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沐林?代曉夢?鄧樺
革命傳統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自信的重要來源,具有強大的精神力量和永恒的教育價值,是廣大年輕人前進路上戰勝各種挫折與困難的最強有力的“武器”之一。從這個角度來說,開展革命傳統教育理應是民族教育的重要內容。此外,在新時代背景下,學生群體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求知欲強,有強烈的好奇心,喜歡求新求異,但面對現在多元化的社會文化環境,其還缺乏一些必要的“理性”,尤其是中小學生。中小學生處于價值觀確立和形成的關鍵時期,急需革命傳統教育來豐富他們的精神世界、樹立理想信念、提升“初心素養”。基于此,我們可以說在中小學開展革命傳統教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途徑,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順利、有效進行的基石,有利于學生的健康發展。
一、革命傳統教育的內涵分析
在論述“革命傳統教育”的相關問題之前,我們首先需要明確“革命傳統”的內涵。早在1940年毛澤東出版的政治理論著作《新民主主義論》中提出了“革命文化”一詞,“革命文化”即新民主主義的文化、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通過梳理文獻,筆者發現關于“革命傳統”的內涵主要指的是:“革命傳統是中國共產黨人、人民軍隊、一切先進分子和人民群眾在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的新時期所形成的優良傳統,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長期革命實踐的精神凝聚,是中華民族優良傳統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發展和創新,是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偉大實踐相結合的產物。”[1]教育部于2021年年初印發的《革命傳統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以下簡稱《指南》)① 將“革命傳統”界定為:“中國共產黨在百年歷史進程中為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人民幸福而不懈奮斗中形成的政治覺悟、革命斗爭精神、高尚品質和優良作風,包括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三個時期。”[2]顯而易見,后一種表述更為具體,強調了革命傳統的階段性、連續性和延展性,但需要注意的是二者都沒有將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截然分開。
此外,該《指南》明確了革命傳統教育的主題內容,具體包括以下七個方面: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共產主義理想信念、以人民為中心立場、實事求是思想路線、革命斗爭精神、愛國主義情懷、艱苦奮斗傳統[2]。鑒于此,本文將“革命傳統教育”理解為一種以革命歷史文化遺產和其他“紅色”資源為教學資源,對中小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活動。強調夯實學生聽黨話、跟黨走的思想根基,注重引導學生對史實的學習和思考及革命精神、優良傳統的發揚,進而引導、幫助學生樹立符合社會主義發展方向的價值觀和塑造良好的人格品質。
二、中小學開展革命傳統教育的價值分析
在我國的革命歷程中,革命傳統曾引領、激勵革命者們堅定信念,即便是在最艱苦的條件和環境中仍然堅持奮斗、勇往直前并不斷取得一次又一次的勝利。這不僅是黨和國家的寶貴財富,還是中小學教育的重要內容,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永恒的精神價值和實踐價值,這也是其能延續至今的根本原因。
