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天來 佟紋印
在黨的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曾經強調,“社會主義文藝,從本質上講,就是人民的文藝”“文藝創作方法有一百條、一千條,但最根本、最關鍵、最牢靠的辦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以人民為中心,就是要把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為文藝和文藝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人民作為文藝表現的主體,把人民作為文藝審美的鑒賞家和評判者,把為人民服務作為文藝工作者的天職”①。
這些重要論述,既是針對當下文藝工作者面臨的任務與現實狀況提出的,也是對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的傳承。把為人民服務作為文藝工作者的天職,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就要堅持以時代發展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為人民抒寫、為人民抒情。
文藝創作的人民性導向在70余年的中國建設發展進程中是個“一以貫之”的概念,同時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有了諸多新的內涵和指向。新時代曲藝工作“人民性”導向聚焦的就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并致力于滿足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為人民群眾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當下,曲藝創作的氛圍和保護機制日益完善,同時日益顯出多元化的狀態,尤其是在互聯網、新媒體、大數據的背景下,全球互聯,交融互通,新的文藝類型、新的接受心理、新的關系模式不斷出現。人民性作為曲藝創作的基本導向,在國家主流價值觀及社會意識層面不斷強化,成為突顯性共識。
曲藝創作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實踐價值蘊含于三個維度之中,為新時代曲藝創作明確了路徑。
其一,創作生產人民喜聞樂見的優秀曲藝作品。人民事無小事,只有真正做到為人民創作,提升人民的滿足感和幸福感,才是文藝創作之本。曲藝作品的創作要從人民群眾中來到人民群眾中去,從人民群眾中尋找創作靈感,結合各地區人民群眾喜愛的曲種進行創作,最終形成喜聞樂見的藝術作品再回到人民群眾中去。
其二,曲藝作品內容要充滿對人民的深情厚意。曲藝作品的靈魂在于要傳達的情感和思想,曲藝創作要扎根于人民群眾的生活,用心去感受人民的喜怒哀樂,歌頌人民群眾的歷史貢獻,弘揚百姓的美好生活,這樣才能更緊密地貼近群眾。
其三,曲藝作品要發揮推動社會進步的能動作用。曲藝作品不僅要有藝術和靈感的結合,還應肩負起歌頌先進、鞭撻丑惡的社會責任,注入為人民服務的思想靈魂。只有站在人民的角度,才能創作出人民樂于接受的曲藝作品;只有始終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一標桿看齊,才能創作出經得起歷史檢驗、催人向上的曲藝作品。
(一)曲藝創作人民性的根本途徑——堅持作品從群眾中來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把人民作為文藝表現的主體”,這就要求“文藝要反映好人民心聲”“要虛心向人民學習、向生活學習,從人民的偉大實踐和豐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營養,不斷進行生活和藝術的積累,不斷進行美的發現和美的創造”。只有從人民群眾的偉大實踐中去汲取營養,才能為藝術創作打下扎實基礎。創作者應是“心中有人民、腳下有生活”,深入群眾之中,尋找百姓生活中更真實、更鮮活、更感人、更有生命力的故事。曲藝創作者應不斷深入人民群眾的生活一線,廣泛運用和提煉人民群眾喜歡的語言、風格,只有這樣才能創作出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力作,才能充滿真情實感、表現時代精神、具有深厚的文化與思想內涵,體現關照現實、關懷生命的精品佳作。
(二)曲藝創作人民性的重要環節——到群眾中鍛造經典曲藝作品
何謂精品?精者,經過反復提煉產生的精華。品者,文藝創作的成品。曲藝精品就是曲藝中反復鍛造、精致上乘的作品。所以,在有了采風、采寫、創作的前期工作后,要主動以人民群眾為師,在群眾中開展廣泛的舞臺實踐,在實踐中反思和提高,將劇本寫作與二度創作、多度創作更加緊密地結合起來,相互推動、相互促進。到人民群眾中去,是鍛造經典曲藝作品的重要環節,也是一切文藝創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三)曲藝創作人民性的重要機制——完善曲藝賽事獎評機制
曲藝形式的特點決定了在專業從事曲藝工作的人員以外,仍有可能出現優質的作品,而各類曲藝賽事就是在群眾中發現經典作品的重要途徑。這要求我們在曲藝獎評機制當中,首先要將作品作為中心,以作品為主體來進行評價,要將公開、公平和公正的基本原則貫徹到底,有明確的評選價值觀以及完善、規范的評選機制。嚴格禁止出現各種“關系獎”“人情獎”,力求好中選優,寧缺毋濫,在藝術評獎中,絕對的公正可以說是沒有的,對一部作品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甚至產生完全對立的評價,也是正常的現象。只要評選過程、機制是規范的,是無懈可擊的,獲獎結果就不會招來過多的非議。

