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銅鼓縣位于湘鄂贛三省交界處,這里山高林密,地廣人稀,全縣國土面積1574平方公里,人口僅13.9萬人。由于自然條件和歷史原因,全縣91個行政村中有25個省定深度貧困村、2個省定貧困村。生存環境差、發展條件不足、就地扶貧成本高、安全隱患突出,是該縣易地扶貧搬遷之前群眾居住地的真實寫照。“十三五”期間,銅鼓縣易地扶貧搬遷貧困戶1537戶5320人,總投資3.88億元。
在后續扶貧工作中,銅鼓縣采取一個安置點一個產業(企業)、一個家庭一方小菜園、一個安置點一個服務中心等措施,讓廣大下山貧困戶搬得出、穩得住、能就業、逐步能致富。
一個產業(企業):家門口就能就業
今年52歲的馮德福是三都鎮小山村村民。小山村位于離集鎮8公里的山區,交通不便,農田產量低。馮德福夫妻倆長期只能靠種田和打零工維持生計,年收入僅2萬元。
2015年8月,馮德福到醫院檢查后發現患有腎萎縮。鎮里及時將馮德福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2017年12月初,馮德福搬進位于銅鼓工業園安置小區舒適敞亮的新家。工業園管委會還為他安排了一個公益性崗位——園區變電站門衛。妻子賴紅蓮則進了一家企業,成了流水線上的一名工人,同時,賴紅蓮還在園區開了一家農家土菜館。2020年,馮德福一家年收入超過10萬元,生活質量大大提升。
銅鼓縣65個安置點共建設產業扶貧車間22個,解決貧困戶就業400多人;10個光伏電站,年利潤130多萬元;統籌其他資金,建設扶貧產業基地70個,安排貧困戶就業2000余人。大塅鎮雙紅村貧困戶鐘國奕腿部稍有殘疾,原來一直靠吃低保過日子。自從2020年村里建起了扶貧車間竹筍加工廠后,夫妻倆都在竹筍加工廠上班,去年勞務收入達到6.7萬元。溫泉鎮福祿小區安置點距離銅鼓縣城5公里,安置貧困戶92戶255人。144名勞動力中,有112人在縣城就業,2人創業,公益性崗位23個。安置點20位貧困戶種植寵物草60余畝,貧困戶通過入股分紅、基地務工等實現持續增收。在工業園安置小區,安置貧困戶186戶704人。311名勞動力中,縣外務工164人,縣內務工110人,園區內務工37人。大塅鎮公益村投資150萬元建設了白茶基地、中蜂養殖基地,村集體每年增收10萬元,貧困戶每年增收20余萬元。
一方小菜園:群眾吃菜不再難
3月25日,溫泉鎮石橋村在村委會會議室舉行“五星小菜園”頒獎儀式,脫貧戶周延炎的菜地在村里今年第一季度的扶貧菜地評比中獲得第一名。他開心地說:“從山上搬下來,住進了新樓房。村里還分給一分菜地,不把菜種好咋行?”
這是該縣對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后續生活幫扶的一個縮影。該縣搬遷貧困戶1537戶,除了兩個集鎮安置區的160戶外,其他1377戶貧困戶都分配了菜地。
易地扶貧搬遷是一件大好事,可前些年部分貧困戶搬遷后,卻給相關部門提起了意見:“買菜要到5公里以外的縣城,不方便?!薄稗r民吃菜還要買,哪有自己種的菜新鮮、放心?”這些話道出了群眾的心聲,也引起了相關部門的重視。
經過入戶走訪、調查摸底,該縣出臺了《銅鼓縣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實施方案》,圍繞搬遷后怎么辦,推出5條硬措施,其中一條就是:落實民生所需,建好一塊小菜園。該縣要求各地充分利用各類資源,保障搬遷群眾的日常生產生活基本需求,對在中心村集中安置的,通過就近開發利用荒耕土地或租賃土地等方式,有規劃地為搬遷戶選建好一塊小菜園,采取統一供地、統一規劃,統一分配、統一管理的方式,確保有需求的搬遷戶有小塊菜地。
一個活動中心:全方位社區服務
在排埠鎮錦繡安置小區,47歲的搬遷戶張翠紅每天傍晚都要到活動中心打乒乓球、羽毛球,在跑步機上跑步,每天活動時間均在一個小時以上。有時,大家還一起到電視放映廳看新聞聯播或者電視連續劇。在這里,大家無一例外地感覺到精神文化生活豐富了。
該縣加強了小區的服務管理,各集中安置點根據實際居住規模,選舉成立理事會或管委會等相關服務機構,出臺相應的管理辦法,及時快捷地服務搬遷群眾,不斷增強搬遷戶的歸屬感和獲得感。有些群眾搬離了原來的村莊,之前要在原村辦理的事項,現在在安置點的社區服務中心基本都能辦理了,搬遷群眾享受到當地居民同樣的權利和服務,還有專門的社區服務工作人員定期上門走訪服務。
該縣各安置點配齊社區管理員、勞動協管員,主要負責小區日常管理、勞動就業培訓組織工作,原則上30人至100人的安置點設1名公益性崗位管理員,100人以上300人以下的安置點設2名公益性崗位管理員(勞動協管員,優先安置貧困勞動力),300人以上的安置點設3名公益性崗位管理員(勞動協管員,優先安置貧困勞動力),少于30人的安置點設1名扶貧專崗(保潔員),大于30人以上的安置點每棟安置房設1名扶貧專崗(保潔員)。
各集中安置點均建設了文化體育活動廣場、社區文化活動室、黨員活動室等功能場所,為搬遷群眾提供豐富業余生活的場地、茶余飯后的休閑地,滿足搬遷群眾的文化生活需求。社區管委會經常組織志愿者服務、文藝匯演、農產品展示等豐富的社區活動,發動搬遷群眾積極參與,充實搬遷群眾的生活,打造和諧睦鄰的良好環境,讓搬遷群眾盡快消除陌生感,感受到溫暖和幸福。
同時,該縣不斷完善安置點配套設施服務功能。在振興小區,因群眾反映電動車充電難,高空拉線充電又存在危險,于是建設了一個智能充電停車棚,搬遷群眾掃碼就能給電動車充電,還能給電動車遮陽擋雨,解決了群眾充電難的問題。
作者簡介;溫光煥,銅鼓縣扶貧辦公室黨組書記、主任。
■責任編輯:程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