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國的審美文化中,“高雅”和“通俗”是重要的組成部分,中國藝術中的“高雅”與“通俗”的界限并不是涇渭分明的,兩者互助互濟、互為補充。本文通過了解中國的審美文化,對高雅與通俗進行分析,總結高雅和通俗之間的關系,并指出中國藝術存在藝術家創作水準參差不齊的問題、藝術與群眾脫節的關系問題、藝術作品趨向于商業化這三個問題,并從政府層面、藝術家層面、高校層面提出了解決問題的策略,引導中國藝術良性發展,使藝術作品達到雅俗共賞的境界。
關鍵詞:審美文化;中國藝術;高雅與通俗;雅俗共賞
中圖分類號:J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07-0-02
1 中國的審美文化
“高雅”與“通俗”是中國審美文化中最為重要的美學范疇,高雅和通俗之間的界限因時代的不同而發生變化[1]。在前現代社會,人們很少去考思考文化問題,人們首先是要滿足自己的生存需要,但隨著社會發展,人們開始有了審美的意識,并總結出一些藝術美學規律。進入現代之后,文化開始出現兩極分化的趨勢,人們的審美也就走向了高雅藝術與通俗藝術兩個方向。中國的審美文化是在社會的不斷發展進程中,依據時代的特色而變化的[2]。
2 藝術中的“雅”與“俗”
2.1 高雅藝術
雅,有著精致、典雅、規范的含義,高雅藝術表現為藝術所能傳達出來的影響,體現了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藝術文化[3]。高雅藝術的形式豐富多彩,在表現手法和內容的展示方面具有彈性、靈活度與深度。從古至今,最受人們追捧的高雅文化莫過于唐詩宋詞、影視經典、書畫藝術、音樂舞蹈等等。高雅文化的背后往往展現了一個時代、一個國家的歷史風貌,這與國家、時代背景是密不可分的[4]。高雅藝術的內涵十分的凝重,超越了時代的界限。
2.2 通俗藝術
俗,有著通俗、粗放的含義,通俗藝術新鮮活潑,具有靈動性,不拘謹,反應的是生活的情趣,易于被人們所接受。通俗藝術也有它所承擔的藝術功能,能夠被大多數人接受,并且流傳的更為廣泛[5]。小說、戲劇在人們心中登不上大雅之堂,被正統文壇所排斥,有很多優秀的文學作品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被湮滅。但也不乏有許多經久流傳的作品,像四大名著和《聊齋志異》就是21世紀最受矚目的作品。
2.3 高雅藝術與通俗藝術的關系
2.3.1 高雅藝術與通俗藝術的二元對立
高雅藝術與通俗藝術在社會早期表現為二元對立的局面。高雅和通俗之間往往受到官方、正統文壇以及學術界的制約[6]。像在明清以前,小說、戲曲是登不上大雅之堂的,能夠稱得上高雅藝術則是詩、詞、曲、古文等等。這些藝術經久流傳,被人們所誦讀、欣賞。
高雅藝術與通俗藝術之間的對立是兩者互不吸收對方的結果。高雅藝術的自命清高、不貼近現實生活造成高雅藝術作品的蒼白無力,藝術的表現手法僵硬缺乏活力,缺乏民間的煙火氣息,很難引起人們的共鳴[7]。
2.3.2 高雅藝術與通俗藝術之間互為補充
老子說“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事物的相互交流與補充才能產生巨大的潛力,藝術中的“雅”與“俗”在某種特殊情況下能夠達到一種平衡[8]。通俗文化的出現沖擊了高雅藝術,這也意味著兩者之間要找到一個平衡點共同發展。通俗不等于惡俗,通俗要從高雅中汲取一定的創作形式,使得通俗藝術中有高雅藝術,高雅藝術中又存在通俗的成分,彼此融合,從而達到雅俗共賞的境界[9]。
2.3.3 高雅藝術與通俗藝術之間具有流動性
高雅藝術與通俗藝術的出發點與歸宿點從來都不是背道而馳的,它們兩者具備了一定的流動性。這種流動性往往會出現在社會的轉型期,在社會急劇變革的時代,需要棄舊圖新,沖擊舊藝術,帶來新的活力[10]。人們觀念上的更新會萌生新藝術,這種新藝術具有靈活性、普適性,能夠給藝術帶來有活力的、多樣的、豐富而靈活的能力[11]。高雅藝術與通俗藝術之間的關系如果涇渭分明,就會對社會的凝聚力造成影響。
2.3.4 雅俗共賞
