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消費結構的變化,人們對服裝的要求也發生了重要轉變,其對服裝的需求從蔽體、保暖、御寒也逐漸變成了展示個人審美、襯托個人風采。在此背景之下,服裝設計在服裝生產環節中的重要性愈發突顯。而隨著人文主義的氛圍愈發濃厚,人們對于弱勢群體的權益討論也愈發具有熱度。作為弱勢群體中不可忽視的一個群體,社會對殘疾人的權益保障也從方方面面進行著完善,因此殘疾人的服裝要求也需兼顧美觀性和便利性。由潘公凱、盧輔圣和鄭巨欣編撰、上海書畫出版社出版的《染織與服裝設計》一書,詳細介紹了當今服裝設計的新觀念,并結合當下的新材料、新工藝、新技術介紹了設計學的理論設想和學科構架,為我國設計領域的基礎理論做出了重大貢獻,尤其其中涉及到的殘疾人服裝設計內容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
《染織與服裝設計》一書共分為上、中、下三篇。開篇為作者序言、凡例及緒論,詳細介紹了該書所適用的藝術、概念與范疇、服裝設計存在和發展的基本條件、學習和研究方法、分支及相關學科。該書上編介紹了服裝設計的發展史況。書中介紹了原始文化與起源理論,講述了御寒及護體的原始需求、原始的裝飾與紋身、古人相關的勞動經驗等,詳細介紹了人類的發展及服飾的產生,通過各項考古學證明,展示了毛皮服飾、紡紗織布、染色技術等的起源發展,通過多種技藝介紹了紡織技藝的漸進發展。同時,該書還詳細介紹了古文明國家的染織與服裝技術,如蘇美爾人的卡烏那克斯、巴比倫人的垂褶裝束、亞述人的流蘇裝飾、波斯人對于服飾進化發展演變的貢獻等。此外,該書在介紹歷史背景的基礎上還分門別類地介紹了染織技術和不同的設計方法。整體來看,該書從橫向和縱向角度介紹了染織和服裝技術,而其中對于殘疾人服裝設計在功能與審美方面的關注具有創新意義。
肢體殘疾具體是指人體的部分運動性器官出現了功能性損傷,肢體殘疾的人群會出現活動受限甚至活動能力的喪失。根據我國殘疾人抽樣調查數據顯示,近年來,我國殘疾人士的總量及占我國總人口的比重呈上升趨勢。因此,針對殘疾人士的各項設計成為設計界的一個重要議題。近幾年來,由于我國經濟的發展,服裝行業也隨之蒸蒸日上。但針對殘疾人士所設計的服裝尚存在很多不足,如重視程度不足、相關研究文獻較少、國內缺乏大規模專門針對殘疾人士的服裝工廠和品牌等。由于殘疾人士的身體原因,其外形或許與普通民眾有所不同,這種視覺上的不同會給殘疾人士帶來心理壓力,甚至引起焦慮、自卑等心理反應,因此,針對殘疾人士的衣飾設計需滿足多方條件。一方面,由于殘疾人士的特殊需求,針對殘疾人的服裝要具備功能性;另一方面,針對殘疾人的服裝也要有足夠的時尚與個性,以滿足殘疾人士的審美需求和生活情趣。
根據《染織與服裝設計》一書所述,服裝設計既要滿足人們的蔽體需求,也要滿足人們的審美需求。作為當今社會備受關注的問題,殘疾人的衣飾研究也愈發人性化。現如今,殘疾人衣飾的發展既要注重美觀性與舒適性,也要具備一定的功能性,從而為殘疾人的生活盡可能地提供便利。這需要服裝設計者既具有人文主義關懷,也要足夠了解人體工程學和不同殘疾人的需求。具體來說,功能性和美觀性可細化為五大理念。第一,保障服裝既安全又健康。在與人息息相關的服裝上,安全與健康必須兼顧,安全意味著健康,健康亦意味著安全。對于殘疾人士而言,日常服飾的安全與健康的重要性則更為突出。健康的服飾要求其符合相關衛生標準和環保標準,保障著裝者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對于殘疾人士特別是肢體殘疾人士,安全的服裝也意味著其服飾與常人有所不同,如在選擇衣料時應選擇快干且難以燃燒的服裝,防止潮濕或燒傷、燙傷等情況的發生,同時還應避免太過寬大,以防牽絆到著裝者,影響其肢體協調性,造成不必要的摔傷等。另外,由于殘疾人士可能缺少相應的體能鍛煉,故其免疫力或許較低,這就要求服裝設計者在設計服裝時采用保暖性較強且更為親膚的衣料,以免引起呼吸系統的感染或不適。第二,設計殘障人士的服裝時要更為注重體感舒適性。舒適毫無疑問是當今人們選擇服飾的一個重要標準,而作為行動不便的殘疾人士,針對其所設計的服飾需更加注重舒適度。