1. 充實學校的教育資源,增強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在“民族文化發展與保護”視域下,革命傳統作為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是學校重要的教育資源。革命傳統教育主要涉及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理想信念、人民立場、思想路線、革命斗爭精神、愛國情懷、優良作風七個方面的內容。“革命傳統”往往具有一定的故事性、趣味性,教師可結合史實,在道德與法治(思想政治)、歷史、語文、藝術等學科中開展相關教育。革命傳統教育是貫穿于各個學科的教育過程,不只是局限于道德與法治(思想政治)課程。道德與法治(思想政治)只是作為開展革命傳統教育的核心課程,更具有針對性。在進行各學科教育過程中,教師可基于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采用多種形式將革命傳統教育融入、整合進各學科教育內容之中,在豐富教學內容、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增強革命傳統教育的效果。
2. 豐富學生的歷史知識,促進科學歷史觀的形成
革命傳統根植于歷史,成長于歷史,是無數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者和共產黨員在中國漫長且艱苦的革命斗爭和社會主義建設的過程中,培育出來的革命精神、崇高品格、優良作風的升華和結晶,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革命理論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支撐,是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3]。從學科角度來看,在中學階段,“革命傳統”在歷史學科教育中占據較大的比重,是中國近現代史的重要內容,明晰“新”“舊”民主主義革命的區別、了解社會主義建設的過程是學生所必須要掌握的重難點內容,通過教學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是歷史學科的重要目標。但是,僅通過歷史學科進行革命傳統的相關教育是遠遠不夠的,因為沒有包括全部的“革命傳統”知識。由于某些客觀因素,學生往往也只是了解到一些重大的革命事件,如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紅巖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缺少對細節知識的掌握和實踐。這時,結合其他學科的特點和教學內容,尤其是在小學階段就開始,將這些革命傳統知識以各種方式,如故事導入、案例分析、創設情境等,盡可能將細節呈現出來,進而讓學生在“聽”“表演”“思考”等過程中拓寬視野、豐富見識,還可為中學階段的歷史學習打下堅實基礎。
3. 明確文化與教育的關系,提升文化自信和免疫力
葉瀾教授探討了教育、社會與人三者的關系,她認為與政治和經濟相比,文化與教育之間的關系是最為密切的,它們之間相互作用,并互為目的和手段[4]。石中英教授提出了“教育學的文化性格”這一概念,從文化的角度對“教育學是什么”這一問題做了回答[5]。王軍教授系統地從語言、習俗等方面梳理了教育與文化的關系,簡要論述了跨文化教育的理論與實踐,認為教育是“人類社會創造出的一個至關重要的文化溝通工具”“文化傳承在本質上既是一個文化的演化過程,更是一個教育的過程”[6]。學者們關于教育與文化關系的論述還有很多,從中我們可深刻感受到教育是傳承文化的重要手段。基于學校教育的性質,學校教育的文化傳承更是在“多元一體化教育”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新時代學校教育的重要使命。在學校,通過教師有目的、有計劃、有意識的活動,將革命傳統知識貫穿于各學科的教學中,有利于傳承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師生、生生的交流中提升學生的文化自信,提高其面對腐朽、不良文化的免疫力。
三、中小學開展革命傳統教育的路徑探討
在新的時代背景下,中小學開展革命傳統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中小學開展革命傳統教育需要以解讀、領悟《指南》的深層內涵為出發點,按照由淺入深、一體化設計的原則,基于不同年齡學生的發展特點,提出相應的教育內容、具體要求和呈現方式,體現一定的階段性;同時確保革命傳統教育的總體要求和核心思想一以貫之、貫徹始終。這為開展具體的教育活動指明了方向,無疑是中小學開展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參照物”。當然,在深入體悟《指南》之后,須結合學校、學生實際貫徹落實相關任務,進而發揮革命傳統的教育價值與功能。為此,本文對相關教育路徑展開了探討。
1.“傳統”與“現代”的融合,保持教育內容的與時俱進
