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燕
胎盤早剝是妊娠期的專有病癥,通常于患者妊娠20 周后出現,其病情原理為患者胎盤于分娩前從子宮壁部分剝離或完全剝離,具體的病理機制為妊娠患者子宮底蛻膜層的小動脈粥樣硬化病變,使得其毛細血管處于血氧供應不足的狀況,從而導致毛細血管壞死破裂,血液外流至底蛻膜層,大大提高了胎盤從患者子宮壁剝離的可能性,最終導致患者出現胎盤早剝情況[1]。在國外胎盤早剝的發病率在1.01%~2.04%,而在我國孕產婦群體中,胎盤早剝的發病率在0.45%~ 2.06%。據有關研究結果顯示,胎盤早剝的嚴重程度會對妊娠患者首發臨床征象產生直接影響,并且直接關乎妊娠患者及新生兒的生命安全,是決定妊娠結局好壞的重要影響因素。根據病情程度可分為輕型胎盤剝離以及重型胎盤剝離,輕型胎盤剝離的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陰道出血,并伴有輕微腹痛癥狀,重型胎盤剝離的癥狀則主要為突發持續性腰酸、腹痛,其痛感強度由胎盤剝離程度以及積血量決定[2]。胎盤早剝是一種較嚴重的妊娠并發癥,同時還是導致患者出現產前出血狀況的主要因素之一,若患者未及時接受有效治療干預,會直接對妊娠結局產生不利影響。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究胎盤早剝臨床處理時限對妊娠結局的影響,詳情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 年5 月~2019 年11 月在本院住院治療的44 例胎盤早剝患者為研究對象,以患者病情嚴重程度不同分為輕型組(輕型胎盤剝離)和重型組(重型胎盤剝離),每組22 例。輕型組年齡24~ 39 歲,平均年齡(36.67±4.23)歲;孕周22~37 周,平均孕周(28.69±2.82)周;初產婦11 例,經產婦11 例。實驗組年齡25~40 歲,平均年齡(36.82±3.95)歲;孕周22~38 周,平均孕周(28.82±3.11)周;初產婦13 例,經產婦9 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通過本院倫理標準委員會的批準,所有患者知情且同意參與本次研究。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經診斷患者病情符合中華醫學會婦產科學分會制定的《胎盤早剝的臨床診斷與處理規范(第一版)》中胎盤早剝的相關診斷標準[3]。
1.2.2 排除標準 合并感染性疾病患者;心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衰竭的患者;合并惡性腫瘤患者;存在認知障礙或溝通障礙的精神疾病患者。
1.3 方法 通過回顧性分析方法對兩組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分析內容包括患者胎盤早剝的臨床癥狀、誘發因素,患者的妊娠結局、影像學檢查結果以及患者的不良反應、分娩方式等多方面的病情資料。
1.4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癥狀發生情況,包括宮縮頻繁、陰道出血、腹痛、血性羊水以及胎心異常。②比較兩組患者的妊娠結局以及臨床處理時限,妊娠結局包括死胎、新生兒窒息、產后出血以及早期新生兒死亡。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4.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臨床癥狀發生情況比較 兩組患者的宮縮頻繁、陰道出血、血性羊水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重型組患者的腹痛、胎心異常發生率均高于輕型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臨床癥狀發生情況比較[n(%)]
2.2 兩組患者的妊娠結局以及臨床處理時限比較出現死胎、新生兒窒息、產后出血、早期新生兒死亡妊娠結局患者的臨床處理時限均長于未出現死胎、新生兒窒息、產后出血、早期新生兒死亡妊娠結局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妊娠結局以及臨床處理時限比較 [n(%),]

表2 兩組患者的妊娠結局以及臨床處理時限比較 [n(%),]
注:與同因素內否比較,aP<0.05
胎盤早剝的主要發病時期集中在患者妊娠的中晚期,在該時期內胎兒已經完成初步發育階段,處于具有人體的基本狀態,在該狀態中患者出現胎盤早剝的可能性更大。胎盤早剝是臨床中妊娠患者的嚴重并發癥,其發病誘因多樣,目前公認的誘發病因包括有:①抽煙,據有關研究數據顯示,抽煙會導致孕婦出現胎盤早剝的幾率增加將近1 倍,兩者之間具有明顯的相關性,其致病原理為尼古丁會導致血管收縮痙攣,并出現缺血情況,還會使孕婦的毛細血管脆度上升,從而大大提高胎盤早剝的發病率[4];②產次及孕婦年齡,孕婦年齡的上升以及產次的增多會導致孕婦子宮內膜的損傷逐漸擴大,從而增加患病的風險;③胎膜早破,與未出現胎膜糟早破的孕婦相比,胎膜早破孕婦更容易出現胎盤早剝事件[5-7]。
臨床中胎盤早剝患者的主要癥狀表現差異巨大,常見癥狀表現包括有血性羊水、腹痛、宮縮過頻、陰道出血、胎死宮內以及胎兒宮內窘迫等多種癥狀。胎盤早剝是導致新生兒患病或死亡的主要影響因素之一。據有關研究統計結果數據顯示,胎盤早剝臨床處理時限的長短是決定新生兒是否死亡的關鍵影響因素,縮短胎盤早剝的臨床處理時限可以有效提高新生兒的存活率,同樣也能夠更好地對產婦的生命安全進行保障。針對胎盤早剝的嚴重危害性,臨床醫師不斷進行探尋,以期可以找到有效的干預方案。早期臨床診斷可以有效降低胎盤早剝的發生率,借助B 超檢查可以準確對患者病情作出有效診斷,從而能夠及時對患者病情進行干預,從而避免出現病情惡化情況,有效改善患者的妊娠結局[8-10]。
在本次研究中,兩組患者的宮縮頻繁、陰道出血、血性羊水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重型組患者的腹痛發生率31.82%、胎心異常發生率27.27%均高于輕型組的4.55%、4.5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說明重型胎盤早剝患者更易出現腹痛及胎心異常癥狀,可將這兩種癥狀作為初步判定標準;出現死胎、新生兒窒息、產后出血、早期新生兒死亡妊娠結局患者的臨床處理時限分別為(287.32±40.57)、(135.71±20.83)、(277.39±32.37)、(233.46±42.97)min,均長于未出現死胎、新生兒窒息、產后出血、早期新生兒死亡妊娠結局患者的(236.17±38.63)、(106.85± 19.62)、(240.69±30.41)、(159.74±35.81)min,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臨床處理時限的長短可以直接關乎患者妊娠結局的好壞,處理時限越短,對患者妊娠結局越有利。
綜上所述,臨床處理時限與胎盤早剝患者的妊娠結局直接相關,縮短處理時限有利于改善患者妊娠結局,臨床醫師需具備早期發現胎盤早剝的專業能力,以及時對輕型胎盤早剝患者進行處理,避免病情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