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國妹 張杰峰 王風良 沈田輝 朱展飛 卞康亞 張玉 崔家華
摘 要:通過產前對稻米病蟲草害技術培訓,狠抓種子處理,封閉化除等病蟲草全產業鏈技術措施的落實,減少水稻生長過程中化學農藥的使用量;產中通過對水稻主要生育階段重大病蟲害進行綠色防控技術的推廣應用,強化農藥廢棄物的處置,降低農藥殘留,減輕環境污染;產后定期對大米進行檢測,提升品牌,確保質量,推進稻米產業健康發展。
關鍵詞:稻米;全產業鏈;病蟲草害;綠色防控技術;大豐區
中圖分類號 S511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21)08-0113-03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進步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稻米產業鏈延長,稻米產業已經發展成為涵蓋稻米生產、加工、貯運、銷售、消費等眾多環節的產業鏈。2020年,江蘇省農技推廣總站提出要聚力推進稻米全產業鏈建設,加快推進農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民增收[1]。水稻種植是稻米全產業鏈中的基礎環節,也是重要環節,水稻病蟲害防治不僅是水稻種植環節的必要措施,也是提高水稻產量和品質的重要措施。為保障大豐區水稻種植安全,減少農藥使用,降低農藥殘留,推進稻米全產業鏈建設,筆者總結出適宜大豐區稻米全產業鏈中病蟲草害綠色防控技術。
1 產前開展水稻病蟲草害技術培訓,推廣應用種子處理和封閉化除
隨著綠色農業生產發展的需要,傳統的大米病蟲草害防治觀念正面臨著巨大挑戰,“致力于可持續發展的病蟲草害調控”思想逐漸被廣大植保工作者所接受;通過高質量、多層次的培訓,建立“專家—農民”幫扶體系,提高廣大生產稻米的農戶對病蟲草預防的認知程度,全面應用種子處理,封閉化除技術,減輕大田防治壓力。
2 產中狠抓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
2.1 大豐區水稻主要病蟲害發生危害特點 江蘇省沿海中部地區受季風氣候的控制,兼受海洋性和大陸性氣候雙重影響,日照充足、雨量充沛、無霜期長,是我國最重要的耕地后備資源基之一[2]。大豐區位于該地區,2020年種植水稻近4.72萬hm2,水稻主要病蟲害包括稻瘟病、紋枯病、稻縱卷葉螟和稻飛虱,其他常見病蟲害還有稻曲病、惡苗病、干尖線蟲病、水稻條紋葉枯病、黑條矮縮病、二化螟、大螟、稻薊馬等[3-5]。
2.1.1 稻瘟病 稻瘟病包括苗瘟、葉瘟、穗頸瘟和節瘟等,其中以穗頸瘟發生最嚴重,對水稻產量的威脅最大。近年來,大豐區水稻穗頸瘟頻發,尤其是2014年,全區稻瘟病大發生,部分田塊產量損失達50%以上,發病嚴重田塊甚至絕收。稻瘟病已成為大豐區水稻生產中的重要病害之一。
2.1.2 紋枯病 紋枯病是大豐區水稻田常見的病害之一,該病屬高溫高濕型病害,一般在分蘗盛期開始發生,拔節期病情發展加快,孕穗期前后是發病高峰,乳熟期病情下降。近年來,受秸稈還田,田間越冬菌核量大以及水稻栽插密度過大,稻田偏施、遲施氮肥等因素影響,大豐區水稻田紋枯病普遍發生[6]。
2.1.3 稻縱卷葉螟 稻縱卷葉螟不能在大豐區越冬,稻縱卷葉螟危害代為四(2)代、五(3)代和六(4)代,過去以五(3)代危害為主,近年來受種植結構調整,水稻生育期推遲等因素影響,主要危害代由五(3)代向六(4)代過渡。六(4)代稻縱卷葉螟主要發生在水稻破口抽穗至灌漿乳熟期,危害水稻上部功能葉片,對水稻結實率和千粒重的影響較大。
