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健
發展都市工業不是簡單的中心城區資源結構調整推動的產業結構調整,而是城市再都市化階段發展邏輯轉型、生產方式轉變、增長動力轉換的戰略選擇,是許多大型城市在城市化高級階段新一輪競爭的戰略制高點。
第一個問題:
搞清楚都市工業是什么
都市工業是以大都市特有的信息流、人才流、物質流、資金流等資源要素為依托,適宜在都市中心區域內生存和發展,增值快、就業廣、適應強,有稅收、有環保、有形象的現代工業體系。
從階段上看
世界級城市大都經歷了“都市化—郊區化—再都市化”歷程,產業在城市資源要素“聚集—擴散—再聚集”過程中不斷演進和優化升級。發達城市在邁向再都市化階段,以發展都市工業推進產業能級提升、城市功能增強和城市形態更新,成為支撐城市生長的核心動力。
從形態上看
主要包括高端、綠色、微型的先進制造業和與之密切聯系的先進生產性服務業,涵蓋材料研發、工業設計、成品制造、封測檢測、終端消費、運維服務等產業鏈創新鏈的諸多環節。
從業態上看
主要有總部型、創新型、微加工型。包括功能密集的企業總部和研發、采購、管理和結算等功能性機構;技術密集的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智能制造、精密制造;智力密集的時尚產業、軟件產業、信息產業等。
從空間載體上看
以產業園區、特色街巷、專業樓宇為主要載體,在城區全域布局。初期,主要集中在原工業區,利用存量改建、擴建;中后期,向創新資源、商務資源豐富的高校院所、商貿中心周邊擴展。
第二個問題:
發展都市工業能為城市帶來什么
先行城市在再都市化階段,通過發展都市工業,帶動綠色制造業、高端服務業的回歸和品質人群的再聚集,有效避免了中心城區產業空心化,同時推動了城市功能完善和能級提升。
巴黎
依托時裝、化妝品等主導產業,推動制造業向前端的創意設計、品牌營銷、高端定制和后端的展示展銷、運營管理延展,最終在中心城區形成了以時尚設計為龍頭的產業集群聚集;生產方式由機器加工的規模化集約生產,向頭腦加工的個體化創造生產轉變,推動城市由工業型城市向國際消費型城市轉型。
東京
在城市郊區化進程中,并未簡單地推動所有制造業外遷,而是定期發布《產業科學技術振興指針》,引導具有人才、資金、信息等要素需求密集,對環境、用地依賴度小的產業保留在中心城區,制定產業振興政策,搭建產業平臺,建立“產業特別研究員”制度,推動游戲動漫、服裝服飾、消費電子等創新型、總部型都市工業蓬勃發展,成為產業的支柱和吸納就業的重要力量,在避免產業空心化的同時,還提升了城市經濟密度,形成了城市產業名片。
新加坡
注重產城融合規劃,產業園區不是普通的生產加工園區,而是綜合性城市社區,布局有核心商圈、中間居住圈和外圈傳統加工區,研發、生產、商務、辦公、居住和公服配套協同推進,形成了以設計和營銷為主要形態的都市工業體系。中新合作的蘇州工業園學習了新加坡的規劃建設理念,無污染的輕工業區圍繞居住區,居住區圍繞位于園區中軸線上的商業區,通過這種由外圍向核心開發的模式,不斷提升土地開發價值和城市空間價值,進入良性循環,在快速城市化進程中為產業發展提供了充足保障。
深圳
通過高品質科創空間、都市工業樓宇,推動“工業上樓”,實施空間再造。全至科技創新園包括1棟23層和3棟5層研發辦公生產樓、1棟6層人才公寓,聚集了100多家高技術企業,“上下樓就是上下游”,打造了充滿活力,相對獨立完整,配套齊全的現代工業企業群落。都市工業綜合體引領深圳走出用地緊缺、環境約束、配套缺失的發展困境。
南京
充分利用中心城區大院、大所、大企的現有資源,對老舊廠房、樓宇改造,打造產業創新空間,引進創新、研發、設計、運營、管理企業,通過“硅巷”建設,推動老城更新和老城創新。在方式上,政府搭平臺公司參與,與原物業主體組建公司聯合開發經營,在用地上將工業用地調整為M0或科研用地,實施分期補助土地變更費用。
