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斗笠,篾條在手中飛舞;做蜂箱,刨花從空中飄落……很難想像,這些熟練的手工活出自一位殘疾人——吉水縣丁江鎮鉛坊村委蕉坑自然村梁細生手中。盡管事先知道他是生活在小板凳上的殘疾人,但見到梁細生本人,記者一行還是深深的震驚:矮小的身軀,萎縮的雙腿,加上特制的兩條細小板凳,無不昭示著他的艱辛脫貧之路。
原本,梁細生也有一個幸福的家庭。上個世紀70年代初,他出生在一個勤勞樸實的農民家庭,然而,3歲左右,一場疾病徹底改寫了梁細生的生活軌跡:雙腳嚴重萎縮,并帶來嚴重發育不良,以至不能行走,一輩子只能與板凳相伴。
面對殘疾人生,面對生活困境,逐漸長大的梁細生也有過許多困惑,望著一刻也不能離開的板凳,他也在思考著人生,努力尋找人生的幸福。與一位智障姑娘結婚后,喜得兒子的梁細生把全部希望寄托兒子身上,但好景不長,種種跡象表明,兒子是智障兒。“他那近20歲的兒子因智障原因,沒上幾天學,回家后也不曉得做什么事,如今在家還要人看護,真是可憐。”村里一位上了年紀的人說起梁細生的家事,也是連連搖頭。
“明天在哪里”的疑問曾不斷出現在梁細生的腦海中。2014年,經過精準識別,梁細生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在鎮黨委和幫扶干部的引導下,梁細生決心走上自立之路。很難想像,加上板凳身高不足一米的他是怎樣學會洗衣做飯,又是怎樣學會做篾經商;更難想像,他是怎樣學會騎三輪摩托車,又是如何開著三輪車,販運商品沿村去賣。“我要自立,不然我們一家如何度日。”就這樣,梁細生在困境中、在板凳上,卑微而執著地堅守著一個未知的未來。
這個社會從來不缺愛。梁細生不幸的人生,也牽動著許多認識與不認識他的人的心。“非常感謝村上的人和社會上陌生人的關心與照顧。”梁細生說。除了正常的低保、殘聯等社會救濟,許多愛心人士來過他家,給他送來了社會的溫暖。據當地村民介紹,時不時有社會成功人士、記者等前來他家看望,送米油錢等,還有買掉他做的篾器、產的蜂蜜等,凡此舉動,溫暖著這個貧寒的家,傳遞著社會的正能量。在政府及社會的暖心關懷下,加上自己自立自強,梁細生于2015年成功脫貧,于2017年住上了新房,2018年被評上全縣最美貧困戶。
“黨和政府對我很好,事事都能想到我。我要自立,用勤勞的雙手創造幸福生活。”感恩奮進的梁細生說,“如今,斗笠沒人要了,只好多養些蜜蜂來增加點收入。”與板凳相依的梁細生正在麻利地低頭刨木板,他要用一些廢舊的木板,制作一批蜂箱,刨花在空中彈飛,散發出淡淡的木香。
■責任編輯:邵猷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