2.1.5 稻飛虱 在大豐區,危害水稻的稻飛虱主要有灰飛虱、白背飛虱和褐飛虱。灰飛虱可以在大豐本地越冬,5月底至6月初由小麥田遷移到至水稻秧田和大田,其主要危害是傳播水稻條紋葉枯病和黑條矮縮病等病毒病,也會在水稻穗期直接危害影響灌漿,導致水稻千粒質量降低,癟谷率增加,造成嚴重減產。白背飛虱和褐飛虱則不能在大豐本地越冬,從南方遷飛至大豐區后刺吸危害水稻。近年來,白背飛虱在大豐區中等發生,褐飛虱輕發生,但2020年大豐區受氣候異常的影響,褐飛虱達大發生,出現“冒穿”現象[7]。
2.2 水稻主要病蟲害防控措施
2.2.1 種子處理 (1)精選稻種。選用優質抗病品種,精選無病健壯稻種,在藥劑處理前晾曬2~3d,并進行風選,通過去雜去劣,減少菌源并增加種子活力,提高發芽率、發芽勢。根據近年來小區試驗、示范及大面積種植田間表現,抗病或耐病較好的品種有淮稻五號、鎮稻4號等。(2)科學開展藥劑浸種、拌種,預防水稻惡苗病、干尖線蟲病[8]。選用17%殺螟·乙蒜素可濕性粉劑15g加25%氰烯菌酯懸浮劑2g對水6kg浸稻種5kg,浸足48~60h(氣溫低于15℃時延長到72h),浸后直接播種或催短芽播種,確保防治效果。單獨預防水稻惡苗病,可選用:①4.23%甲霜·種菌唑10mL(對惡苗病重發品種可用20mL)加水75~150mL包衣稻種6~7kg,先浸種后拌種效果更好。②25%氰烯菌酯懸浮劑3g對水6kg浸稻種5kg,浸種時間同上。③對南粳9108等惡苗病重發品種,先用25%氰烯菌酯懸浮劑3g對水6kg浸稻種5kg,浸種時間同上,再用4.23%甲霜·種菌唑10mL或6.25%咯菌清·精甲霜靈懸浮種衣劑20mL加水75mL,包衣稻種6kg,2020年8月上旬病情穩定期調查,按技術要求進行浸種的稻田,惡苗病、干尖線蟲病零星發生,而未浸種的,惡苗病病株率達8.52%,干尖線蟲病病株率高達53.7%。細菌性條斑病先將稻種用清水預浸12~24h,用40%三氯異氰尿酸200倍液浸種12h,用清水洗凈后,再用清水浸種12h后催芽播種。稻薊馬:可用30%噻蟲嗪懸浮種衣劑10~30mL加水100~125mL稀釋后攪拌包衣10kg稻種,或水稻種子先浸種催芽到露白,再用35%丁硫克百威干粉種衣劑30g直接拌稻種3~4kg。
2.2.2 苗期防控要點 堅持“治蟲控病,切斷毒源”的防治策略,重點做好秧田灰飛虱、螟蟲、稻薊馬、苗瘟及立枯病等病蟲害的防治工作。一代灰飛虱成蟲遷移期每隔5~7d防治灰飛虱,二化螟卵孵高峰期用藥防治二化螟,移栽前2~3d用好送嫁藥。防治技術:(1)防治灰飛虱、葉蟬等:可選用 25%吡蚜酮懸浮劑、60%烯啶蟲胺可濕性粉劑等藥劑兌水噴霧,輪換使用不同藥劑,延緩抗藥性。(2)防治田外雜草:選用滅生性除草劑如草甘膦等一并噴霧,清除過渡寄主。(3)防治螟蟲:選用25%甲維·茚蟲威兌水噴霧,稻桑混栽區選用50%稻豐散;(4)防治水稻立枯病:選用50%霜·福·稻瘟可濕性粉劑兌水均勻噴霧;(5)防治葉瘟:可選用稻瘟靈、稻瘟酰胺等藥劑兌水均勻噴霧。
2.2.3 分蘗期防控要點 7月下旬至8月中旬開展以稻縱卷葉螟、螟蟲,紋枯病,白背飛虱為主的中期防治工作。(1)防治紋枯病(生育進程較早田塊稻曲病):用30%己唑·嘧菌酯懸浮劑、24%噻呋酰胺懸浮劑;(2)防治稻葉瘟(生育進程較早田塊穗頸瘟):用40%三環唑懸浮劑或75%三環唑可濕性粉劑;(3)防治稻縱卷葉螟、大螟、二化螟:用33%阿維·抑食肼懸浮劑或20%氯蟲苯甲酰胺懸浮劑;(4)防治稻飛虱:用60%烯啶蟲胺可濕性粉劑或20%烯啶蟲胺水劑;(5)防治赤枯病,可用含鉀型葉面肥與農藥混噴,加速苗情轉化。
