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新伯
在張家港參加中國曲協八屆二次理事會暨2021年全國曲協工作會議時,我收到了一份珍貴的禮物,由中國曲協編撰的《中國曲藝家協會:我們共有的家園》。
前路漫漫,但曲藝人滿懷信心,這不僅是因為有偉大的引領,也因為我們能在回首間,看到虛掩的家門和家中熱鬧的剪影。
“序言”中的這句話直接擊中了我的心靈,抬眼間,身邊南腔北調人,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中國曲藝工作者。那一刻,書中的內容與現實相交織,產生了奇特的化學反應。我摹刻著文字的印記,踏上了家人們的心路歷程。
《70年檀板弦索聲 70年為民說唱情》,姜昆主席的文章開宗明義,點明了中國曲藝人在中國曲協的團結引領下,在70年間為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和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所作出的貢獻。他的文章既是一份總結書,更是一份號召信,號召廣大曲藝工作者承前啟后,繼往開來,再創新時代中國曲藝的新輝煌。
中國曲協名譽主席羅揚先生勉勵大家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堅定理想信念,發揚謙虛謹慎、戒驕戒躁、艱苦奮斗的作風,為促進曲藝事業的大發展大繁榮,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奮斗。
前輩的聲音中有不隨時間延伸而衰竭的力量。
記得那是1982年的秋天,我作為蘇州評彈學校復校后的首屆畢業生代表,與其他10位同學一起進京匯報演出。時任中國曲協主席的羅揚先生在認真連續觀看了我們的兩場演出后,語重心長地對我們說:“你們是評彈的未來,是曲藝的未來,好好學習,打好基本功,20年之后你們就是承上啟下的一代人,是事業的傳承者,你們擔子很重啊。”
那一年我18歲。時光轉瞬而過,近40年過去,當年的毛頭小子也年近耳順,兩鬢斑白了。但老先生諄諄之語依然在我耳邊回響。誠如斯言,在“文化大革命”后成長起來的我們,就是承上啟下的一代,我們不能休息,我們責無旁貸。
前輩的文字中還有榜樣的力量。
中國曲協名譽主席劉蘭芳先生的文章中,第四部分的小標題為“發揮余熱,我的晚年”。人說“最美夕陽紅,溫馨又從容”,但劉蘭芳先生一如錘震金蟬子的岳云,仍然活力四射,風采照人。
什么是中國精神?我參加了8屆“全國道德模范”宣講巡演,說英雄,學英雄,宣講“割皮救父的好兄弟”劉培、劉洋;宣講“生死接力女教師”秦開美;宣講“大孝唯忠的中國潛水艇之父”黃旭華等感人事跡。每次演出,我都止不住流下熱淚,觀眾也都在下面擦拭眼睛,我想,這就是中國精神。
字里行間飽含深情。8屆“全國道德模范故事匯”基層巡演,8個動人的故事,連續8年奔波在演出第一線。我們應該記住這幾個“8”,這是一位當下已經年逾古稀的老藝術家為我們做出的示范。但她仍然只是謙虛地認為,這是在發揮余熱,盡綿薄之力。
從2010年到2020年,在擔任中國曲協分黨組書記的10年間,董耀鵬同志的文章與講話是我品咂最多的。與很多同行的感覺一樣,讀他的文字很“解渴”。在我看來,他的文章很能反映曲藝藝術的本質特質——響鼓不用重錘,曲藝藝人不能高臺教化,而是要在和風細雨中循循善誘,在演、表、唱、白之間潤物細無聲地讓受眾明白道理。
董耀鵬同志的文章就是如此。
《與中國曲協一起成長》,他只是中國曲協這條大船上一名普普通通的執帆者,他告訴我們,這條風正一帆懸的大船正駛向無限光明的未來,廣大曲藝工作者應該聽黨話、跟黨走、繁榮創作、服務人民,用理論知識豐厚人生、用精品力作彪炳偉大時代、用正能量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用創新創造推動曲藝事業繁榮興盛、用明德惟馨引領社會風尚,借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勁東風,做一個有信仰、有情懷、有擔當的新時代文藝工作者。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在我看來,中國曲協第七屆主席團副主席、上海曲協顧問王汝剛老師就是上海曲藝界的一塊“寶”。在我的從藝生涯中,王汝剛老師的指點讓我受益良多。