雅俗共賞是一種境界。雅俗之間找到平衡點,做到共賞是一件藝術作品最理想的狀態。像齊白石的藝術就能達到一種雅俗共賞的境界,齊白石的作品能夠讓人們產生共鳴,這是因為他的藝術作品源自生活,具有鄉土氣息。[12]藝術作品呈現“雅”和“俗”兩個特征的代表還有宋代“蘭亭雅集”題材的繪畫,一方面展現了文人的意識形態以及對生活的向往,也就是高雅的面;另一方面展現了與眾人生活的“俗”的畫面,將雅俗共賞的美發揮到了極致。高雅藝術能夠在我們平常的生活中提升自身的品位,在瑣屑的世界里尋求生活的詩意。
3 中國藝術中存在的問題
3.1 藝術家創作水準參差不齊的問題
我們現在所提到的藝術中的“雅俗共賞”較之傳統意義上的“尚雅貶俗”的標準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然而在現實生活中,不少人打著雅俗共賞的旗號進行繪畫創作,不少拙劣的繪畫出現在市場上,降低了藝術創作的水準以及人們的審美能力[13],這是對藝術作品的褻瀆。不能打著高雅藝術的稱號來亂創作,這種“藝術”與真正的藝術是風馬牛不相及的[14]。藝術家水準降低這一問題還與現代藝術理論沒有形成一個完備的體系有關,目前而言,我們缺乏藝術評判的標準,造成一些作品被改得面目全非。藝術家所呈現出來的藝術作品應該是良性的藝術,這需要藝術家與社會共同努力。
3.2 藝術與群眾脫節的關系問題
中國藝術已經走過了很長的一段路,在社會的推動下,中國藝術呈現了更為多元的局面。不同文化、民族相互交融,營造出各具特色的藝術風格,但是在這樣一個全球開放、多元的時代,各國藝術相互交融同樣暴露出許多問題。藝術是一種多元的混合體,而審美的不同會造成對作品評價的不同。藝術與群眾脫離的這一問題不能簡單地歸結給藝術創作者,這是多種因素混合的局面[15]。中國當代藝術也有其局限的一面,中國藝術受西方藝術的影響,成為迎合市場的作品,不再具有本土風格、本土特色,越來越“西化”,喪失了中國藝術的活力,如果按照西方的標準來評判中國藝術,就會導致藝術越來越脫離群眾。藝術作品要具有社會價值,對社會有影響力,體現中國藝術的風格與特色,不然就很容易造成藝術與群眾脫節。
3.3 藝術作品趨向于商業化
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不斷提高,中國藝術需要在世界藝術上占有一席之地,中國的藝術風格逐漸國際化,國際化的藝術風格也帶來了一系列的隱患。藝術品成為許多社會人士的投資品,這造成了藝術作品商品化這一不可扭轉的局面。藝術家們也都紛紛向市場看齊,藝術作品在創作題材、創作手法以及藝術表達的語言這些方面紛紛向資本靠攏,這必然導致藝術作品的商品化,久而久之,會破壞中國藝術的發展。在進行藝術創作時,要在最普通的生活中尋找最有詩意的內容,這樣的藝術作品才能夠具有生命力,被人們所欣賞。
4 對現代的啟示
4.1 政府層面
對社會、政府而言,要提高國民素質,讓民眾具備文學涵養,藝術修養,最為要的是關注弱勢群體的需求。精神文明的建設不是取決于小部分人而是取決于大多數人。只有大多數人的文化水平高了、藝術涵養足夠了,整個國家的國民素質和修養才會上升一個臺階[16]。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只停留于欣賞通俗文化,就不會進步。我們要提高國民的素養和審美水平,規范監督體制,提高對藝術作品的鑒賞能力,對市場上平庸粗鄙的作品進行合理規范,引導藝術作品健康發展。
4.2 藝術家層面
對藝術家而言,創作藝術作品時應當將高雅藝術與通俗藝術結合起來創作[17]。藝術來自民間,像陽春白雪和下里巴人,最有生命力和普世性的莫過于下里巴人,但是論思想藝術價值,人類文明的進步與提升,顯然就是陽春白雪[18]。藝術作品越是貼近人們的現實生活,越能夠令人們欣賞,藝術作品所呈現出來的內容和情感也就最真實,最能引起人們的強烈共鳴。人類會在高雅中越來越文明,一件藝術作品的養成,會將真善美高度融合在一起,是生活與智慧、文明的結晶[19]。只有好的藝術作品才能推動人們不斷向前進步。
4.3 高校層面
