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禮亭 孫魯寧


摘要:裝置藝術在20世紀60年代開始興起,是當代藝術的重要表現形式。材料的運用對裝置藝術有著一定的升華作用,材料的多樣化必將成為一種新的藝術趨向,藝術家應重視材料的運用及選擇,將材料的表現力最大化,并與作品完美融合。
關鍵詞:裝置藝術;綜合材料;設計
中圖分類號:J2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07-0-02
0 引言
特定時空條件下的綜合裝置藝術經歷了長久的發展。現代藝術發展的重要特征和趨勢是平面到立體,單一到多元,綜合材料生產過程中的獨特性得到多方面展示。這是一種新的視覺語言,在藝術創作中有機地結合各種媒介突圍而出。在裝置藝術中運用綜合材料不但可以增強藝術的表現力,而且也擴寬了藝術家藝術創作的可能性,還可以豐富裝置藝術的表現形式。
1 綜合材料
綜合材料最早可以追溯到畢加索時期的拼貼畫,那時候的油畫水粉等畫材媒介被藝術家所找到的新的視覺語言所代替[1]。
畢加索的拼貼畫——《藤椅上的靜物》讓拼貼藝術真正火了起來,引領了拼貼藝術的潮流,打破原有的創作形式,將不同元素進行組合(如圖1)。當代的藝術家們利用木材、紙、鋼鐵、泥土、玻璃等各種材料進行各種創作[2]。
經過長時間的發展,藝術家不再滿足于2D的綜合材料,他們將其變成了造型多樣化的3D立體作品形式,除了材料、外形,色彩的多樣性,尺寸規格也變化多端,小到和手心一樣小,大到獨占整個空間[3]。后來,綜合材料的使用方式有了新突破,不再只是被用于繪畫的材料,而是以一種新的藝術形式獨立存在。
綜合材料的表現主要基于傳統藝術作品,與多媒體藝術不同的是,多媒體藝術不包括視覺之外的各種元素[4]。在如今的藝術設計過程中,對材料的關注不僅僅局限于外表的關注,而更加注重內部條件的轉換,材料的表現也逐漸從后臺到前臺,從次要變主要,由設計表現的附屬物,變成表現的展覽品,從物質代詞(設計者和物質對話)到物質自我對話(設計者讓物質說話)的轉變,賦予了物質藝術新的意義[5]。
2 裝置藝術
裝置藝術是指在特定的時空環境中對可消耗或不可消耗的物質文化單位進行有效的選擇,利用、改造、組合和創新,將其形成一種新的藝術形式,豐富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內涵[6]。裝置藝術是一種綜合性的藝術表現形式,它既需要舞臺支撐和各種材料,也需要觀眾心理因素和情感因素的融入[7]。裝置藝術一般都是根據所擁有的場所進行藝術創作設計,有獨立的思想意識的同時需要空間的參與,兩者兼容,才能創作出更好的設計作品。
在1887—1968年的馬賽爾杜尚(Marcel Duchamp)時期,他把一個小便池送往蓬皮杜藝術中心,沒想到這件作品具有了跨時代意義,那些不被重視的成品已經逐漸變成了裝置藝術品。它們已經從一種最初不被廣大藝術家認可和理解的藝術表現形式發展成為一個主流的藝術領域。
當時的杜尚其實就是想諷刺那些脫離群眾的藝術家們,所以隨便把一個小便池放入藝術中心,并取名為《泉》(如圖2)。本以為這個小便池會引起藝術家們的不滿和怒火,出乎意料的是這件物品竟然被評論家們稱之為一場新的藝術革命[8]。它采用了新的題材,是一個不同于以往的裝置藝術品,杜尚也因此成為了藝術大師,而《泉》這個作品也被作為當代藝術的開端[9]。它所要表達的觀念是藝術源于生活,生活比藝術更加重要,希望藝術可以不用脫離群眾,脫離生活,不再是一貫的西裝革履。《泉》闡釋了作品的見解大于作品的外觀形態,對此后的裝置藝術發展來說,表達觀念是不可或缺的內容。
