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常學
摘 要:唇形科為世界性分布的較大的植物科,資料記載中國有99屬、800余種。該研究在野外實地考察與資料搜集整理,對塞罕壩自然保護區5種唇形科植物的形態特征和藥用價值進行了系統闡述,并提出了唇形科植物資源的開發利用建議。
關鍵詞:唇形科;形態特征;藥用價值;塞罕壩自然保護區
中圖分類號 Q949.95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21)08-0036-02
Abstract: Lamiaceae is a large family with worldwide distribution. There are 99 Genera and more than 800 species in China. Th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main medicinal value of 5 species of labiatae in Saihanba Nature Reserve were summarized through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data collection. On this basis, suggestions on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Labiatae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Lamiacea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Medicinal value; Saihanba Nature Reserve
唇形科為世界性分布的較大的植物科,全世界約220余屬、3500余種,我國有99屬、800余種,塞罕壩有13屬、19種。近年來,隨著對唇形科植物的深入研究,其藥用價值逐漸受到人們的重視。經研究,一些唇形科植物具有消炎、抗過敏、抗氧化性的功效;一些唇形科植物以富含多種芳香油而著稱,其中有不少芳香油成分可供藥用。當前,唇形科植物已經被廣泛應用于害蟲的農藥控制、理化誘控和生態調控等方面。因此,調查分析塞罕壩唇形科野生植物的主要形態特征及藥用價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 研究地概況
塞罕壩自然保護區位于內蒙古高原的東南緣,地處內蒙古高原與冀北山地的交接處,屬于典型的森林-草原交錯帶生態系統,生態環境獨特,生物物種豐富。據調查,塞罕壩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植物種類繁多,種類達124科,357屬,659種之多[2]。
2 塞罕壩保護區幾種野生唇形科植物的形態特征與藥用價值
根據塞罕壩自然保護區綜合科學考察,同時參考《塞罕壩植物志》《塞罕壩森林植物圖譜》,對塞罕壩自然保護區唇形科幾種野生藥用植物的形態特征和藥用價值進行了總結。
2.1 百里香(Thymus mongolicus Ronn.) 半灌木,匍匐至上升營養枝被短柔毛;花枝長達10cm,上部密被倒向或稍平展柔毛,下部毛稀疏,具2~4對葉;葉卵形,長0.4~1cm,寬2~4.5mm,先端鈍或稍尖,基部楔形,全緣或疏生細齒,兩面無毛,被腺點;花序頭狀;花萼管狀鐘形或窄鐘形,長4~4.5mm,下部被柔毛,上部近無毛,上唇齒長不及唇片1/3,三角形,下唇較上唇長或近等長;花冠紫紅、紫或粉紅色,長6.5~8mm,疏被短柔毛,冠筒長4~5mm,向上稍增大;小堅果近球形或卵球形,稍扁;多石山地、斜坡、山谷、山溝、路旁及雜草叢中。
百里香是一種具有藥用價值的藥食同源植物,現代醫學認為其含有大量的曲珍果酸,可以提高肝臟的功能,促進肝細胞的再生,用于保肝治療。百里香也有很強的消炎殺菌的作用,可以消滅體內的細菌和病毒,此外還有一定的止痛和止癢作用,可以消除皮膚表面的真菌,外用可以治療皮膚濕疹、皮炎。
2.2 薄荷(Mentha haplocalyx Briq.) 多年生草本,植株高30~60cm,莖多分枝,上部被微柔毛,下部沿棱被微柔毛;具根莖;葉卵狀披針形或長圓形,先端尖,基部楔形或圓,基部以上疏生粗牙齒狀鋸齒,兩面被微柔毛;葉柄長0.2~1cm;輪傘花序腋生,球形。輪傘花序腋生,球形,花梗細,長花萼管狀鐘形,長約2.5mm,被微柔毛及腺點,花冠淡紫或白色,長約4mm,稍被微柔毛,長圓形,先端鈍。小堅果卵珠形,黃褐色,具小腺窩。花期7—9月,果期10月。多生于山野濕地河旁,根莖橫生地下,是一種有特種經濟價值的芳香作物。幼嫩莖尖可作菜食,全草可入藥,治感冒發熱喉痛,頭痛,目赤痛,皮膚風疹搔癢,麻疹不透等癥,此外對癰、疽、疥、癬、漆瘡亦有效,平常以薄荷代茶,清心明目。
