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蘆詠莉,博士、教授,北京第二實驗小學校長、黨委副書記,國家督學,中國教育學會常務理事,北京市教育督導學會副會長,北京市中小學體育聯(lián)合會副會長,第十三屆北京市政協(xié)委員。曾獲得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教育系統(tǒng)先進工作者、北京市先進工作者等榮譽。
2001年起作為心理學專業(yè)工作者,參與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并成為專家工作組成員,負責課堂教學改革、師資培訓與中考改革等項目。公開發(fā)表專業(yè)論文數(shù)十篇,合著或參與著作多部。榮獲2014、2017年度北京市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年度優(yōu)秀成果二等獎,2012、2015年度北京市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年度優(yōu)秀成果一等獎,首屆國家基礎教育教學成果二等獎(2014年)。
“校長,什么是博愛?”一位敲門進入我辦公室的學生,如是問。
“你覺得呢?”這是我非常擅用的反問。
“博愛,是愛每一個人嗎?”
“是的!”我很肯定地點點頭,并且預感到真正的話題即將開始。
“那,包括壞人嗎?”學生很慎重地問道。
“包括!”我再次很肯定地、毫不猶豫地答道。
“啊?!校長,你要愛壞人……”欲言又止的學生,非常震驚,眼睛瞪得極大,張大嘴,下巴像是要掉到地上,表情極其生動可愛。
“哦,那在你看來,什么是‘愛壞人呢?”我克制住內心被孩子表情逗樂的沖動,保持著嚴肅的表情和口吻,認真地追問著這個關鍵問題。
“校長,那不就是幫助壞人干壞事么?!”學生認真地回答道。
“錯!愛壞人,不是幫助壞人干壞事,而是要制止壞人干壞事!”我接得很快,而且斬釘截鐵。
“就像是打110,就像是提醒他、制止他,要在‘壞人犯錯誤前、犯更大的錯誤前制止他……這樣,他就不會造成傷害、損失或者更大的傷害、損失,那么,他受到的懲罰就會小一些、再小一些,甚至沒有懲罰——這就是對‘壞人的愛。”看著學生困惑的表情,我一字一句慢慢地舉例說明。
“所以,老師和爸爸媽媽才會教育我們:見到壞人干壞事時,在校內要‘見義勇為,在校外要‘見義智為——這些‘勇為和‘智為就是對‘壞人的愛呀。只是,在校外的時候,我們是和成年人在一起,一定要安全優(yōu)先……”隨著學生的表情轉為恍然大悟,我進一步補充道。
為確保學生真正理解“愛”這個概念,我發(fā)起了追問。
“爸爸媽媽打過你嗎?”“沒有!”學生快速地搖著頭。
“那你向爸爸媽媽提要求的時候,爸爸媽媽都會滿足你嗎?有沒有拒絕過你呢?”“有!”學生肯定地點點頭。
“爸爸媽媽拒絕你的時候,你感覺如何?生氣嗎?失望嗎?”“嗯!”學生很肯定地點點頭。
“你看,爸爸媽媽都讓你生氣了、失望了,甚至是傷心了,那我覺得爸爸媽媽不愛你!”“才不是呢,他們愛我!!!”學生大聲地反駁我。
“為什么呢?”“因為,他們是為我好!”學生很用力地說道。
“瞧,這就是愛——滿足合理需求,拒絕不合理的需求;愛的出發(fā)點是‘為了我們好,有時是去滿足,讓我們開心,有時是去拒絕,讓我們傷心,有時就是去制止。”學生一邊認真地聽著,一邊很認真地點點頭。
“在學校的時候,老師表揚我們,是愛;老師批評我們,也是愛。因為,老師是為了我們好!”學生一邊聽著,一邊笑著,非常認同地繼續(xù)點著頭。
望著學生越來越明亮的笑臉,我“壞壞”地拋出了下一個話題。
“至于是否能識別出爸爸媽媽、老師還有別人所做的,到底是不是真的‘為了我好,這可需要‘智慧喲,需要用這里和這里……”我指指自己的頭,再指指胸前。
“所以,我們還得再接再厲,努力讓自己變得更聰明、更有智慧喲……”我一邊調侃地笑著,一邊牽起學生的手,一起走向教室。
這是我在校園里與一位中低年級小學生的對話。這次對話讓我印象深刻,并徹底變革了我對教書育人之“育人”的認識。首先,我清晰地認識到:道德教育,要先從道德認知開始。而道德認知的教育和學生年齡大小無關。有關的是:我們是否有足夠的教育智慧,用適合孩子年齡的語言來闡述一個概念、一個道理。其次,我發(fā)現(xiàn):對話或者討論,是有效促進道德認知發(fā)展的教育方式。在對話或者討論中,每個人都會暴露出自己對概念的認識,這個就是“前概念”,然后通過不斷的交流與討論,再一步步澄清、修正、補充、完善,最終達成對概念的科學認識,建立“科學概念”。此外,對話和討論的過程中,為了闡述清晰,各方還常常會結合生活現(xiàn)象、社會現(xiàn)象舉例子。于是,最終因辨析而明晰起來的抽象概念,則會因為這些耳熟能詳?shù)睦佣罨饋恚蔀椤盎畹母拍睢薄!盎畹母拍睢崩奂悠饋恚徒M成了活的道德認知系統(tǒng);而組成認知系統(tǒng)的討論與累加的過程,恰恰就是“活”的德育,是基礎教育之育人方式的最高追求。
于是,一次對話,不僅讓我和學生都堅定了“博愛,是愛每一個人,包括所謂的‘壞人”的信念,明晰了“愛,是滿足合理的需求、拒絕不合理的需求;愛的初心,在于‘為你好”的認識,而且促成了北京第二實驗小學育人方式的新探索——“一月一話題”的討論,就此在學校的各個角落乃至學生家庭中推行開來。
關于“一月一話題”,我會在接下來的文章中詳細講述。
編輯 _ 王雪莉? ? ?配圖 _ 陳孟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