每個時期的藝術分類與它特定的文化內涵、經濟發展息息相關,我們不應該將傳統藝術與現代裝置分開,應該尋求平衡與多元化的發展。19世紀,藝術家們開始用各種方法對藝術進行分類,如時間藝術、非再現藝術、再現藝術等[10]。藝術的表現形式不再局限于傳統模式,而是打破常規的表現手段和材料,常規的模式無法滿足藝術家們的創作需求。裝置藝術是多樣化的,是各種藝術類別相融合的一種藝術表現形式,它是現代藝術所追求必要產物,是深度化的、廣泛化的最大體現[11]。
裝置藝術逐漸的貼合人民群眾,在各種不同的環境中展現出更多藝術表達的可能性,如空曠的廣場、廢棄的工廠、破舊的倉庫等[12]。這就相當于告訴人民群眾,藝術不僅僅是存在于博物館、美術館的,它是可以進入大家生活的。有的裝置是以燈光秀的方式呈現的,有的又像神奇的魔幻城堡,有的則被用來做外墻的表皮建筑,真真正正地融入到人的生活之中,成為人們可行、可望、可居、可游的生活環境[13]。
裝置藝術在國外盛行時不斷地超越傳統藝術,并走進國內市場。此時人們才發現原來裝置藝術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時,已經被國內的一些比較前衛的藝術家們引進,雖然波折不斷,但是裝置藝術在國內始終沒有斷絕。如今,各種文化飛速發展,裝置藝術其先鋒性、實踐性、理念性甚至是誕妄性都越來越突出,成為眾多的藝術家的主要創作手段[14]。雖然裝置藝術和其他藝術門類保持著一定的關系,但裝置藝術成了一種新的事物,它的包容性、游離性、模糊性能夠讓我們去認識裝置藝術的發展歷程,并深入的探究它。裝置藝術不僅滿足人類的精神需求,還滿足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表達需求,裝置藝術顯示了人類藝術活動的本質,人類把它作為自我探索的手段[15]。
裝置藝術與當代藝術相結合,成為一種強調審美體驗和藝術美的藝術行為,并融入了當代世界的藝術語言體系,將自己置于多種藝術語言之中。
3 裝置藝術中綜合材料的運用
綜合材料是裝置藝術的載體,裝置藝術對綜合材料的需求就像是人對水的需求,是不可分割的,缺少材料的裝置藝術會缺失藝術展現力,綜合材料和裝置藝術二者相輔相成,綜合材料通過裝置藝術來體現出自身價值,裝置藝術借助綜合材料得到飛速發展[16]。
如今藝術形式多樣化,越來越多的新型材料被開發利用,這對藝術創作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使得藝術家們不再局限于一般材料。新型材料的選擇是基于材料是否能更好地表達其所要傳達的情感元素[17]。綜合材料的運用能使創作具有偶然性,能夠使作品呈現不一樣的視覺效果,豐富了藝術創新形式。綜合材料的運用能使藝術家的思維更加開放和創新,裝置藝術形式美的發展也得益于綜合材料的多樣化使用。更多的材料被藝術家開發,讓藝術更貼近生活,能夠提高人們的審美并豐富人們的精神需求[18]。
4 國內裝置藝術綜合材料的狀況和發展前景
當前國內的裝置藝術處于初步發展階段,大部分的裝置藝術家都是由其他藝術專業轉行而來,缺少一定的專業性,所以我國的裝置藝術發展相對來說較慢,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裝置藝術開始活躍,綜合材料的運用打破了傳統藝術的單一性,給公眾提供了新視角[19]。觀眾和作品融為一體,從一個對等的角度去品鑒藝術作品,促使觀者主動思考,體現出裝置藝術的互動性,也使人們更直接的認知生活。有人提出,在中國,裝置藝術向成熟階段性的發展和提升主要受到兩方面的影響:一方面,國際藝術整體發展趨勢,我們應當尊重文化多樣性,相互包容相互促進[20]。另一方面,綜合材料來自工業化發展,所以工業化的發展也促進裝置藝術向前發展,把握好裝置藝術與綜合材料的結合及在中國的發展方向,將綜合材料與中國文化有效結合,與中國當代國情相結合,研究出具有中國特色的創作手法、藝術作品。此外,與國際接軌,將裝置藝術與綜合材料的有效結合發展成具有國際話語權的藝術獨立主體對中國的藝術發展十分重要,我們需要在展望美好前景的同時不忘思考問題并解決問題。
