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倫清 黃訓春



陽春三月,九江市柴桑區城門街道金橋村扶貧產業園里的春天分外明媚:粉墻黛瓦,春風撲面,有一群孩童在嬉戲;阡陌交通,鳥語花香,連片的大棚里,游客三三兩兩地提著紅色小籃在采摘草莓……
然而,在四年前,這個村還是個“負債村”,是“十三五”省級貧困村,因集體經濟收入匱乏,連小組長工資都得拖欠。是什么“藥方”讓這個窮村子快速實現華麗轉身?讓我們來一起了解“兵支書”趙大坤興村夢想的萌芽、啟帆和飛翔的故事,并借鑒“兵支書”的致富密碼和著力鞏固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中先行先試的經驗做法,書寫柴桑區鄉村振興時代詩篇。
夢想在發芽
四十歲剛出頭的趙大坤,中等身材,“國”字臉,他的眼神會帶給你一種心安和踏實的感覺。1998年12月,他應征入伍,在8641部隊81分隊服役,成為一名光榮的武警戰士。在部隊服役期間,他既是一名重機槍手,也學習了駕駛技術。由于訓練刻苦,他獲得了連嘉獎,并被評為優秀士兵。
2000年12月,趙大坤退伍后,來到上海,應聘到上海交通大學昂立教育集團,成為該集團的一名駕駛員。在部隊養成的工作作風,讓趙大坤干一行、愛一行、專一行。駕駛員這份工作,他一干就是11年。這期間,因為表現優秀,集團領導對他的工作給予了充分肯定。
“如果我繼續留在上海,現在上海戶籍等問題應該解決了。”趙大坤說。
11年里,趙大坤親眼見證了上海的飛速發展,見證了大都市的巨變。然而,令他沮喪的是,每次回到村里,幾乎都看不到變化,甚至連一條像樣的水泥路都沒有。鄉親們出行不便,喝不上達標的自來水,品質優良的土特產沒有銷路,一些貧困戶還在貧困線上掙扎,趙大坤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在外打拼多年的他便在琢磨一個問題:能不能把大都市的發展模式借鑒運用到鄉村振興發展之中,帶領鄉親們共同致富?
2010年7月,趙大坤申請加入了黨組織,成為了一名光榮的共產黨員。這讓他的心中多了一份責任感。于是,他與妻子合計,與父母商量,與戰友和同學探討……
一個大膽的選擇正在萌芽!趙大坤決定離開大城市,回到小鄉村。他要用自己在上海的所見所聞所思,嘗試在村里實踐,闖出一條新路來,為鄉親們謀出路,也奠定一份屬于自己的長遠事業。
2012年,金橋村“兩委”選舉換屆時,趙大坤毅然辭去了在上海的工作,回鄉帶領鄉親們創業致富。
夢想在啟程
回村工作后,趙大坤時刻不忘自己退役軍人身份,做到退役不褪色、退伍不退志,快速適應工作環境。
剛到村委會,趙大坤僅領取1000多元的月薪,這與在上海的待遇相差較大。然而,他不計報酬,一心撲在工作上,處處為鄉親們著想,把村里的大事小事當作自家的事做好。
天道酬勤。2015年3月,趙大坤因工作成績突出,順利當選村委會副主任。2018年9月,他又被提名為村委會主任候選人,主持村委會工作。
當時,村委會負債30余萬元。趙大坤的當務之急,就是還債。于是,他決定發展村集體經濟,解決這一難題。
2018年初,趙大坤帶領村干部挨家挨戶做工作,成功流轉土地513畝,并于當年5月份啟動反季節大棚建設,占地約10畝的首批25個大棚快速建成,同時建起了金橋村首個蔬菜種植基地,養殖了首批稻蝦。
在柴桑區紀委監委、區人武部的精心幫扶指導下,在區扶貧辦和其它單位的大力支持下,金橋村委會當年村集體收入首次逆襲,實現了“開門紅”,不僅還清了所有的負債,還分配了6.6萬余元資金用于幫扶貧困戶。此外,金橋村委會還投入資金支持公益事業,用于貧困家庭房屋維修、入戶便道修筑等。
在趙大坤的帶領下,金橋村逐漸“改頭換面”,趙大坤也得到了群眾的肯定和贊譽,這更加堅定了他干事創業的信心。
2019年,對于金橋村來說,是集體經濟發展的“關鍵年”。為把產業做大做強,趙大坤帶領村委會“一班人”抓配套設施建設,投入60余萬元,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了2000余米排水溝和2000余米機耕道的修建工程。
“村里爭取上級扶持項目資金40多萬元,專業合作社先后支持了20多萬元,解決了產業發展資金難題。”趙大坤說。
為了爭取資金扶持,解決資金難題,趙大坤一方面通過幫扶單位聯絡整合各類幫扶資源,一方面發動群眾尤其是退役軍人成立了村經濟組織——九江金福種養專業合作社。
2019年,金橋村集體經濟純收入達到12.4萬元,其中5.4萬元用于扶持村里的貧困戶。
“村里25戶貧困戶,少則分到1200多元,多則可以分到4700多元。”趙大坤對這些數字爛熟于心。
在趙大坤的帶領下,群眾得到了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