第三個問題:
先行城市發展帶給我們什么啟示
啟示一:“人城產”是都市工業發展的底層邏輯
隨著工業社會向現代社會演進,城市發展從工業邏輯回歸人本邏輯。倫敦、紐約、上海、新加坡等把人作為城市發展的核心要素,通過發展都市工業,探索構建現代生產、生活、生態共融,宜業、宜商、宜居共生的社會經濟形態。倫敦硅環島、劍橋肯戴爾廣場、波士頓海港廣場和紐約硅巷等高品質都市工業社區,以聚人激發發展動能,推動了營城和興業。紐約硅巷2006-2016年科技從業人員增長8萬人,是美國人才增速的3倍,成為紐約灣區經濟增長新引擎。
啟示二:功能復合是都市工業發展的主要路徑
上海的都市工業綜合體、深圳的科創空間,從土地開發向產業開發轉變,設計、研發、生產、運營等多功能復合,項目、資金、人才、技術等多要素聚集,打造充滿活力,相對獨立完整,配套齊全的現代工業企業群落,實現城市經濟的“立體生長”。從企業引進向生態培育轉變,注重區域配套協同、文化氛圍、創新機制、管理服務等軟環境的建設,推動生態環境優勢轉化為產業發展的內生動力。
啟示三:融合創新是都市工業發展的核心動力
都市工業作為一種順應現代都市演進規律的高端經濟業態,工業經濟與數字經濟、智能經濟、網絡經濟,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產業發展與城市建設,在協同、融合、裂變中不斷催生新業態,構筑新場景,形成新動力,從而推動產業資源、城市資源、創新資源價值的最大化。上海浦東新區金橋鎮實施“二次開發”轉型發展,優化提升先進制造業,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移動視頻、智能裝備、新興金融、電子商務協同聯動,形成先進制造業、生產性服務業雙輪驅動的產業格局。
第四個問題:
成都怎么發展都市工業
通過對成都都市工業發展的長期調研,可以得出以下結論:成都進入了城市化、郊區化、再城市化三期重疊的調適期。2017年實施“中優”戰略以來,各城區結合資源稟賦和比較優勢,探索各具特色的都市工業發展道路,取得一定成效,據不完全統計,原五城區和高新南區都市工業產值近5000億元,其中以消費電子、生物醫藥、智能制造為主的先進制造業占27%,以軟件信息、數字文創為主的先進生產性服務業占73%。但與世界級城市發展需求相比,仍存在認識不足、能級不高、賦能不足的問題,可以從以下方面發力。
認識和重視
從發展都市工業是城市發展階段的需求、是城市戰略達成的需求、是解決產業空心化的需求、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需求角度認識和重視都市工業發展。
完善頂層設計
完善都市工業功能規劃、產業規劃、空間規劃,形成各具特色的發展布局;大力發展總部型、創新型、微加工型都市工業,促進產業融合;以專業樓宇為點、特色街區為線、產業社區為面,構建點線面結合的立體空間載體。
創新發展機制
堅持問題導向和需求導向,實施精準政策供給;確立一批示范點位,形成典型帶動;創新用地模式,深化城市價值創造;完善統計考核,調動各方積極性。(作者系成都市經濟和信息化局政策法規處處長)
名詞解釋
新型產業用地(M0)是指主要用于融合研發、設計、檢測、中試、新經濟等創新性業態及相關配套服務的工業用地。新型產業用地(M0)項目用房包括產業用房和配套用房:
1.產業用房是指直接用于項目生產、研發、設計、測試、小試、中試、勘察、檢驗檢測等功能用途的用房;不得用于住宅、商業、餐飲、賓館等經營性用途。
2.配套用房是指為滿足職住平衡、新型產業配套等需求修建的員工倒班房、集體宿舍、租賃型產業園區配套住房、食堂、超市等配套服務功能用途的用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