雅俗共賞這一審美標準的出現,使得我們不得不去思考藝術創作應該如何健康發展[20]。就目前的狀況而言,大多數學生接觸到的通俗藝術占比較多,這也是最具影響力的。通俗藝術也有優秀的作品,優秀的藝術作品會對學生帶來積極的影響,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但不乏一些糟粕的內容對學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一定的破壞,在價值觀形成上也造成不好的影響。針對高校藝術教育,應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力,學習傳統工匠精神,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引導學生的審美朝著多元的方向發展[21]。
5 結語
在如今瞬息萬變的世界里,審美沒有高低貴賤之分,藝術也同樣沒有雅俗之分。高雅與通俗之間沒有明確的界限,雅俗更像一對孿生兄弟,互補互助、相輔相成。在現代社會,藝術作品的生命力、感染力、共情力遠不如以前,這是我們值得思考的一個問題。面對西方社會的沖擊,如何在世界文化藝術壇保持特色需要大家共同努力。藝術作品應出淤泥而不染,不再只側重于商業性,要注重藝術的表達、智慧靈氣,現在的藝術作品應該是具有包容性的、多元化的藝術。藝術的發展方向要多元化,這樣才能適應不同人群的需要,要將藝術中的高雅與通俗結合起來共同發展,這樣才能不斷促進中國藝術蓬勃發展。
參考文獻:
[1] 吳松濤.談高雅藝術與通俗藝術[J].黑龍江社會科學,1998(01):3-5.
[2] 吳雙雙,李永昌,孫云鴻.宋代文人畫審美與現代平面設計[J].美術教育研究,2020(2):60-61.
[3] 葉潔楠,海濤.藝術的雅俗共賞——舞陽農民畫賞析[J].藝術科技,2020,33(23):23-24.
[4] 余宛琳,徐雷.風格學理論視野下的中國山水畫作品研究——以吳冠中畫作為例[J].美術教育研究,2020(16):20-21.
[5] 吳歆悅,李雪艷.藝術中的雅俗文化之辨析[J].美術教育研究,2020(20):52-53,57.
[6] 王維依,蔣暉.論中國古代工匠精神的歷史源流[J].美術教育研究,2020(18):54-55.
[7] 王維毅,耿濤.關于宋元時期工藝美術雅俗問題的探究[J].藝術科技,2020,33(21):105-106.
[8] 李豐旭,祝遵凌.社會學視角下的19世紀法國印象主義繪畫[J].美術教育研究,2020(10):22-23.
[9] 胡田,李永昌.從圖像學角度解析顧閎中繪畫——以《韓熙載夜宴圖》為例[J].美術教育研究,2020(18):18-19.
[10] 張海怡,蔣暉.探究國畫留白藝術在黑川雅之設計中的延伸[J].美術教育研究,2020(23):82-83.
[11] 周衛臣,孫獻華.淺析西方古典繪畫中的美學特征[J].美術教育研究,2020(9):22-23,27.
[12] 張曉晶,吳冬蕾.中國畫中的“雅”與“俗”——以齊白石繪畫題材為例[J].美術教育研究,2020(22):14-15.
[13] 劉云,曹磊,朱宇婷.論民間藝術“土、俗、野、艷”的設色風格[J].藝術科技,2020,33(23):57-58.
[14] 王小檸.中國傳統園林繪畫中的“物—景—境”思維[J].美術教育研究,2021(01):24-25.
[15] 李笑,李永昌.從宋式家具裝飾風格看宋代雅俗觀念的嬗變[J].家具與室內裝飾,2020(11):99-100.
[16] 張雨婷.淺析公共文化在人物裝飾油畫中的表達[J].藝術科技,2020(17):70-73.
[17] 潘悅,汪匯雯,黃婕.數字化時代下民間故事題材插畫的應用傳播[J].美術教育研究,2021(02):34-35.
[18] 胡玥.人工智能背景下藝術學科的發展[J].美術教育研究,2020(8):51-52.
[19] 黃薇,吳冬蕾.淺析園林雅俗嬗變[J].美術教育研究,2020(23):86-87.
[20] 徐靖雯,湛磊.“畫無定法”VR繪畫研究與設計[J].美術教育研究,2020(14):28-29.
[21] 許瀚藝,蔣暉.中國傳統工匠精神對現代設計的啟發[J].藝術科技,2020(19):86-89.
作者簡介:申楊(1997—),女,河南安陽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城市景觀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