2.3 糙蘇(Phlomis umbrosa Turcz.) 多年生草本,高達1.5m,根粗壯,長達30cm,徑約1cm。莖疏被倒向短硬毛,有時上部被星狀短柔毛,帶紫紅色,多分枝;葉圓卵形或卵狀長圓形,長5.2~12cm,先端尖或漸尖,基部淺心形或圓,具鋸齒狀牙齒,或不整齊圓齒,兩面疏被柔毛及星狀柔毛,下面有時毛較密;葉柄長1~12cm,密被短硬毛;花萼管形,長約1cm,徑3.5mm,被星狀微柔毛,有時脈疏被剛毛,萼齒具長約1.5mm刺尖,齒間具雙齒,齒端內面被族生毛;花冠粉紅或紫紅色,稀白色,下唇具紅斑,長約1.7cm,冠筒背部上方被短柔毛,余無毛,內具毛環,上唇具不整齊細牙齒,被絹狀柔毛,內面被髯毛,下唇長約5mm,密被絹狀柔毛,3裂,裂片卵形或近圓形;雄蕊內藏,花絲無毛,無附屬物;花期6—9月,果期9月;生于疏林下或草坡上。根入藥,性苦辛、微溫,有消腫、生肌、續筋、接骨之功,兼補肝、腎,強腰膝,又有安胎之效。全草入藥,治腸胃炎、肺炎、咳嗽感冒;根入藥治肺結核咳嗽,又治牛馬肺癰。
2.4 并頭黃芩(Scutellaria scordifolia Fisch.) 多年生草本,植株達36cm,莖帶淡紫色,近無毛或棱上疏被上曲柔毛;葉三角狀卵形或披針形,長1.5~3.8cm,先端鈍尖,基部淺心形或近平截,具淺銳牙齒,稀具少數微波狀齒或全緣,上面無毛,下面沿脈疏被柔毛或近無毛,被腺點或無腺點;葉柄長1~3mm,被柔毛;花殼斗杯形,包著堅果約1/2,被金黃色絨毛;小苞片合生成6~7(~9)條同心環帶;小堅果黑色,橢圓形,長1.5mm,被瘤點,腹面近基部具臍狀突起;花期6—8月,果期8—9月,并頭黃芩具有消腫、清熱的功效,可用于治療肝腫大、肝熱、牙齦腫痛等。
2.5 黃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 多年生草本,株株高達1.2m,莖分枝,近無毛,或被向上至開展微柔毛;根莖肉質,徑達2cm,分枝;葉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長1.5~4.5cm,先端鈍,基部圓,全緣,兩面無毛或疏被微柔毛,下面密被凹腺點;葉柄長約2mm,被微柔毛;總狀花序長7~15cm;下部苞葉葉狀,上部卵狀披針形或披針形;花梗長約3mm,被微柔毛;花萼長4mm,密被微柔毛,具緣毛,盾片高1.5mm;花冠紫紅或藍色,密被腺柔毛,冠筒近基部膝曲,喉部徑達6mm,下唇中裂片三角狀卵形;小堅果黑褐色,卵球形,長1.5mm,被瘤點,腹面近基部具臍狀突起。
根莖為清涼性解熱消炎藥,對上呼吸道感染,急性胃腸炎等均有功效,少量服用有苦補健胃的作用。據國外近年來研究,黃芩制劑、黃芩酊可治療植物性神經的動脈硬化性高血壓以及神經系統的機能障礙,可消除高血壓的頭痛、失眠、心部苦悶等癥,外用有抗生作用,如對白喉桿菌、傷寒菌、霍亂、溶血鏈球菌A型,葡萄球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止效用(見《東北藥用植物志》)。據記載,其根對防治棉鈴蟲、梨象鼻蟲、天幕毛蟲、蘋果巢蟲均有效(見《中國農藥志》)。此外,莖稈可提制芳香油,亦可代茶用而稱為芩茶。
3 開發利用建議
3.1 建立藥材基地 野生藥用植物是我國寶貴的資源,唇形科植物為塞罕壩廣泛分布的野生資源,對環境要求不高,人工栽培容易,發掘優良種,有針對性地進行規模種植栽培,建立原料基地和種苗繁育基地,選擇優勢品種,充分加以開發利用。同時,加大野生植物資源的生物學特性和有效藥用成分的研究,這樣不僅可以充分利用野生植物資源,還能滿足開發利用的需求,實現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利用。
3.2 形成產業 選擇種植效益高、藥用價值大、市場稀缺的品種,進行大規模人工種植栽培,探索出科學的種植方法,在保證品質的基礎上,建立種植基地。另外,對塞罕壩的野生藥用植物資源進行綜合開發,形成可持續發展的產業,實行種植-收購-加工-銷售“一條龍”,逐步形成能滿足現代市場需要的新型產業。
4 結語
中國對藥用植物資源的開發、利用歷史悠久。近年來,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逐漸意識到西藥治療疾病的副作用,所以藥用植物研究和利用越來越受到醫學研究重視,野生藥用植物在未來醫藥發展方面將會有很大的空間。塞罕壩唇形科的野生植物分布較為廣泛,開展塞罕壩唇形科野生植物種植資源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候建華,劉春延,劉海瑩,等.塞罕壩動物志[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2]劉春延,趙亞民,劉海瑩,等.塞罕壩森林植物圖譜[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10.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