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年寒冬,吉水縣水田鄉桑園村周三根正忙著將養殖的3500余只鴨子喂得飽飽的,希望能在即將到來的春節賣個好價錢。“今年養鴨掙了14萬左右。”周三根高興地說。在過去的幾年,周三根憑借著養鴨,在2014年便實現了脫貧,一步步從村里的貧困戶逆襲為當地遠近聞名的致富能手和脫貧代言人。
今年51歲的周三根,有兩個孩子,2013年底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妻子周香英幾年前因為意外事故導致高位截癱,無勞動能力,平時家里的大事小情都靠周三根一個人操持。周三根雖然文化水平不高,但他脫貧致富的愿望卻很強烈。“不管是賺還是虧,有黨和政府的支持,我覺得可以大膽試一試,總比在家坐吃山空強。”周三根說道。
在與妻子商量后,兩人決定開始養鴨。經人介紹,周三根與吉水縣八都板鴨廠簽訂了定向收購、合作養鴨協議。板鴨廠負責提供鴨苗和后期銷售,雙方按照當年的市場行情獲利分紅。經過不斷探索,周三根建了兩間磚房作為工作間和飼料倉庫,決心大干一場。
但天有不測風云,周三根的養鴨之路并非一帆風順。2018年12月,周三根養的6000只鴨子在即將出籠時遇上了霜凍天氣,導致鴨子全部死亡,直接損失達十萬元。雖然損失慘重,但周三根并沒有因此放棄。在鄉里扶貧干部每周一次的走訪幫扶下,周三根不斷提高自己的養殖技術,逐步將養鴨規模擴大到一萬余只。
奮斗總會有收獲。如今的周家,每年固定收入有十萬余元,周三根從家里去養鴨基地的交通工具由自己的雙腿變成了電動車,還置辦了更為方便快捷的三輪車。閑暇時光,周三根夫婦兩也能安心愜意地坐在家門口曬曬太陽,和鄰居嘮嘮家常,生活富足安定。
回顧起養鴨脫貧致富的這段時光,周三根感受頗多,“黨的扶貧政策再好,如果我們自己不努力,那也沒用。做人要有骨氣,要自立自強,我們為人父母的,更要給兒女們做個好榜樣,村里還有很多人家比我們困難,脫貧要靠自己,不能等靠要!”
■責任編輯:史慧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