常言道:“讀史使人明智。”但這不意味著只停留在“過去”,“史”的價值往往需要結合“現在”的新事物才能較好地體現出來。“革命傳統”是一個歷史范疇,但在新時代背景下,革命傳統的教育內容也需要與時俱進,隨著時代發展的變化而變化,革命傳統教育內容只有被賦予時代精神,才會有更旺盛的活力和更頑強的生命力,才能發揮多維價值,進而發揮更好的教育效果。為此,作為中小學教師,首先需要提升自我對革命傳統及革命傳統教育的認知水平,更新革命傳統教育理念,在尊重“歷史”的同時結合時代環境豐富、創新革命傳統教育的內容。具體來說,教師要積極進行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一方面,在把握革命傳統內涵的基礎上,結合新時代文化、經濟、政治等發展變化趨勢及學生的思想特點,開展多樣化的教育活動,以期在與學生共同實踐、交流的過程中找到創新的突破口;另一方面,教師應積極開展相關教育行動研究,發揮一線人員的重要作用,在科研過程中實現“傳統”與“現代”的融合,保持教育內容的與時俱進。
2. 校內與校外的結合,實現教育形式的豐富多樣
當前學校開展革命傳統教育的形式較單一,只是停留在宣傳教育層面上,對學生研究不足,學生尚未樹立自覺意識,不能較好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這造成了學校開展革命傳統教育的又一困境。基于此,作為中小學教師,應轉變觀念,靈活運用信息化時代豐富多樣的方式,拓寬、延伸革命傳統教育的課堂。具體來說,革命傳統教育不能是純理論教學,在校內教學時,一是可組織學生觀看革命傳統教育影片和劇目,教唱紅色革命經典曲目,并通過討論、寫作等方式讓學生分享自己的心得體會,形成對相關革命事件、革命任務的認識;創設問題情境,鼓勵學生積極思考,激發其對革命傳統知識的興趣,進而自發組織、設計研究性學習活動。二是依據《指南》,嘗試將革命傳統融入各學科的教育教學活動之中。另外,各中小學可利用慶祝重大節日、秋游、春游等活動,結合地區實際組織學生“紅色旅游”,帶學生到革命紀念館參觀學習;還可以在學校官網上增加“革命傳統教育”板塊,設立相關公眾號,進而加強校園文化環境創設,并鼓勵學生及學生家長積極參與進來。鼓勵、建議學生家長帶領學生在假期去參觀革命紀念館、故居遺址等,去親身感受了解革命歷史。這樣,校內與校外相結合對開展革命傳統教育至關重要,豐富了教育形式,還較好地喚醒了學生的文化自覺意識。
3. 學生、家庭、學校、社會的配合,構建教育長效機制
總體而言,當前的革命傳統教育存在偶發性、隨機性的特點,主要原因在于其缺乏教育長效機制,尚未形成一套系統的教學模式。當然,這個過程是漫長的,但也是必要的。《指南》依據學科內容體系和獨特育人功能,要求中小學把反映革命傳統重要人物事跡、重大事件、偉大成就、重要論述作品、節日、紀念日、故居遺址、館藏文物等適宜內容納入課程教材,細化不同學科革命傳統教育的重點內容和形式,形成以統編三科為主,藝術(音樂、美術等)學科有重點納入,其他學科有機滲透的“3+1+N”學科結構安排。這突出了學校課程建設在開展革命傳統教育中的重要地位,為構建教育長效機制奠定了重要基礎,但這并不意味著要忽略其他群體的存在。家庭、學校、社會及學生自身一直都是教育系統的主要成員,不論是基于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目標和使命,還是基于實現學校課程特色發展的追求和目的,都需要學生、學生家長、學校及社會間形成合力,互相配合,發揮各自的作用與價值。如上所述,學生要形成自覺意識,發揮主體作用;家長要積極響應學校和社會的號召,參與到學校所開展的相關教育活動之中;學校要注重課程建設和實施;社會要加大宣傳力度,并提供適當的資源和資金支持。換而言之,需要以教育局、文化局和學校為依托,設立專門的革命傳統教育部門,并在學生、家庭、學校和社會之間搭建一個溝通平臺,助力教育長效機制的形成。
參考文獻
[1] 趙煜,沈鑫,黃佳佳.“互聯網+”時代大學生革命傳統教育的有效途徑研究[J].河南教育(高教),2019(3):61-62.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革命傳統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EB/OL].(2021-01-08)[2021-03-20].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s8001/202102/t20210203_512359.html.
[3] 侯倩杰. 當代大學生革命傳統教育研究[D].鄭州:河南大學,2018.
[4] 葉瀾.教育概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5] 石中英.教育學的文化性格[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
[6] 王軍.教育民族學[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7:350-351.
(作者單位:云南民族大學教育學院)
責任編輯:高珊
104075627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