曲藝評獎并不是單純的評出獎項,而應該是以評獎作為切入點和啟發點,發現優秀作品,發掘有潛力的新人,有針對性地進行再加工,使之成為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高度統一的優秀作品,再轉身把這些優秀作品推向市場,在市場中鍛造精品,讓優秀的藝術作品獲得市場和群眾認可。市場本身就是由人民群眾的需求構成的,藝術作品只有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才能在市場的鍛造下成為藝術精品。切實將作品創作為老百姓喜愛、歡迎的作品,并將此作為曲藝創作最終的發展目標。
(四)曲藝創作人民性的重要延續——優化曲藝批評工作
曲藝的健康繁榮發展離不開曲藝批評、曲藝評論的正確有效引導,因此,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曲藝批評需要肩負歷史使命,擔當社會責任,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藝術文化的繁榮發展,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發揮自己應有的作用。
曲藝批評要植根于曲藝作品創作的最初環節,跟蹤曲藝作品的生產全過程。曲藝批評必須在藝術作品的孵化期參與進來,從劇本的最初草擬,到初稿的討論,到定稿,再到舞臺呈現以及進一步的完善和提高。曲藝批評的犀利和冷靜可以在藝術創作中把握方向,在熱情中把握尺度,在掌聲和鮮花中保持冷靜。這種藝術的方向、尺度和冷靜是曲藝精品創作的基礎,同時也避免了曲藝作品呈現舞臺之后大動干戈的修改。
曲藝批評必須堅持客觀性。因此,批評家就要運用歷史的、人民的、藝術的、美學的觀點評判和鑒賞作品,在藝術質量和水平上敢于實事求是,對各種不良文藝作品、現象、思潮敢于表明態度,在大是大非問題上敢于表明立場,倡導說真話、講道理。
(一)傳承歷史精華,豐富曲藝創作人民性的傳統表達內容
“倉廩足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边@要求我們在曲藝創作的傳承與發展中都要樹立馬克思主義歷史觀,繼承和發展都要從歷史中尋找合理文化,剔除糟粕文化,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創作人員只有提高自身的歷史文化素養和精神文化素養,對中國傳統藝術形式進行廣泛而深入的了解,從歷史文化中尋找創作的靈感,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現代曲藝創作層面進行更加豐富的表達。
(二)弘揚當代旋律,提升曲藝創作人民性的現代表達方式
在我國傳統藝術中“說說唱唱”源遠流長,品種眾多,給我們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優秀作品。而社會是運動的,不是一成不變的,中國改革開放后中國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以及現代傳媒對于文化創作行業的影響都促使文化創造者改變了一成不變的范式思維,提高創新能力,來更好地提高創作文化水平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需要。這要求我們群眾曲藝創作既要在過去尋找精華提取勞動人民對于幸福生活的熱情和對于共產主義的向往,也要面向未來將當今改革時代先鋒模范作用和道德模范作用作為創作的主要精神灌輸進群眾曲藝其中,唱響主旋律,弘揚正能量?,F代的曲藝創造者既要正確合理地運用新科技對傳統曲藝進行繼承,也要利用新思路對曲藝提出新設想,取得新發展,做好指導工作。
(三)突出深刻內涵,強化當代曲藝創作的人民性風向標
隨著自媒體時代的到來,人人都有發聲的機會,發聲者的人民身份毋庸置疑,但呼聲和觀點是否可以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立場,還有待商榷。一些互聯網大V,或是營銷號,曝光度大、追隨者眾,使持有不同意見的群體陷入“沉默的螺旋”,甚至營造出一種有市場、有人氣的曲藝作品即為精品的論斷。對待這個問題,要澄清曲藝群眾性的風向標,受歡迎的曲藝作品要經得起歷史的檢驗,在內容和形式上要符合曲藝創作人民性的深刻內涵,題材經典的曲藝作品也要積極適應市場、緊跟時代,要做到二者的對立統一,既叫好、又叫座。
曲藝是中華民族“說唱藝術”的獨特形式,是敘述故事、表達感情、反映社會生活較為直觀的藝術形式之一。她的產生、發展都與人民群眾緊緊相依,都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連,堅持曲藝創作人民性,發展曲藝為人民,是永遠繞不開、躲不過的問題,新時代為我們廣大文藝工作者提供了更加廣闊的舞臺,也必將對曲藝人民性提出更高的要求。
總而言之,曲藝工作者的藝術生命與人民命運緊密連接在一起,它的發掘與利用也要依靠眾曲藝創作者立足本民族的發展實踐,立足中國人民大眾。在文化創作中只有以人為本,在實踐中扎根本土,深植人民當中才能獲得源源不斷的力量。
注釋:
① 評論員:《社會主義文藝是人民的文藝》,《光明日報》,2016年12月25日。
(作者單位:遼寧省文化藝術研究院)
(責任編輯/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