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傳東
摘 要:選擇稻縱卷葉螟大發生田塊,進行不同施藥窗口、不同施用劑量的四唑蟲酰胺200SC防治水稻稻縱卷葉螟的田間效果試驗。結果表明,四唑蟲酰胺對稻縱卷葉螟的防效好、持效期長,且對水稻安全,可作為稻縱卷葉螟的防治藥劑在黃山稻區大面積推廣使用,其經濟用量為150mL/hm2,防治適期為卵孵高峰期。
關鍵詞:四唑蟲酰胺;稻縱卷葉螟;防治效果
中圖分類號 S435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21)08-0101-03
黃山市位于安徽省最南端,受黃山及周圍山系阻擋等因素的影響,這里是遷飛性害蟲的集散地,常年“兩遷”害蟲發生嚴重。2020年黃山稻區又是“兩遷”害蟲的重發年,其中稻縱卷葉螟三(1)代就出現了遷入峰,其在田間增殖一代后,與四(2)代的遷入峰交叉、重疊、疊加,形成多個蛾峰,達到大發生程度。四唑蟲酰胺是拜耳作物科學(中國)有限公司新近開發的鄰甲酰氨基苯甲酰胺類魚尼丁受體殺蟲劑,為驗證其對水稻稻縱卷葉螟的防治效果及持效期,筆者于2020年5—8月在安徽黃山四(2)代稻縱上進行了田間藥效試驗,為該藥劑的推廣使用提供科學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供試水稻品種為安Ⅱ優1273。供試藥劑:四唑蟲酰胺 200SC,拜耳作物科學(中國)有限公司銷售;康寬200g/L懸浮劑,杜邦公司公司銷售;阿維菌素1.8%EC,河北威遠生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生產。
1.2 試驗設計 試驗共設10個處理,分別為:處理1:空白對照;處理2:四唑蟲酰胺120mL/hm2,卵孵高峰期1次性用藥;處理3:四唑蟲酰胺150mL/hm2,卵孵高峰期1次性用藥;處理4:康寬150mL/hm2,卵孵高峰期1次性用藥;處理5:四唑蟲酰胺120mL/hm2,低齡高峰期1次性用藥;處理6:四唑蟲酰胺150mL/hm2,低齡高峰期1次性用藥;處理7:四唑蟲酰胺150mL/hm2+阿維菌素1500mL/hm2,低齡高峰期1次性用藥;處理8:康寬150mL/hm2,低齡高峰期1次性用藥;處理9:四唑蟲酰胺150mL/hm2,卵孵及低齡高峰期2次性用藥;處理10:康寬150mL/hm2,卵孵及低齡高峰期2次性用藥。各處理隨機區組排列,重復3次,每小區66.7m2。
1.3 試驗條件
1.3.1 試驗地概況 試驗安排在潛口鎮東山村,該村地處黃山平原北緣,地勢平坦、灌溉條件優越,土壤為沙壤土,pH值5.5偏酸,栽培條件一致。4月18日播種,5月13日拋秧(移栽),9月1日將收割。該田肥力條件較好,氮肥施用量較大,葉色嫩綠,特誘蟲,三(1)、四(2)代稻縱均達到大發生程度。
1.3.2 田間發生情況 6月2日調查,田間見高齡稻縱幼蟲(顯示5月中旬已有遷入),6月1日后田間逐日趕蛾,蛾量逐日遞增,至6月10日出現蛾峰,峰日蛾量為18750頭/hm2(處偏高水平)。6月14日峰后4d查卵,平均蟲量28頭/100叢(初孵幼蟲),卵450粒,大發生態勢呈現;6月20日調查對照區,平均蟲量958.5頭/100叢(1~3比例占87.2%),達到特大發生程度;6月25日再查,對照叢量823.3頭/100叢。6月22日調查對照區蟲齡結構,1~3齡比例87.2%;7月22日剝查對照區,黃金卷葉螟占比為7.69%。
1.3.3 生育期 分蘗期至拔節期。
1.3.4 試驗期間天氣狀況 詳見表1。
1.4 施藥方法 各處理按試驗設計要求進行施藥,各段施藥時間分別為卵孵6月13日和低齡幼蟲高峰6月22日,均于17:00—19:00時用藥。用衛士牌WS-16D電動噴霧器,對水量為2壺(約450kg/hm2),施藥時田間保有3~5cm水層。
1.5 調查統計
1.5.1 調查時間和方法 殺蟲效果:藥前調查各齡幼蟲比例,藥后3d、7d、14d對相應處理分別進行調查。每小區5點取樣,共查10叢水稻,調查并統計活蟲數,計算殺蟲效果;保葉效果:藥后14d、21d調查各處理卷葉數。每小區5點取樣,每點10叢,共查10叢水稻,調查并統計卷葉數,計算防效。