5 結語
綜合材料在裝置藝術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是裝置藝術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傳統藝術的藝術家們通過材料來表達自己的情感,相對來說是被動的。而如今的綜合材料成為了裝置藝術的主體,通過綜合材料的組合創新,體現了藝術家們的創作靈感。藝術家們只有了解復合材料的特性,才能更好地將其置于裝置藝術中,讓觀眾更好地體驗到裝置藝術作品所表達的情感。材料的選擇決定了裝置藝術作品的創新與表達形式,從而體現出形式美,不同材料的應用呈現出不同的肌理、形式、思想內涵,只有注重綜合材料的選擇運用,才能更好地促進裝置藝術的進一步發展。綜合材料不僅體現出材料的多元化,更能體現出主題的多元化,并與現代科技相結合,不僅能豐富裝置藝術的表現形式,還能提高大眾的審美層次,讓裝置藝術與生活融為一體。
參考文獻:
[1] 耿中勖,朱一.從豐寧地區淺析剪紙藝術及其與滿族文化的關聯[J].藝術科技,2020(17):66-69.
[2] 巨夏楠,朱一.再生材料在公共藝術中的運用[J].藝術科技,2020(23):176-177.
[3] 朱一.參數化家具設計的現狀和展望[J].家具與室內裝飾,2019(12):60-61.
[4] 楊永康,湛磊.淺析地域文化對建盞的影響[J].藝術科技,2020(13):44-47.
[5] 高宇婷,朱一.虛擬自然——teamlab的數字藝術創作特征分析[J].大眾文藝,2019(22):125-126.
[6] 朱心含,孫魯寧.傳統民間工藝在現代家居設計中的適配性——以竹編為例[J].大眾文藝,2019(22):100-101.
[7] 杜鵑翃,孫魯寧.淺析南京城市景觀中的群雕與公共藝術的聯系[J].大眾文藝,2019(22):121-122.
[8] 王馨翊,朱一.六朝古都的動物形象瓷器探究[J].大眾文藝,2019(24):112-113.
[9] 周子琳,劉沐秋,朱一.蘇州古典園林中的賞石藝術考析[J].大眾文藝,2019(24):102-103.
[10] 祝遵凌.生態設計[J].設計,2018(11):029.
[11] 董文君,孫獻華.木版年畫和現代纖維軟雕塑的契合[J].美術教育研究,2020(14):75-76.
[12] 楊容君,孫獻華.淺析凡·高《星月夜》[J].美術教育研究,2019(22):32-33.
[13] 唐西林,孫獻華.淺析波提切利《春》的形式美與憂郁美[J].大眾文藝,2019(24):74-75.
[14] 祝遵凌.設計與自然生態[J].設計,2018(11):007.
[15] 楊永康,孫獻華.用圖像學研究方法淺析《格爾尼卡》[J].大眾文藝,2019(22):116-117.
[16] 石曼.國外建筑階梯的視覺表達[J].設計,2019(09):58-59.
[17] 孫魯寧.回歸公共性——對鄉村轉型建設中藝術介入的思考[J].藝術科技,2020(23):143-144.
[18] 盛金成,孫獻華.陶瓷材料在裝置藝術中的應用分析[J].大眾文藝,2018(22):113-114.
[19] 陸遜彪,湛磊.淺析蠟染工藝在現代藝術創作中的局限性[J].大眾文藝,2019(22):132-133.
[20] 周衛臣,孫獻華.淺析西方古典繪畫中的美學特征[J].美術教育研究,2020(9):22-23,27.
作者簡介:姚禮亭(1998—),女,江西上饒人,本科在讀,系本文通訊作者,研究方向:公共藝術。
孫魯寧(1971—),男,江蘇南京人,碩士,系本文指導老師,研究方向:公共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