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西凡
摘 要:高標準農田建設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支撐,是糧食生產省長負責制考核的重要內容,是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的重要舉措,因此做好高標準農田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該文從健全組織和嚴把項目管理節點控制關等方面介紹了涇縣做好高標準農田建設的主要做法,并對做好“十四五”高標準農田建設提出了幾點建議:一是在項目投資概算中安排占地和青苗補償;二是減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領辦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自籌資金負擔;三是縣級政府層面出臺農田建設項目工程管護政策,加強項目建后管護,確保項目效益持續發揮;四是進一步完善農田建設政策,規范項目與資金管理。
關鍵詞:高標準農田;經驗做法;建議
中圖分類號 F301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21)08-0128-02
涇縣位于皖南山區,素有“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莊園”之稱。全縣總面積2054km2,現有耕地面積2.796萬hm2。“十二五”以來,涇縣共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20個,其中自然資源規劃部門11個,水利部門4個,財政部門3個,農業農村部門2個。高標準農田建成面積1.55萬hm2,建成高標準農田面積占總耕地面積55.46%。完成總投資32309.56萬元,其中完成中央財政資金7122萬元,地方財政資金25187.56萬元。
1 主要做法
1.1 成立組織,健全隊伍,加強領導 為了高標準、高質量完成項目建設任務,涇縣縣委、縣政府十分重視農田建設,成立了以縣長為組長、分管縣長為副組長的農田建設領導組,把農田建設列入縣重點工程和民生工程來抓,加強對農田建設工作的領導。縣編委批復成立了涇縣農業綜合開發促進中心,公益一類事業單位,定編8人,并充實工作人員。在項目推進上,縣委農工辦實行周調度,月通報制度。縣委巡查組和縣人大每年對高標準農田建設情況開展專題督查。由于各級領導的重視與支持,有力地推動了項目建設任務的完成。
1.2 嚴把項目管理節點控制關,提升項目管理水平
1.2.1 把好項目申報關 按照總體規劃,分步實施原則,做好項目庫建設,實行項目庫動態管理。目前已經入庫儲備的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11個。每年在項目立項選擇上,堅持合理布局,明確優先順序,優先選擇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區;優先安排鄉鎮政府干部群眾積極性高、組織協調能力強的鄉鎮;優先支持貧困地區和貧困村建設高標準農田;重點建設農戶急需的通田到地末級灌溉渠道、機耕生產道路等設施。擬建項目建設地點,經過專家實地考察論證,上圖入庫比對,農業農村局研究推薦,縣政府領導批準,并進行公示,做到項目立項公正、公開、透明。
1.2.2 把好項目設計關 項目初步設計質量的高低決定著項目建設的成敗,因此,涇縣十分重視項目初步設計環節。通過公開招投標,擇優選擇設計單位。在項目初步設計編制時,設計單位會同鎮、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對擬建工程逐項進行實地勘察測量,經過幾上幾下反復論證,廣泛爭取民意。縣農業農村局還組織自然資源、水利、農業農村、財政部門專家對初步設計進行認真評審和論證,力求做到項目設計科學、合理、精準、切合實際。避免由于項目設計粗糙,造成項目實施過程中合同內容變更、調整。
1.2.3 把好項目招投標關 按照《招投標法》《政府采購法》,嚴格規范項目招投標程序,所有項目工程均由涇縣公共資源交易中心組織公開招投標,合理劃分標段,認真編制控制價,做到應招盡招。
1.2.4 把好工程質量監理關 通過公開招投標,擇優選擇專業監理單位,簽訂監理合同,在合同管理上明確監理權利和義務,督促監理履職盡職到位。對項目工程進行全程跟蹤監理,實行旁站監理。監理在項目建設過程中,對每一道工序,每一個單元工程都進行質量評定,出具質量評定報告。業主加強對項目監理人員的日常考核,對不能按時到崗,履職不到位的監理人員按照合同約定予以處罰。建立了項目主管部門、業主(鄉鎮)、監理、項目村、農民監督員等“五位一體”的項目監督機制,確保項目工程建設質量。
1.2.5 把好計劃管理關 對上級批復的項目計劃加強管理,合同內工程原則不得變更調整,確需變更調整的,嚴格執行《農業部4號令》《安徽省農田建設項目管理實施辦法》(皖農建[2019]153號)《涇縣人民政府關于印發涇縣政府投資建設項目工程變更管理暫行辦法的通知》(涇政[2020]2號)規定。變更調整審批程序按照項目村委會提出申請,施工單位、監理單位、設計單位、建設單位簽署意見,鄉鎮黨委會議研究,報縣農業農村局審核,按照初步設計“誰審批,誰調整”的原則,縣農業農村局報市農業農村局批準。項目市級驗收后,結余資金按照規定上交本級財政。
