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國脫貧攻堅獎奮進獎、先進個人、全省脫貧攻堅獎奮進獎、第四屆“感動吉安”人物,這一項項榮譽的背后,是彭夏英“破繭成蝶”的故事。在井岡山市茅坪鎮神山村,彭夏英可是響當當的“脫貧明星”,而曾經的彭夏英家卻是神山村有名的貧困戶。
隨著井岡山規模化扶貧開發的全面推進,全國村級扶貧攻堅拉開序幕。2016年,彭夏英家獲得了兩萬多元的扶貧資金,和所有貧困戶一樣,彭夏英將這筆資金作為股金,入股到村里成立的黃桃和茶葉產業合作社,每年都有分紅。真金白銀的分紅款,裝到荷包里,是真真切切的實惠。2016年底,彭夏英主動申請退出貧困戶,她說:“黨和政府是來扶持我們的,不是來撫養我們的,扶貧干部打著鋪蓋住進村里,日夜為我們操心,挨家挨戶上門幫扶,是真扶貧,也是扶真貧。他們辦事公道,一榜一榜公布村里扶貧款的發放,透明得很,我心服口服。在扶貧干部的幫助下,我家的日子好過了,就要把扶貧款讓出去,讓給更需要的人家。扶持我就已經很滿足了,撫養就沒必要。”這個只有小學文化的山里女人,說出的每一句話卻如此睿智。
客家有句諺語:吃不窮,穿不窮,不會計劃一生窮。說起彭夏英的“計劃”,含金量都杠杠的。在神仙村,她第一個開辦農家樂、第一個賣蘭花、第一個主動退出貧困戶、第一個在自己小院子里升國旗。
彭夏英說:“來我家參觀的城里人越來越多,于是我就辦起了神山的第一個農家樂。最多時,一天接待60多人用餐,按8人一桌計算,一共8桌,一桌除去成本,可以凈賺100元。現在,家里的客棧每間每晚收費100元,旺季房間緊俏。我們還開起了小賣部,賣些茶葉、筍干、香菇、木耳、果脯等。我家老張原來就有竹編的手藝,感興趣時就編些竹筐竹籃賣。有時,到山上挖些蘭花和映山紅,也能換點錢。現在,家庭收入一年有10萬元呢。”
彭夏英一直珍藏著一張“登機牌”。這是她飛往北京領取全國脫貧攻堅獎奮進獎的留念,也是她生平第一次乘坐飛機的“憑據”。此后,彭夏英還到四川、重慶等地錄制節目,宣傳宣講,把井岡山的脫貧故事說給山外人聽。
從“窩居”深山到“飛”往世界,彭夏英走出的,是老區人民脫貧奔小康的自信與自強。
■責任編輯:程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