兒健康分娩,但剖宮產術后產婦切口疼痛、愈合不良、切口感染等情況嚴重影響產婦恢復,易產生抑郁心理,給產婦帶來經濟負擔[1]。本研究收集2018 年1 月~2019 年 12 月本院婦產科通過剖宮產術進行分娩的產婦 2511 例,探討分析剖宮產術后腹部切口愈合不良現狀及危險因素,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18 年1 月~2019 年12 月本院婦產科通過剖宮產術進行分娩的產婦2511 例,年齡18~36 歲,平均年齡(28.7±2.8)歲;其中41 例腹部切口愈合不良,包括29 例切口脂肪液化,12 例切口感染。本研究經本院倫理委員會同意批準。
1.2 方法 記錄患者年齡(<30 歲或≥30 歲)、皮下脂肪厚度(<3 cm 或≥3 cm)、基礎疾病(無或有)、初產婦(是或否)、手術時間(<1 h 或≥1 h)、羊水渾濁(否或是)、術前低蛋白血癥(無或有)、術后發熱史(無或有)、手術切口(豎切口或橫切口)。根據這些變量制定調查表,主管醫師填寫。
1.3 觀察指標 計算產婦手術切口感染發生率,分析剖宮產術后腹部切口愈合不良的單因素及危險因素。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危險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 回歸分析。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產婦手術切口感染發生率 2511 例產婦中,41 例 腹部切口愈合不良,腹部切口愈合不良發生率為1.63%。
2.2 剖宮產術后腹部切口愈合不良的單因素分析切口愈合不良產婦與無切口愈合不良產婦的年齡、基礎疾病、是否為初產婦、術前有無低蛋白血癥、術后有無發熱史、手術切口類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切口愈合不良產婦的皮下脂肪最大厚度≥3 cm、手術時間≥1 h、羊水渾濁占比分別為78.0%(32/41)、58.5%(24/41)、39.0%(16/41),均高于無切口愈合不良產婦的61.4%(1516/1470)、41.3%(1021/2470)、13.1%(324/247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剖宮產術后腹部切口愈合不良的單因素分析(n)
2.3 剖宮產術后腹部切口愈合不良的 Logistic 多因素回歸分析 Logistic 多因素回歸分析顯示,皮下脂肪最大厚度≥3 cm、手術時間≥1 h、羊水渾濁為導致產婦剖宮產術后腹部切口愈合不良的危險因素 (P<0.05)。見表2。

表2 剖宮產術后腹部切口愈合不良的Logistic 多因素回歸分析
剖宮產手術安全性較高,通過剖宮產手術分娩的產婦逐年增加,但對切口未進行預防、護理,易導致腹部切口感染、脂肪液化、開裂、愈合不良,產婦疼痛、術后恢復差,甚至留下形狀高低不規則、瘙癢、疼痛的瘢痕,延長縫合時間、增加切口縫合難度、出血量增加,影響術后活動,改變皮膚外觀,引起產婦焦慮、抑郁情緒,大大降低產婦的滿意度和舒適度[2]。產婦營養狀況、免疫能力、再生能力較差,易引起切口愈合不良。
本研究結果顯示,切口愈合不良產婦與無切口愈合不良產婦的年齡、基礎疾病、是否為初產婦、術前有無低蛋白血癥、術后有無發熱史、手術切口類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切口愈合不良產婦的皮下脂肪最大厚度≥3 cm、手術時間≥1 h、羊水渾濁占比均高于無切口愈合不良產婦,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壓、術前貧血、營養不良等情況會導致產婦機體防御能力下降,有引起切口感染、切口愈合不良的可能,產褥期、哺乳期、手術時均為高代謝狀態,產婦消耗大量蛋白質,妊娠期產婦需攝入更多蛋白質,補充鐵劑,避免產婦出現妊高征、前置胎盤導致蛋白丟失[3]。
本研究結果還顯示,Logistic 多因素回歸分析顯示,皮下脂肪最大厚度≥3 cm、手術時間≥1 h、羊水渾濁為導致產婦剖宮產術后腹部切口愈合不良的危險因素 (P<0.05)。與張慧明等[4]既往研究結果相似。不縫合皮下組織,可減少組織創傷、縫線,減少對組織的刺激,但會造成外面縫合對合不整齊,形成皺褶、穹隆樣缺損,皮下組織若僅加壓固定局部區域,過短時間內解除壓迫,脂肪層沒有進行粘合封閉,易形成死腔,造成積液的出現,術后3~5 d 切口滲液,造成術后切口愈合不良,引起并發癥,而進行下腹正中縱切口皮下組織縫合,對合良好,并采用腹帶固定,傷口縱軸垂直向中央加壓并包扎,不會形成皮下殘腔,不會引起出血、形成血腫,有利于產婦切口愈合[5]。羊水渾濁部分原因為胎糞污染,胎糞無菌,所以臨床常取產婦羊水、胎盤、胎膜行細菌培養、病理學檢查,羊水渾濁還與宮內感染有關,剖宮產存在潛在致病菌[6]。產婦分娩前體質量指數 ≥30 kg/m2為肥胖,皮下脂肪最大厚度是導致剖宮產后腹部切口不良愈合的危險因素,體型肥胖、皮下脂肪厚、盆腔粘連嚴重的產婦在行剖宮產手術切口縫合時會形成死腔,術后易發生腹壁切口脂肪液化,脂肪球損傷脫落,增加手術時長,術后失去血供導致壞死,皮下脂肪層血液灌注量低,妊娠期產婦腹壁脂肪更加肥厚,血液供應較前更差,更易導致切口脂肪液化,增加感染的可能,術中失血量也與切口脂肪液化有關,所以皮下脂肪較厚的產婦孕期應適當鍛煉,保證營養均衡,防止體重增長過快[7]。手術時間越長,切口暴露越久,越容易導致出血、外源性感染,手術時組織灌注量減少,導致組織生機喪失、機體抵抗力降低,所以應盡量縮短手術時長,對術中肉眼可見的血管出血進行結扎止血,減少失血量,加強產婦心理護理,穩定產婦不良情緒[8]。
綜上所述,產婦皮下脂肪最大厚度≥3 cm、手術時間≥1 h、羊水渾濁是導致剖宮產術后切口愈合不良的危險因素,臨床上應盡量控制以上危險因素,減少產婦腹部切口愈合不良的情況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