1.2.6 把好審計關 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方式,在縣審計庫中擇優選擇審計機構。項目工程竣工后,施工企業辦理竣工決算,審計機構及時對竣工決算進行審計。按照施工企業申報、監理審核、業主(鄉鎮政府)批準、審計機構審定等程序審計,業主、監理和主管部門積極配合,審計報告作為竣工項目結算的依據和項目驗收的必備條件之一。
1.2.7 把好項目驗收關 竣工決算審計完成后,項目鄉鎮組織自驗,鄉鎮自驗完成后,向縣農業農村局申請縣級驗收,縣農業農村局及時組織縣級驗收。同時,認真做好項目檔案資料整理歸檔工作,做好迎接市級驗收和省級抽核準備,申請市級驗收。縣級驗收對項目工程全覆蓋,對完成的工程數量和工程質量進行認真評判,驗收人員對項目工程的完成情況。對驗收人員因工作馬虎,失職瀆職,造成不良影響的予以追責。
1.2.8 把好資金撥付關 在資金管理方面,嚴格實行“縣級報賬制”和國庫集中支付制,確保項目資金安全。進度報賬按照施工企業申報、監理單位簽證、業主審核、主管部門審核審批等程序報賬,進度款不超過合同價60%。審計部門出具審計報告審定數是竣工報賬依據。報賬程序按照施工企業申請、項目鄉鎮政府負責人審核、鄉鎮項目管理人員審核、農開中心工程人員審核、財務人員審核、農開中心負責人審核、農業農村局分管局長審核、局長審批程序,項目資金管理規范。
1.2.9 把好項目工程管護關 項目驗收合格后,及時將項目工程移交給項目村委會,建立管護制度,落實村委會為管護主體,明確村委會主任為管護責任人,從農田建設項目財政總投資中提取1%作為項目工程管護資金。
2 做好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幾點建議
2.1 在項目投資概算中安排占地和青苗補償 高標準農田建設無占地、青苗補償資金,高標準農田建設占用農民耕地和青苗靠鄉鎮村干部做工作和協調,項目實施阻力很大。為了減少項目實施阻力,在項目設計時大都對項目區原有的土路、土溝、土渠擴寬硬化,盡量減少占用耕地,項目工程順藤結瓜,蜿蜒曲折,從而影響了項目建設標準和項目區形象。
2.2 把提升耕地質量的有機肥、綠肥種子等農業生產資料的投入作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領辦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自籌資金 當前,項目申報政策要求合作社、種糧大戶、家庭農場領辦高標準農田自籌資金不低于財政資金20%,龍頭企業領辦高標準農田自籌資金不低于財政資金。目前,合作社、種糧大戶、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實力普遍弱小,沒有能力籌集自籌資金,新型經營主體領辦高標準農田自籌資金籌集困難。建議對新型經營主體領辦高標準農田建設自籌資金提倡積極鼓勵,不做硬性要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領辦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可以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購置提升耕地質量的有機肥、綠肥種子等農業生產資料的投入作為自籌資金。
2.3 政府層面出臺農田建設項目工程管護政策,加強項目工程管護,確保項目效益持續發揮 農田建設項目工程管護不到位主要體現是管護經費籌措不到位和管護責任落實不到位。每年雖然從項目投資中提取1%管護資金,但由于資金較少,無法滿足管護需要。各鄉鎮雖然制定了相應的水利工程管護辦法,但大多形同虛設,管護責任不能有效落實。一些排灌溝渠等農田基礎設施主要依靠村集體粗放式管理,群眾參與管理的積極性、主動性不高,形成了重建輕管、建管分離、甚至建而不管的現象,嚴重影響了工程效益的發揮。建議政府層面從以下3個方面破解管護難題:一是落實管護主體。積極嘗試專業化管護公司、水利專業合作社、農民用水者協會、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鎮水保站+村級水管員管理等方式,對小型水利工程進行管護;二是健全管護制度。政府層面制定出臺《涇縣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管護暫行辦法》《涇縣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管護資金使用辦法》;三是落實管護資金。在項目編制初步設計時按規定提取財政總投資1%作為管護資金是有限的,管護資金存在很大缺口,建議政府可在財政資預算中統籌安排缺口資金,按照225元/hm2的標準,統籌使用。
2.4 進一步完善農田建設政策,規范項目與資金管理 機構改革后,農田建設職能由自然資源、財政、水利、發改委等部門劃轉農業農村部門,農田建設政策急需完善配套。如農田建設資金管理辦法,報賬實施細則,項目管理費使用辦法,結余資金使用辦法等新的政策沒有出臺。招標代理費、控制價編制費、審計費、委托第三方驗收費、工程質量檢測費,上圖入庫等服務類收費標準沒有統一明確政策指導。農田建設資金管理,報賬實施細則,項目管理費使用,結余資金使用等還是沿用財政部門農業綜合開發政策。招標代理費按照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文件《計價格〔2002〕1980號》和發改辦價格[2003]857號規定,控制價編制費、審計費等服務類收費標按照《安徽省建設工程造價咨詢服務項目及收費標準》收費。委托第三方項目驗收費、第三方檢測費和上圖入庫服務費沒有取費標準依據,建議出臺相關政策予以規范。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