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芝惠 岑雅婷


摘要:榮昌夏布歷史文化悠久,在2008被列為非物質文化保護遺產。作為一種純手工編織苧麻布,夏布保留下了麻的天然苧麻纖維及其獨特的材質肌理,經過多重織造,結合現代工藝賦予了燈具獨一無二的美感。本文通過夏布材質的線條,色彩與環保美學3個方面,分析夏布情感語義,闡述夏布在現代燈具設計中的視覺效果表現,并分析探討夏布在燈具設計中的發展趨勢及現實意義。
關鍵詞:夏布;燈具設計;綠色生態
中圖分類號:TS95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07-00-02
0 引言
榮昌區地處重慶市西部,歷史文化悠久,榮昌夏布有“天然纖維之王”“中國草”的美譽,唐代是榮昌夏布生產歷史的開端。夏布在漢代被稱為“蜀布”,后發展到唐宋時期,又因其所具有的天然形成的斑點肌理而稱為“斑布”,還因其收納方式是卷裝而被稱為“筒布”。夏布制作傳統工藝在革新發展的過程中保留了自然肌理,現代設計也賦予了夏布更多的可能性,可以用于服飾、床上用品等的制作。當下機器制作的現代工藝燈具往往具備工業化的特點,其冷漠的屬性常常給人以疏離感,帶有自然屬性的燈具及其所具有的文化特色和情感是工業燈具替代不了的。夏布在燈具設計中的使用,擴大了夏布設計形態的發展空間,改變了傳統工藝中夏布的常規應用范疇。
1 夏布的線條美感
夏布通過純手工績麻成紗,由苧麻線經多種手工編織工藝制成。麻皮績成麻線,每根都有著細微的粗細差異,縱橫交錯的線條使編織的夏布在古樸的褐色基調下呈現線條紋理深淺不一的變化,具有仿古的藝術美感[1]。(見圖1)漂白細布具有平布表面、光澤明亮、洗后容易干燥、熨后明顯、耐用、堅韌等優勢,其制作的產品時尚、典雅大方,深受人們的喜愛,是一種獨特的加工藝術。
在織造技藝中,線編、竹編為人們所熟知,不僅可以出現在服飾和生活器具上,與燈具的巧妙結合也為燈具設計創造了新的藝術活力。在織造過程中,可以對紗線和織造方法進行設計和改進,使夏布的紗線呈現出各種織構變化[2]。夏布以其獨特的線條美感,天然肌理的唯一性,使得燈具傳達的感情更加細膩,更具地方特色[3]。以精煉的線條,在有限的空間里,表現出了豐富的視覺效果,藝術審美上以少勝多,以簡勝繁。
2 夏布的色彩美感
色彩是指光波在物體表面輻射并在人類視覺系統中形成的視覺感覺,色彩賦予了夏布拙樸,沉靜,古韻的材質美感,天然的苧麻色彩通過手工匠人的雙手在夏布上被完整地體現出來。用蕁麻纖維染色比較差,所以,過去的夏布產品大多是根據自己的顏色,增強了色彩的表現力,實現了夏布色彩多樣化[4]。剛收獲的苧麻纖維充實,絲樣光澤,通過傳統漂白,蒸布,沖洗工藝等多道工序使之最終呈現出淡淡的米黃色調[5]。如今的夏布已經不是局限于傳統的印染圖案來豐富布面的色彩效果,還采用絲網印染和刺繡、水墨畫等其他工藝結合,實現了面料視覺再創[6]。為了不破壞夏布原有的天然屬性和返璞歸真的自然理念,更多地采用了植物染料,可能給人一種簡單、質樸的印象[7]。人們欣賞夏布的色彩之美,使人聯想到大自然。樸素優雅的心情,滿足了現代人除了忙碌的身心之外的精神需求。
3 夏布的綠色生態的環保美學
夏布的制作是用亞麻纖維手工制作的,在質地、材質和顏色上形成了一種自然的美,只有完全熟悉了材質的特性和精湛的工藝,才把這么美的夏布呈現出來。都是順應自然的變化,保留最質樸天成,達成和諧美好。
一方面,夏布作為工藝品,不僅作用在環境風格中,作為一種空間的裝飾,還滲透到生活的各個用品中,具有一定的功能性和審美性[8]。(見圖2)社會多方面的壓力,忙碌于奔波,人們的懷舊和對自然的向往已經被喚起。由天然材料制成的工藝品不同程度地滿足了人們的精神需求。另一方面,天然材料是無毒的。它也非常環保,所以像夏布這樣的天然織物越來越受歡迎。這種貼近生活的苧麻編織帶來了不同的藝術魅力[9]。其豐富多樣的象征性視覺語言為公眾創造了一個溫馨和諧的交流空間,夏布的每一根絲線都在傳達著一個生命的延續,綠色環保與人文的理念情懷[10]。
4 夏布在燈具設計中的應用
