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威帆
2021年4月底,成都天府國際機場。
兩座大型的航站樓已經竣工,從空中俯瞰,像馱日飛翔的太陽神鳥。位于兩座航站樓中央位置的圓形建筑顯得特別閃耀,它是天府國際機場的“專用”酒店,中軸部分懸空的中央連廊被形象地稱為“天府之眼”。
再次看到機場航拍圖,黃勝更覺得震撼。過去兩年多來,這位90后工程師的注意力全都放在清水混凝土V形結構柱、大跨度鋼桁架吊裝等細節的處理上,如今俯瞰全貌,過往點點滴滴,一下子涌到眼前……
直面挑戰,攻克行業技術難題
“一座宏偉的建筑,就是一座時代的豐碑。”上大學時老師說過的這句話,黃勝至今印象深刻。2019年4月,畢業不久的黃勝擔任上海建工“成都天府國際機場旅客過夜用房項目”工程師,成為該項目的技術負責人。這個圓形酒店的外立面為淡黃色,最引人注意的是墻面下部一圈淡灰色的清水混凝土V形柱,這也是整個項目的一大亮點。
清水混凝土省去了涂料、飾面等繁瑣工序,但施工技術難度和工藝要求更高。“我們考察了相關清水混凝土建筑,但質感遠遠達不到我們的預期。清水混凝土缺少可借鑒的經驗,它是整個行業的難題。”黃勝介紹,混凝土的氣泡、色澤等非常難以控制,為了調配出這種淡灰色的水泥澆筑后本色的質感,需要克服不小的技術難點。
在上海建工的項目部門口處,擺放著六對高六七米、寬八九米的V形柱子。為了使清水混凝土V形結構柱達到審美等方面的要求,技術團隊前期做了無數次方案優化及現場試驗,并在臨時場地試建V形柱實樣,確保實樣完全達到要求、參數完全理想后才開始進場施工。
V形柱里面有復雜的鋼結構,每一根鋼筋的連接節點需要精確在2毫米的誤差之內,“針對鋼筋的節點處理,我們一個晚上就對技術方案修改優化了七八次。”
2019年8月開始,黃勝帶著技術團隊試建了6對1:1的V形柱實樣,“只要出現一點點瑕疵,我們也會重新做實樣。”黃勝說,因為工序繁多,包括測量放線、鋼結構吊裝、焊接拼裝、支模板、澆筑混凝土等,都需要專人專崗,做出一對實樣,要花十天左右。
第一對實樣沒有達到預期效果,黃勝就挨著檢查工序,準備試建第二對。混凝土只能從上往下澆筑進模板,為了觀察混凝土澆入模板的反應,他便帶著技術團隊爬上十多米高的登高架進行觀察記錄……
突擊時刻,工地過別樣中秋夜
技術團隊新鮮血液多,項目部組建了一支青年突擊隊,今年27歲的黃勝是副隊長。他帶著青年突擊隊開展了以項目特難點為主的“研討會”,以及掌握信息化模型BIM5D技術應用為方向的“學習會”,定期邀請業界“大佬”交流探討。“針對清水混凝土V形柱這種項目特難點,需要有人去拼、有人敢上。”正是這一次次的學習與試驗,為V形柱的順利施工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2019年9月,清水混凝土V形結構柱開始現場澆筑施工,這是更艱難的時刻。“實樣不滿意還可以重來,但是項目現場不能重來,做壞一根柱子都不行。”黃勝說,現場澆筑需一次成型,期間出不得差錯。
一個多月的現場澆筑施工期間,黃勝和所有技術人員都待在一線,跟工人團隊密切配合施工。混凝土澆筑時會產生化學反應,需要振搗混凝土來消除氣泡,這其中有著嚴格的時間要求,黃勝就和其他技術人員開著手機的計時器,大半夜在工地掐著時間指導工人振搗。
那段時間,黃勝天天待在施工現場,吃飯也都蹲在工地“搶時間”。他還記得當年的中秋,從下午3點開始,做完現場澆筑已經到了晚上十一二點。為了保證混凝土一次性順利澆筑完成,大家都顧不上過節,就帶了月餅到工地,“我們二十多個人,就在工地上吃月餅。”
期間也出現過突發情況。“現場澆筑的時候,我們發現鋼模板底部有局部漏漿,要是繼續澆筑,就會造成柱體底部爛根……”怎么辦?那天晚上,黃勝連夜組織所有人員,花了三四個小時,把一兩噸重的鋼模板拆掉,沖洗混凝土,一直忙到凌晨三四點,“為的就是搶在它凝固成形之前,把這個半成品清理掉。”
整個建筑共使用V形柱52對,現場的效果很理想。黃勝十分高興,“這對后來的清水混凝土工程也有了借鑒意義。”
創新工藝,縮減吊裝施工時間
成都天府國際機場酒店地處機場核心位置,被地鐵隧道、綜合交通換乘中心(GTC)、T1、T2航站樓、環場高架橋等施工工程包圍,面臨周邊工程交叉作業的影響,加上場地的原因,上海建工項目部推遲進場施工,工期尤其緊張。
為了搶工期抓進度,黃勝帶著技術團隊想了很多辦法,其中就包括“天府之眼”大跨度鋼桁架吊裝。
“‘天府之眼吊裝的時候,非常壯觀,整個桁架系統技術難度很高。”黃勝是標準的理工男,對于這種縱橫交錯的科技美感總會感到特別愉悅。他介紹,機場本身有網架可以完成吊裝,但是這種傳統的吊裝工藝耗時較長,需要花上半個月時間才能完成。為了節約時間,黃勝帶著技術團隊做了很多方案的對比,邀請業內專家討論。“滿堂架拼裝方案我們也曾討論過,雖然操作簡單、技術難度低,但是占用場地太大。”因為大型吊裝機械無法在場地展開,最終選擇使用卷揚機,配合自主研發的計算機同步控制系統來完成吊裝工作。
這套方案在四川尚屬首次,全國也少有先例,雖然較傳統吊裝速度更快,但是要根據現場實際情況,做出很多技術上的處理。項目正下方是地鐵隧道,技術團隊通過自主建模、驗算荷載,及時解決了相關難點。“我們項目工期壓得特別緊,尤其要為后面的專業單位開道,給他們騰出更多的施工時間。”技術的創新,讓整個吊裝作業只用了半天時間。
目前,“天府之眼”正在完成精裝修收尾收邊等工作。看著指揮部發來最新的機場航拍圖,黃勝感慨,忙碌的時候,覺得時間過得很快。這位來自四川遂寧的小伙如今在成都安家,也在成都建設,奮戰在一線的700多個日日夜夜里,黃勝見證了一座時代豐碑的鑄就,“這種感覺,夢幻又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