上任不久,有位青年演員向我傾訴煩惱。他創作了短篇評話《夜走狼山》,意見褒貶不一,使他處于進退兩難之境。我肯定了他的創作熱情,明確表示:“任何作品都離不開文藝批評,只有千錘百煉,才能產生雅俗共賞,喜聞樂見的好作品。”
這是他《良師 益友 親人——我的曲協我的家》中的一段文字,那個青年演員就是我。
往事歷歷如在昨日。就在我深陷迷惘時,王汝剛老師肯定了我的創作熱情,并為一個不太成熟的青年演員的一個不太成熟的作品,專門組織了一次診斷會。受益于此,《夜走狼山》終于在第三屆中國曲藝牡丹獎全國曲藝大賽中脫穎而出,獲得了文學獎。這是我藝術生涯中第一個國家級大獎,更激發了我無限的創作表演熱情。當我拿著獎狀興高采烈地去感謝他時,他只是語重心長地對我說:“新伯,你有創作天賦,但還很稚嫩,需要自我加壓,好好努力,這次的牡丹獎只是一個起點,希望你一步一個腳印,以表演帶動創作,用作品推動表演,為曲藝多作貢獻。”
我有時候會想,如果當時沒有向王汝剛老師傾訴,我現在會是什么樣子。也許不是我,而是另一個青年人會去找他訴說,獲得他的關懷和鼓勵。
無論如何,他始終在關注著年輕人們。
徜徉文藝的阡陌間,一張張笑臉次第出現,一個個熟悉的身影跟我打著招呼,一棵棵果樹上結滿了精彩的故事。不知不覺間,我走過了我們這一代人的苗圃,看到了又一片充滿希望的田地。
青年是國家的未來,青年曲藝工作者是曲藝事業的希望,未來的種子深埋在過去,但會在當下茁壯成長。長大后,我也成了“王汝剛老師”,也總會關注正當年的青年曲藝工作者們。朝氣撲面而來,青春于斯綻放。在眾多青年人的文章中,《牡丹花香,不忘初心》深深吸引了我。
牡丹花香中的初心在跳動,這是我對其作者趙梓琳最深刻的印象。
2018年6月,我隨上海評彈團去深圳演出,在深圳戲院的兩場外,我們還想深入社區,搞一場惠民演出。可就在我們動身前一天的晚上,當地告知,惠民演出場地另有他用,演出自然也取消了。這可急壞了我們。在我們看來,高臺上的演出只是表演,社區中的演出則是聯歡,對一個曲藝工作者來說,還有比群眾熱烈的掌聲更高的獎賞么?
我連夜聯系了深圳曲協的老主席吳金富老師,他二話不說,當即讓趙梓琳全程跟進此事。在連軸轉了一夜后,惠民演出如期在深圳寶安區翠崗公園的笑滿堂劇場開展。當時,我們身邊的群眾比肩繼踵卻寂靜無聲,用心聆聽著帶著江南水鄉鐘靈毓秀之氣的評彈之音。
演出結束后,趙梓琳把我們妥善送到回程的大巴上,彼此揮手告別時,我才發現這個身材高大的小伙子已經渾身汗透,眉宇間是掩飾不住的疲憊,他自己也有演出要進行。
我實在過意不去,可他卻只是邊擦汗邊說:“不謝不謝,曲藝一家人嘛!”
一家人不說兩家話,但再看到這個熟悉的名字時,我的眼睛還是濕潤了。盡管我們一在江南一在嶺南,平時各自工作繁忙,少有見面,但天各一方月共一輪,彼此相知甚稔。透過文字,我又看到了那個渾身大汗的身影,看到了他的努力和成績,也看到了他堅定前行的斗志與信心。
70年來,一代代曲藝人新老相繼,長幼互助,以情化人,以心明人,以事育人,以理示人,培育出了中國曲協敦睦和諧、互助共榮的“家風”和有志氣、有想法、有擔當、有作為的工作作風。“家風”溫養作風,作風顯示“家風”,這是中國曲協大家庭團結和睦、攜手共進的重要保證,也是中國曲協總結過去、立足現實、展望未來,團結引領廣大曲藝工作者推動中國曲藝事業不斷發展的重要動力。
“后記”中的這一段話說出了我的心聲。中國曲協是我們心靈的歸宿和家園,黑土地上的二人轉,寶塔山下的陜北說書,小橋流水間的評彈聲,青藏高原上的龍頭琴聲,匯成了一句話。
我們是一家人,相親相愛的一家人。
(責任編輯/馬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