編織品在燈具上具有極佳的視覺表現力,編織鏤空的網眼結構可以透光,而夏布不同的織造工藝又可以帶來多樣化的編織紋理。光線通過不同的材料會產生與眾不同的視覺語言,營造不同的氛圍[11]。光線本身并沒有什么不同之處,而不同材料作為光線向外傳遞的媒介,不同的材質賦予了燈具不一樣的設計色彩,使設計師有了更大的空間進行創作。在設計中利用不同材質的特點,不僅可以傳遞設計師的情感,也可以傳遞材質的情感[12]。夏布制作出的燈具輕盈,具有半透光性,布料的肌理感又不同于玻璃質感,有著古香質樸之感,能體現匠心之美。目前市面上夏布的色彩非常豐富,有本色、漂色、染色、印花等;夏布的形式也有所不同,有粗細夏布之分,主要取決于它經緯線網格的大小。這些都可以使燈具的透光度有所不同,讓人們有了更多的選擇。因為布料的特性,夏布本身就會對光線造成遮擋,在燈具設計中應用夏布,燈具的透光性會有所減弱,光線氛圍感也會因為材質及其色彩的變化而改變[13]。此外,在燈具設計過程中,我們還應考慮到材料的適用性,用天然材質制作的產品,除了要重視其實用性、功能性和美觀性外,還要注重材質的表現。不同于絲綢、棉布、雪紡等,夏布以獨特的肌理特點為燈具設計創造了新的材料種類[14]。
5 夏布傳達的材料情感語義
材料情感語義是人的感覺系統因生理刺激而對材料做出的情感反應,或由人的知覺系統從材料的表面特征得出的信息[15]。材料的美源于人對材料的熟悉和了解以及材料給予人的親切感。質感肌理是材料的表現形式,利用夏布的天然性,將其作為燈具材料,通過特殊的材料增強夏布與人之間的親切感,從而使產品和人具有更強的互動[16]。
夏布因其獨特的材質肌理和漂白工藝,被贊譽“輕如翼,薄如紙,平如水鏡,細如羅娟”。獨特的材質美感讓夏布不同于其他編織品,即使未經雕琢也能散發它獨特的魅力[17]。人們通過視覺語言感受夏布質樸、素淡、平和、低調的情感語言[18]。
不同的地域承載著不同的文化,榮昌夏布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具有地方文化特色,也傳承了地方一代代手藝人的匠心精神[19]。夏布與現代燈具設計的結合,讓傳統工藝在現代設計發展中不斷迸發出新的活力,天然的苧麻纖維使夏布制成的燈具可以為人們帶來自然的人文關懷,使人們在看見夏布燈具的瞬間就能得到情感寄托與共鳴[20]。
6 夏布發展現狀及現實意義
目前,國內對夏布這種面料的使用并不是非常普遍,主要集中在家居裝飾、床上用品、服裝等方面,會出口生胚布,引進韓國、日本夏布成品[21]。韓國的韓山夏布、日本的越后上布在夏布產業中處于領先地位。在國內,重慶有壹秋堂夏布坊,其強調自然環保,返璞歸真的生活方式,秉承傳統與現代時尚結合的設計理念[22]。夏布作為古老的手工藝編織產品,是中國的傳統工藝,將其應用在當代燈具設計中是可行的辦法[23]。目前,對于夏布的創新和重新設計,國內外都有了新的成就,如改進了工具、應用了現代科技、建立了品牌、堅持綠色設計原則等等,對各種織物的收斂性也進行了初步探索,這些都為夏布的創新發展做出了貢獻。
在藝術設計領域中,吸引人們目光的往往是民族性的設計,在現代燈具設計行業也是如此。現代燈具設計逐漸回歸民族化,既能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人們追求返璞歸真的審美需求,繼承民間傳統工藝,還能賦予現代燈具設計以現實意義。
7 結語
社會發展帶來的自然問題使人們認識到了綠色生態的重要性,因此,人們也開始重視現代燈具設計中的自然環保意識。夏布的天然苧麻纖維及其獨特的材質肌理賦予了燈具獨特的視覺美感,將綠色環保設計帶入了人們的生活環境,符合人們對自然生態的向往,不僅滿足了人們對天然綠色材料的需求,體現了人文關懷,也推動了現代燈具的發展與革新。
參考文獻:
[1] 李雪艷.功能性轉換與拙樸之美的強化——論榮昌傳統夏布工藝文化及其當代創新發展[J].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學報,2014,11(04):33-45.
