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雯
信息化時代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日益加深,教師應該學會運用新技術手段探索新時代教育教學方法、提升教師教書育人的本領。本文通過比較國際學生核心素養與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結合教育信息化2.0時代的微能力認證,提出新時代語文教師的勝任力冰山模型,倡議語文教師應主動地迎接時代賦予的使命和挑戰,通過信息化微能力的提升強化語文教學勝任力,探索信息化環境下,學與教方式的變革,提升語文教師的能力素養。
一、從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到終身學習
語文素養是個體學習能力發展的基礎,人們正是通過聽、說、讀、寫,與自然、他人、社會等外部世界進行交流,同時不斷豐富內心世界、拓展自由精神空間,開發自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學者潘新和認為:“教育應該是良好的言語生命意識的教育。”現代教育不僅要指向人的基本需求,更要指向人的發展需求,即指向言語上的“自我實現”,最大限度發揮人的言語潛能、個性和才華,既滿足人的生存的需要,也滿足人存在的需要—這才是完整的、前瞻的教育。因此,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即終身發展所需的基本知識、思想品格和關鍵能力,是語文教師的迫切任務。學生核心素養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語文教師學科素養的高低。筆者發現“終身學習”是一個高頻詞,中國提出的“認知能力”與1997年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提出的“活用知識”、日本強調“學習的本質是思維能力的培養”、新加坡的“有學習能力的人”、美國的“學習與創造技能”都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的“成為終身的學習者”一脈相承,不僅是教育教學的核心,也是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核心。語文學科核心素養與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5C模型也高度契合。
二、微能力與微認證
2018—2019 年我國教育部科技司教育信息化項目“面向中小學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發展測評指標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對外發布,其中“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發展測評規范”提出了微認證能力體系,教育界簡稱微能力認證,主要依據教育部能力提升工程2.0文件精神和《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標準(試用)》研制出利用信息技術進行學情分析、教學設計、學法指導和學業評價四大維度30個微能力點,分別適用于多媒體教學環境、混合學習環境、智慧學習環境(見表1)。
微能力認證一般包括:選擇微能力點、學習認證指南、課堂教學實踐與收集、提交證據、分享五個步驟。以《湖心亭看雪》C4支持學生創造性的學習與表達微能力認證為例。教師選擇的是C4,通過認真研讀指南,了解具體要求是在智慧學習環境下的學法指導,重在“利用信息技術能夠幫助拓展學生學習邊界、豐富學生學習結果的表達形式”,因此,該教師依據“微能力”測評規范中的“能力描述”和“實踐建議”,在教學設計中呼應了“創造性的學習”要求,融入網絡學習、微課學習、多學科融合學習、課前課中在線檢測、線上個性化學習輔導、線上同伴互助學習等教學環節。“創造性的表達”方面,增加了電子卡片、繪畫作品、課本劇、電子手抄報、朋友圈分享等要求。教師于課后收集設計方案、學生案例及教學反思等微能力認證的依據,隨后提交分享。我們可以發現微能力認證首先是尊重教師專業發展特點,鼓勵教師自主選擇微能力點,這就需要認真學習認證指南文件,而認證的微能力以三個為基點,在此基礎上具體認證哪個能力點以及認證多少個能力點由教師自由決定,這就給教師預留了足夠的空間,該機制將賦予教師更多的自主權,無形中促進了教師的個性化學習意愿,挖掘了教師專業發展潛力。在認證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對照認證指南,深度反思自己的教學風格,從而更為深刻地認識自己。
三、新時代語文教師的勝任力
教育學、心理學和語文通識構成語文教師的基本知識,處于勝任力冰山模型的最頂端,教學設計能力、教學實施、評價與診斷以及板書、朗誦等語文教學執行力也處于海平面之上。“教育技術應用能力”放在了海水與空氣的交界處,是因為這種能力一方面會外顯在課件制作水平上,是可觀察的;另一方面課件的制作也是思維可視化的過程,而思維方式往往是不可見的,具有潛在性,當然也會反映出教師的信念。如果人沒有“腰”就很難立起來,所以“教育技術應用能力”如同語文教師勝任力的“腰帶”,它可以讓語文教師的輸出更有吸引力、沖擊力和影響力。思維方式和思維品質具有潛在性,是鑒別普通者或優秀者的重要因素,也是一個人特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放置在海平面以下的冰山位置。如同強調學生思維方式的培養,這也是值得我們教師重視并提升的能力點。
對應語文教師的勝任力冰山模型圖,教學準備階段和教學實施階段的教師能力成果是外顯的,是便于觀察和測量的,也是微能力認證的主要能力點;而教學反思階段的能力成果則多為內隱的,不容易測量的,但這是厚積薄發、積沙成塔的根基。所幸的是,微能力認證需要教師提交的認證資料很多涉及教學反思,迫使教師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將隱性知識顯性化,使教師群體中的隱性知識產生出新的價值。
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在非正式學習的認可方面,微能力認證提供了一種以教師“能力本位”為出發點的教師能力評估與認定的創新機制,教師可以通過非正式學習獲得相應能力認證和數字徽章,從而顛覆了傳統培訓模式,為拓寬教師專業發展路徑提供了全新機制。
(作者單位:廣東省廣州市天河區匯景實驗學校)
責任編輯:高珊
104075627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