如前文所述,由于殘疾人士行動不便,故其新陳代謝速度較為緩慢,身體所產生的熱量也相對較少,這就要求相關的服裝要注重采用保暖材料,同時還需要足夠輕薄,防止因服飾的重量過重而增加殘疾人士的負擔,同時也可能會導致殘疾人士身體的疼痛感增加。除此之外,在針對殘疾人的衣飾款式設計上,設計者還需考慮更多細節,如部分需要輪椅輔助的殘疾人士,針對這個群體所設計的衣物要保證袖子的袖長不可過長過寬,防止衣袖由于太過寬大而卷入輪椅之中,導致出現不必要的傷害;同時還要保證袖窿袖深的設計足夠大,以方便殘疾人士搖動輪椅。對于部分需要久坐的殘疾人士來講,褲子的設計也要足夠柔軟,以保證殘疾人士的舒適程度。第三,針對殘疾人士的衣物需具備足夠的功能性。功能性是當今服裝設計需考慮的重要因素。特別是因為殘疾人士的特殊需要,服裝設計者在設計服裝時要足夠注意細節,注意與人體的形態、生理和心理需求,從而使得服裝在達到舒適性要求的同時發揮其效能,以最大限度地滿足人體需要。由于殘疾人士的特殊情況,故而為了更好地滿足殘疾人士的生活需求,針對其所特制的服飾要更加注重細節。如部分殘疾人士可能會出現身體的個別部位變形及變大或變小等特殊情況,因此服裝設計者需特別注意這些細節。腿部患有殘疾的人群由于常年依靠雙臂轉動輪椅的雙肩及雙臂部分的肌肉更為發達,因此其上衣設計需注意保持肩部的寬松,這樣既可保證體感舒適,還可使得殘疾人士的生活更為便利。同時,針對腿部患有殘疾的人群的褲裝需足夠寬大,從而保障其膝蓋可彎曲自如,使其行動更為舒適。針對上身患有殘疾的人群,其穿衣較為困難,需他人協助,因此針對這類人群的衣飾要足夠便利。同時,由于殘疾人士行動不便,故其如廁也有諸多不便。為了方便殘疾人士的如廁需求,相應服裝的褲腿及褲腰處可配有簡便且堅固的拉鏈,使得服裝從細節處滿足殘疾人士的需求。第四,殘疾人士的衣物設計要足夠美觀。盡管針對殘疾人士的衣物設計要滿足安全、健康、舒適且便利,但美觀性也必不可少。衣物的美觀要求其符合人們的審美,凸顯人們的人文品味。如前文所述,殘疾人士由于特殊的需求和習慣,其部分身體部位可能會出現變形,特別是從小患有殘疾的人士,其身體發育或許有不均衡之處,如部分身體部位可能出現變形或變寬。因此針對這一特征,設計者需要在細節處多加用心,如在變形的部位設置得更加寬松、在不均衡的位置加上必要的裝飾等,使得整個衣飾看起來更加和諧。同時,前文所強調的為了功能性和便利性所設置的拉鏈,可能會讓部分殘疾人士感到不適,因此設計者在設計拉鏈或魔術貼時需要足夠隱蔽且別出心裁,保證衣服美觀的同時還可最大限度地呵護殘疾人士的心理感受,從細節上給予殘疾人士最大的理解與關懷,但審美性并不意味著要放大殘疾人士肢體上的特殊性,如果因為繁復的設計而放大殘疾人士的肢體缺陷之處,則會弄巧成拙。因此,設計者在設計殘疾人士的衣飾時要兼顧審美與功能,當審美性與功能性發生沖突時要最大限度地保障衣飾的功能性與實用性。第五,針對殘疾人士所設計的衣服也要滿足人們的個性化需求。事實上,追求個性、崇尚時尚是每個人的追求,殘疾人士也理所應當地擁有追求個性和時尚的權利,殘疾人士的心理需要更為細致的呵護,因此針對殘疾人士的服裝也要滿足人們的生活情趣和精神需求。個性化的服裝設計可更好地滿足殘疾人士的需求,從視覺上弱化群體的肢體障礙,使其感受到精神上的愉悅與關愛,從細節處呵護殘疾人士的心理,給予其積極生活的勇氣和信念。總體來說,針對殘疾人群體的衣物設計既要注重功能性,也要注意美觀性。
綜上所述,現如今,我國針對殘疾人士的衣飾研究較為薄弱,一方面,相關研究不充足,許多細節難以兼顧;另一方面,也缺乏專門針對殘疾人士的服裝品牌和服裝工廠。正因為如此,針對殘疾人士的服裝市場大有可為。我國巨大的市場潛力也意味著更高的要求。針對殘疾人士的衣飾要更加注重細節,從更多的細節之處呵護殘疾人群,殘疾人衣飾的發展既要注重美觀性與舒適性,也要具備一定的功能性,從而為殘疾人的生活盡可能地提供便利。這就需要服裝設計者既要具有人文主義關懷,也要足夠了解人體工程學和不同殘疾人的需求。因此,在設計殘疾人士的服裝時,所設計的服裝要安全舒適且健康、體感舒適、具備一定的功能性,同時也要具備時尚美觀等特征,以突出著裝者的個性,從而使得殘疾人士的服裝更為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