[2] 劉云,曹磊,朱宇婷.論民間藝術“土、俗、野、艷”的設色風格[J].藝術科技,2020,33(23):57-58.
[3] 張建萍,熊瑤,孫威.淺談對東方美學品格的理解[J]. 大眾文藝,2018(18):234-235.
[4] 吳歆悅,李雪艷.藝術中的雅俗文化之辨析[J].美術教育研究,2020(20):52-53,57.
[5] 任可心,李雪艷.論南京云錦材質服裝的藝術風格及其在當代生活中的運用[J].大眾文藝,2019(14):111-112.
[6] 宋婷婷,李雪艷.南通藍印花布藝術傳承及文創產品創新性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20(24):76-77.
[7] 徐雪媚,李雪艷.公共室內空間的纖維裝置[J].大眾文藝,2019(02):135-136.
[8] 成明,朱宇婷.植物造景分析——以水花園為例[J].美術教育研究,2019(12):62-64,67.
[9] 祝遵凌.生態設計[J].設計,2018(11):29.
[10] 吳昊.燈具設計[M].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5:36-37.
[11] 于琪,曹磊.基于“生態城市”理念的居住區景觀設計可行性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上),2018(12):103-104,112.
[12] 田襄齊,陳瑋,熊瑤.元代文人山水畫在現代服飾圖案上的藝術體現[J].大眾文藝,2019(16):69-70.
[13] 時瀟瀟,李雪艷.生態設計文獻綜述[J].大眾文藝,2018(24):76-77.
[14] 齊筠倩,李青青.基于海綿城市理念的亭子設計研究[J].藝術科技,2020,33(23):156-157.
[15] 張穎,曹磊.淺析南京云錦裝飾元素及其在現代室內裝飾中的運用[J].藝術科技,2020(20):173-174.
[16] 宋佳莉,黃秀英,包婷.走進生活——論榮昌夏布的現代創新設計[J].大眾文藝,2019(21):70-71.
[17] 倪慶,李雪艷,于成景.南京云錦的創新設計與演變[J].美術教育研究(上),2018(11):32-33.
[18] 成方中,吳雪婷,周超.淺析自然仿生類燈具設計[J].美術教育研究,2019(22):74-75.
[19] [明]宋應星.天工開物·夏服[M].揚州:廣陵出版社,2002:17-18.
[20] 王碧洋,朱宇婷.論南京地鐵三號線《紅樓夢》主題壁畫設計[J].大眾文藝,2019(20):99-100.
[21] 王斯睿,熊瑤,陳瑋.魏晉南北朝時期書畫自覺對園林疊石營造的影響[J].美術教育研究,2020(22):99-100,105.
[22] 薛群,李佳,周超.休閑空間中的燈具設計初探[J].大眾文藝,2019(19):99-100.
[23] 王陽,詹炳宏.傳統夏布的藝術創新設計[J].毛紡科技,2018(6):11-12.
作者簡介:孫芝惠(1998—),女,江蘇宿遷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公共藝術。
岑雅婷(1997—),女,山東濟南人,碩士在讀,系本文通訊作者,研究方向:環境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