1.5.2 防效計算方法 相關計算公式如下:
卷葉率(%)=[調查卷葉數調查總葉數×100];
防卷葉效果(%)=(1-[空白對照區藥后卷葉率–處理區藥后卷葉率空白對照區藥后卷葉率]×100;
殘蟲防效(%)=[空白對照區藥后活蟲數–處理區藥后活蟲數空白對照區藥后活蟲數]×100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處理的殺蟲效果 藥后3d、7d調查,四唑蟲酰胺低齡高峰1次性用藥,對稻縱卷葉螟的殺蟲效果分別為96.4%、91.4%,顯著高于對照藥劑20%氯蟲苯甲酰胺的90.7%、74.7%,防治效果優異(見表2)。四唑蟲酰胺藥后14d的防治效果維持在81.2%,表現為長效。
2.2 不同處理的保葉效果 藥后14、21d調查,四唑蟲酰胺低齡高峰1次性用藥對稻縱卷葉螟的保葉效果分別為87.4%、87.1%,高于20%氯蟲苯甲酰胺的45.3%、49.0%,保葉效果顯著(見表3)。
3 結論與討論
3.1 結論 四唑蟲酰胺對稻縱卷葉螟的防效好、持效長,可作為稻縱卷葉螟的防治藥劑在黃山稻區大面積推廣使用,其經濟用量為150mL/hm2,防治適期為卵孵高峰期。發生程度中等及以下的田塊,建議于卵孵至低齡若蟲高峰期一次性用藥;發生程度偏重及以上的,建議于卵孵、低齡若蟲高峰期各用藥1次;世代重疊、蟲齡偏大或黃金卷葉螟比例偏高的,建議與其他稻縱防治用藥如阿維菌素等混用。
3.2 討論 稻縱卷葉螟為我國水稻產區的主要害蟲之一,是水稻生產上的重要障礙因子。受全球天氣變暖等影響,近年來黃山地區稻縱卷葉螟遷入期偏早(5月中旬就有遷入),其在田間增殖1代后,與后續遷入峰交叉、重疊,形成多個蛾峰或加大發生程度,造成防治困難,常顧此失彼。傳統的稻縱卷葉螟防治方法強調的是低齡幼蟲高峰期用藥,在世代重疊嚴重的年份,常規防治用藥如阿維菌素、甲維鹽、丙溴靈、殺蟲雙等需增加藥劑使用次數和加大藥劑使用劑量,導致防治成本上升和稻谷農殘加重。因此,市場呼喚對稻縱高效、長效和能兼治多個蟲齡(態)的低毒殺蟲劑。近年來,魚尼丁受體類殺蟲劑(氯蟲苯甲酰胺、氟蟲雙酰胺)以高效、長效、低毒、對非靶標生物安全等特點,已成為稻縱卷葉螟防治的首選藥劑。但該類藥劑長時間大面積多頻次的廣泛使用,易產生抗藥性。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于2019年檢測,上海、湖北、廣東等省甜菜夜蛾種群對氯蟲苯甲酰胺處于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數>200倍,最高2306倍),江蘇、安徽、湖北、四川等省二化螟種群對氯蟲苯甲酰胺處于敏感至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數1.1~32倍)。本試驗結果(藥后7d防效為74.7%)表明,在黃山地區稻縱對氯蟲苯甲酰胺已處于中等至高水平抗性階段,因此在該類藥劑高頻使用地區需限制或合理該類藥劑的使用頻次,輪換使用其他魚尼丁受體類殺蟲劑。四唑蟲酰胺是由拜耳最新開發的鄰甲酰氨基苯甲酰胺類魚尼丁受體殺蟲劑,相對于第一代魚尼丁受體類,其對刺吸性害蟲有活性,對鱗翅目防效更加穩定而廣泛用于玉米、果樹、蔬菜、水稻、馬鈴薯及其他大田作物等,用于防治鱗翅目、鞘翅目、雙翅目害蟲等。本試驗調查結果分析(卵孵高峰期、低齡高峰期各用藥1次,藥后7d防效達100.0%,14d防效為97.6%)顯示,四唑蟲酰胺與第一代無交互抗性或稻縱對其尚處敏感抗性階段,因此可以作為稻縱防治藥劑在黃山各稻區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鮑周明.氰氟·毒死蜱作用特點及其對稻縱卷葉螟防控效果研究[J].農業災害研究,2017,1:4-5,9.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