“村里的貧困戶和半勞動能力的群眾還可以優先在村門口大棚子里上崗就業。摘草莓、西瓜和辣椒,挖土豆,每天可以賺到100元工錢。”九組脫貧戶陳是桃說。
金橋村十一組居民羅美林腿腳不靈便,其兒子陳飛患有間歇性精神病,家庭生活較為困難。為幫助他們,趙大坤便安排他們到大棚里干活,補貼家用。2020年,羅美林在大棚里干活100多天,賺取工錢近2萬元。
2020年1月,趙大坤任村黨總支書記。上任不久,遇上了新冠肺炎疫情。他一邊嚴抓疫情防控,一邊帶領群眾搞生產,在總結頭年發展經驗的基礎上,投入項目資金200余萬元,建成連體大棚17000平方米,采購了能夠獨立控制的噴淋設施,建成了科學高效的自動化噴灌系統,開挖了配套排水溝1000多米,接通了動力電源,鋪設機耕道2000余米。此外,趙大坤還對村部院子內外進行了硬化,建成了村體育健身場所300平方米。
為了節約土地,創造最大效益,趙大坤連邊角地都不放過:田埂邊栽種了一棵棵甜橙苗;小地塊建起了戶外作業區;大棚旁規劃了野餐小土灶,把村集體經濟向第三產業延伸……
夢想在燃燒
作為金橋村黨建第一責任人,趙大坤高度重視黨建工作。自九江市柴桑區委組織部部署基層黨建“三化”建設工作以來,他堅持以基層黨建“三化”建設為抓手,著力提升基層組織建設質量,做到陣地功能多樣化、工作載體創新化、服務群眾精細化。
黨建引領有力量。他帶領“兩委”班子,統籌資金200余萬元,于2020年新建了建筑面積300余平方米的黨群服務中心,高標準建設了可供黨員群眾學習、辦事、就醫、娛樂的“一站式”活動場所,進一步調動和激發了黨員群眾的積極性、創造性,金橋村基層黨組織也實現了“筑壘揚旗開新局”的目標。
同時,金橋村依托本村先烈及趙公、貞女等歷史人物打造了廉政文化園,通過群眾喜聞樂見的廉政小故事、名言警句等圖文并茂形式,教育黨員干部群眾興家風、淳民風、清黨風、正社風,造就了特有的鄉村文化。
新冠肺炎疫情形勢逐步穩定之后,趙大坤又帶領村“兩委”班子成員,結合區委“黨建1+5”模式,采取“黨建+土地合作社”的發展思路,對土地進行集中利用,大力發展特色規模種養殖業,走出了一條“黨總支引領、黨員示范、合作社搭臺、貧困戶唱戲”的產業脫貧新路子,達成了壯大村集體經濟、農民同步增收雙贏目標。。
截至目前,金橋村集體經濟產業園占地1200余畝,其中核心連片區域513畝,聯體聯動大棚105畝。整個產業園帶動100余名勞動力就業,其中脫貧戶25戶72人。
“目前,我們在大棚里已栽種草莓30畝、辣椒20畝,還種了圣女果、有機花菜、包菜等。村集體經濟連續三年增幅超過50%,2020年村集體經濟達89.01萬元。”金橋村黨總支部副書記張雪芳如數家珍。
對村里在外有正式工作的人員和有實力的企業家,趙大坤主動對接,得到不少單位的政策幫扶和資金支持,引進回村的企業已有10多家,僅招商引資這一項年收入近10萬元。
據統計,近兩年來,趙大坤共籌措資金700余萬元,實施各類扶貧項目53個,新增連體大棚1.7萬平方米,連體大棚內蔬菜、瓜果在區內多個超市設置了專柜,產銷兩旺。趙大坤還利用產業促就業脫貧工作思路,新增貧困戶就業崗位8個,為貧困戶發放產業利益分配利潤5.38萬元;發放公益性崗位資金21萬余元,開展小型公益事業4.02萬元,成功激發貧困戶脫貧的“內生”動力。目前,全村貧困人口25戶71人全部高標準脫貧,2020年金橋村被九江市委、市政府評為“九江市脫貧攻堅先進集體”。
脫貧成果,反哺村民,讓大家都過上好日子,是趙大坤的初心。近年來,金橋村完成新農村點建設7個,新建入戶便道2.1公里,新修溝渠500余米,水塘改造11口,尤其是投資約45萬元建設用水機井9口,讓全村520戶居民首次用上了潔凈衛生的自來水。
夢想在飛翔
作為一名退役軍人、一名基層“兵支書”,趙大坤沒有驚天動地的偉業,也沒有轟轟烈烈的事跡,但他卻以對鄉親們的一片真情和無私奉獻,成就了一份為民服務的崇高事業,也為自己的夢想插上了翅膀。
趙大坤所做的每一件事,雖然平凡,卻處處發揮著一名優秀共產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處處彰顯著一名退役軍人的優良品質,處處踐行著一名“兵支書”勤勞肯干的樸實風采,用心、用情帶領群眾踏上了康莊大道。
暢想金橋村的未來發展,趙大坤的腦海中呈現出一幅美麗的畫面:金橋村鄉村旅游人氣爆棚,村民在家門口就業,通過服務游客增收;村民以閑置山林土地入股規模農業開發公司,通過出租農房、農具等分紅;主題黨日活動在產業園里展開,紅色黨課在專業合作社開講……
這是一個多么美好的夢想!相信“金橋夢”一定可以實現!
作者簡介:費倫清,九江市退役軍人服務中心副主任;黃訓春,? ?九江市柴桑區扶貧辦公室副主任。
■責任編輯:史慧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