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穎
子宮肌瘤在臨床醫學上被認為是女性生殖器官中最為常見的良性腫瘤,同時也是人體中極為常見的腫瘤[1]。子宮肌瘤產生的原因是子宮平滑肌細胞增生[2]。子宮肌瘤患者在患病的初期普遍無癥狀,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則會出現子宮出血、白帶增多、疼痛以及貧血等情況[3]。隨著女性對于自身的身體健康越來越關注,現階段對于子宮肌瘤這一疾病也愈發重視。醫學技術的日益進步,使治療子宮肌瘤的手段也日益豐富起來,在臨床實踐中手術與藥物均可實現治療子宮肌瘤的目的。針對這一情況,作者對藥物進行子宮肌瘤的臨床效果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現形成以下報告。
1.1 一般資料 2017 年1 月~2019 年12 月在本院就診的138 例子宮肌瘤患者,依照摸球法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69 例。觀察組平均年齡(33.78± 3.19)歲;平均患病時間(1.45±0.76)年;子宮肌瘤平均體積(5.31±2.03)cm3。對照組平均年齡(34.15± 3.09)歲;平均患病時間(1.50±0.72)年;子宮肌瘤平均體積(5.28±0.67)cm3。兩組患者年齡、患病時間以及瘤體大小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已簽署知情同意書自愿參與本次實驗。
1.2 方法 給予對照組患者米非司酮單一藥物治療。用藥方法為患者應當在其月經的第一天開始口服米非司酮,12.5 mg/次,1 次/d,治療周期應當持續3 個月[4]。給予對照組患者米非司酮聯合桂枝茯苓膠囊進行治療。觀察組患者的米非司酮服用方法與對照組患者相同。同時應在此基礎上口服桂枝茯苓膠囊(規格:0.31 g/粒),劑量為0.930 g/次,t.i.d.,治療周期持續3 個月。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對比兩組療效,兩組治療前后SAS、SDS 評分及依從性評分。將療效分為3 種,即顯效、有效和無效。顯效是指患者經過3 個月治療后其體內的子宮肌瘤小于或者瘤體體積降低到原來的50%;有效是指經過3 個月的治療后,患者體內的瘤體體積有一定程度的減小,且臨床癥狀也得到了一定的緩解;無效是指患者經過治療以后,瘤體的大小基本未得到改變,患者的臨床癥狀也并未得到任何的緩解。運用SAS、SDS 量表對患者的焦慮及抑郁情況進行評估,包括焦慮、恐慌、煩躁等情緒,分數越高,則說明患者的焦慮、抑郁情況越明顯[5]。同時評估患者的依從性,分為遵從醫囑、服用藥物、健康教育、軀體運動4 方面內容,每一單項滿分為5 分,患者所得分數與其依從性呈正相關關系[6]。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療效對比 觀察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95.7%高于對照組患者的82.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對比(n,%)
2.2 兩組治療前后SAS、SDS 評分對比 治療前,兩組SAS、SDS 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SAS 評分為(54.35±0.29)分,SDS 評分為(56.33±1.19)分,均低于對照組的(60.87±0.38)、(64.88±1.05)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SAS、SDS 評分對比(,分)

表2 兩組治療前后SAS、SDS 評分對比(,分)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對比,aP<0.05
2.3 兩組依從性評分對比 觀察組的軀體運動、遵從醫囑、服用藥物、健康教育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依從性評分對比(,分)

表3 兩組依從性評分對比(,分)
注:與對照組對比,aP<0.05
經研究發現,近些年我國子宮肌瘤患者的數量呈現出不斷上升的趨勢,所以在臨床上應當加強對子宮肌瘤的診斷、治療與護理[7]。現階段治療肌瘤主要的方式就是藥物治療與手術治療,經調查研究發現,大部分子宮肌瘤的患者更加傾向與選擇藥物進行治療。選擇保守治療子宮肌瘤的原因主要有手術治療的創口會給增加患者的疼痛;如若在手術過程中對周圍的其他組織造成損傷,則會產生一定的后遺癥;手術切口如若處理不當,則會加劇細菌滋生進而引發創口感染;如若患者體內腫瘤體積過大,醫生則會建議進行子宮全切術,如若患者有生育需求,則會使其喪失生育能力。所以部分患者在治療子宮肌瘤的過程中會選擇運用藥物進行治療。米非司酮是被廣泛應用于治療子宮肌瘤的藥物,該藥物作為孕激素拮抗劑可以對下丘腦垂體的卵巢軸產生影響,進而使患者體內的孕激素與雌激素水平下降,實現使子宮肌瘤萎縮的目的[8]。且米非司酮的藥物副作用相較于其他藥物更小。最近幾年,中醫也被廣泛的應用于治療子宮肌瘤,子宮肌瘤當屬中醫的“癥積”范疇,而桂枝茯苓膠囊的作用是活血化瘀、行益心脾,對于子宮肌瘤具有一定的治療作用。
本次實驗進一步證明了,聯合藥物治療相較于單一藥物治療對于子宮肌瘤患者作用更為顯著。觀察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95.7%高于對照組患者的82.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SAS 評分為(54.35±0.29) 分,SDS 評分為(56.33±1.19) 分,均低于對照組的(60.87±0.38)、(64.88±1.05)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的軀體運動、遵從醫囑、服用藥物、健康教育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以上數據均表明,聯合用藥較之單一用藥可以增強患者的治療效果,緩解患者的焦慮以及抑郁情緒,同時還能夠提高患者的依從性。
綜上所述,應當在子宮肌瘤患者的臨床治療中大力推廣米非司酮與桂枝茯苓膠囊聯合治療方式,幫助患者緩解臨床癥狀,提高生活質量,進而降低手術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