2.2.4 穗期防控要點 堅持“主動出擊、治蟲防病,保穗、保莖、保葉奪豐收”的防治策略,根據生育進程,在水稻穗期開展水稻稻瘟病、稻曲病的常規防治,同時及時調整防治策略,組織發動針對褐飛虱的重點防治。(1)破口前5~7d,移栽稻大致在8月22—26日前后,直播稻大致在8月25—28日前后,防治稻曲病、穗頸瘟、紋枯病,稻縱卷葉螟及大螟、二化螟、稻飛虱。防治稻曲病、紋枯病,選用50%苯甲·丙環唑或10%井岡·丙環唑;防治穗頸瘟,選用40%三環唑懸浮劑或75%三環唑可濕性粉劑;防治稻縱卷葉螟、螟蟲,選用10%阿維·甲蟲肼懸浮劑或20%氯蟲苯甲酰胺。(2)破口抽穗期,堅持“早破口,早用藥”和“雨前搶打,雨后補打”原則,全面做好破口抽穗期藥劑防治工作。防治穗頸瘟[9],稻曲病、紋枯病、稻縱卷葉螟、稻飛虱、稻葉蟬。防治穗頸瘟可選用三環唑、40%稻瘟·三環唑等藥劑;防治稻曲病、紋枯病,選用24%井岡霉素A或10%井岡·丙環唑或36%噻呋·嘧菌酯;防治稻縱卷葉螟,選用18%甲維·茚蟲威或16%甲維·茚蟲威懸浮劑;防治稻飛虱、稻葉蟬,選用50%烯啶蟲胺水分散粒劑或50%噻蟲胺水分散粒劑。(3)齊穗期,根據生育進程,有針對性進行分類防控。①防治對象:全區所有稻田,主治稻瘟病、稻曲病(遲播田塊)、紋枯病、稻縱卷葉螟、稻飛虱。②防治穗頸稻瘟病:用75%三環唑可濕性粉劑或40%三環唑懸浮劑或40%稻瘟·三環唑懸浮劑或20%稻瘟酰胺懸浮劑;③防治稻曲病、紋枯病:用20%噻呋·己唑醇或36%噻呋·嘧菌酯;④防治稻縱卷葉螟等:用33%阿維·抑食肼可濕性粉劑或16%甲維·茚蟲威懸浮劑;⑤防治褐飛虱等:用60%烯啶蟲胺可濕性粉劑或20%呋蟲胺懸浮劑。所用藥劑均對足水量,均勻噴霧,彌霧機、噴桿噴霧機兌水300kg/hm2或手動噴霧兌水450kg/hm2,噴藥時可添加有機硅等助劑以提高防治效果,加強廢棄的農藥瓶或袋回收,保護農田環境。
3 產后強化對大米的農藥殘留檢測,確保大米符合綠色食品要求
針對大豐大米食品衛生安全要求,大豐區農業農村局領導高度重視,專門成立市場科,明確專人負責此項工作。
4 結語
大豐區位于江蘇省沿海中部,地理、氣候條件優越,適宜水稻種植。本文總結了近年來大豐區水稻種植過程中的病蟲害防控技術要點,對大豐及周邊地區水稻種植戶在水稻病蟲害防控過程中具有指導作用,對積極推進稻米全產業鏈建設,保障水稻生產安全具有積極意義[10]。
參考文獻
[1]楊洪建.2020年江蘇稻米產業技術指導要點(中)[J].農家致富,2020,838(10):30-31.
[2]許艷,濮勵杰,朱明.基于作物生長期的江蘇省沿海地區氣候生產潛力估算[J].地理科學,2015(5):658-664.
[3]沈田輝.沿海中部水稻重大病蟲害發生特點與綠色統防技術集成[J].現代農業科技,2017,688(02):101-102.
[4]劉勇,沈田輝,王風良,等.大豐區機栽水稻穗期“三病二蟲”化學農藥減量使用技術集成[J].植物醫生,2018,31(05):51-53.
[5]沈田輝,王風良,卞康亞,等.鹽城市大豐區2017年稻縱卷葉螟重發原因分析及綠色防控技術集成[J].上海農業科技,2018,368(02):109-111.
[6]郭道君.稻紋枯病菌的耐藥生物學研究[D].南寧:廣西大學,2013.
[7]王彥華,王強,沈晉良,等.褐飛虱抗藥性研究現狀[J].昆蟲知識,2009,46(4):518-524.
[8]楊洪福,吉沐祥,姚克兵,等.水稻惡苗病菌對咪鮮胺的抗性研究及治理[J].江西農業學報,2013,25(6):94-96.
[9]張傳清,周明國,邵振潤,等.稻瘟病菌對異稻瘟凈、多菌靈和三環唑的敏感性檢測及抗藥性變異研究[J].中國水稻科學,2004,18(5):455-460.
[10]田子華,吳佳文,朱先敏.江蘇省推進綠色防控與統防統治融合的做法與發展思路[J].中國植保導刊,2015,35(1):76-78.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