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瑩
游戲是人類的一種復雜的適應行為,很多學科(如哲學、文化學、歷史學、人類學、教育學、心理學等)都在研究游戲。游戲對人的健康成長具有重要的作用。人在玩的過程中,能體驗到愉悅,而這種愉悅情緒,能激發和調動大腦神經的高度活動能力。有心理學家認為,游戲是孩子對于未來生活的預演,是學習未來生活技能的必要途徑,有助于提高他們的探索力、觀察力和創造力。
作為幼兒園的基本活動,游戲在學前教育領域中具有獨特的價值。然而,雖然越來越多的幼兒園開始重視開展各種幼兒游戲活動,但是還存在不能將“以游戲為基本活動”的要求落到實處的問題。目前,幼兒園在游戲活動的組織過程中主要存在幾方面的問題:一是將“游戲化”的活動設計得過于泛化,活動的游戲屬性不明顯;二是在開展游戲活動的過程中,將游戲活動與生活化的親身體驗相混淆;三是將探究活動等同于游戲活動。要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廣大教育工作者通過審視游戲的典型特征,認清幼兒游戲活動的評判標準,并將此作為游戲活動設計與實施的重要依據。
1.“興趣性”——只為參與過程
游戲具有“興趣性”。興趣是游戲不可缺少的因素。沒有興趣的游戲,對于幼兒來說不是游戲。游戲必須以其自身的興趣性吸引幼兒,使幼兒能夠主動參加,并且在游戲過程中感到愉快。幼兒參加游戲是由動機所引起的,是為了游戲而去游戲,并非為了其他目的。例如,幼兒玩“烤蛋糕”的游戲,動機就是反映烤蛋糕的過程,并不追求做出真正可以吃的蛋糕。只要參加了游戲過程,就達到了目的。幼兒在游戲活動中的興趣是直接興趣,因為游戲使他們在情緒上感到引人入勝。
2.“虛構性”——伴隨假想和想象
游戲具有“虛構性”。“游戲是真實生活的反映,卻并不是真實生活的活動。它是在假想的情境下反映真實生活的活動。”其“虛構性”主要體現在,“游戲的成分,如角色、情節和游戲行動、玩具或游戲材料等,都有明顯的虛構性”。例如,幼兒游戲中的“醫生”并不是真實的,“病人”實際上是玩具娃娃。角色是幼兒游戲的主要成分,角色的實質是把自己扮成別人。如果讓幼兒自己當自己,老師還是當老師,幼兒都認為這樣不能做游戲。幼兒游戲的情節和行動方式也是虛構的,不應也不必嚴格按照真實生活要求進行。如“織毛衣”的游戲中,幼兒可以用小棍兒當針,做出假裝織毛衣的樣子。幼兒在這類游戲中,簡單地做幾個動作,就可以算是織好了衣服。游戲的虛構性也表現在玩具和使用的游戲材料上。玩具一般是象征性的物品,有些是縮小了的真實物品,如小鏟子、小貓等,有些是替代品。即使是真實物品,在游戲中也常常被用作他物,如將小椅子當作小馬。
3.“社會性”——聯結需求與現實活動
游戲具有“社會性”。“游戲是反映真實生活的活動。兒童生活在人類社會里,他們所接觸的事物有社會性,反映到游戲中來,游戲必然具有社會性。游戲的社會性也表現在游戲的各種成分上。例如,幼兒在游戲中所扮演的角色,都是社會上的人物或擬人化動物。”游戲的社會性突出表現在游戲的主題內容和行動規則上。幼兒園常見的游戲主題是“坐汽車”等。游戲反映的內容和情節、游戲的角色和規則一定是幼兒所能夠了解和想象到的,而兒童所能了解和想象到的,或是他們在生活中親身經歷過的,或以直接、間接接觸過的事物為素材。游戲的規則總是要反映生活的實際需求,如當游戲中的“公交車”在“公路上”行駛時,“車上”的人都不能隨便“下車”。幼兒在游戲中所使用的材料和玩具也隨著社會的變化而變化。
幼兒常常就地取材,周圍有什么材料就拿什么做游戲材料。同樣的材料,隨著社會生活的變化,玩法也會改變。幼兒對玩具的要求,主要不在于它們的外表形象,而在于利用這些玩具是否能夠進行反映社會現實生活的游戲。幼兒更看重玩具的可玩性,相對于形象逼真但不能騎著跑的馬來說,幼兒更喜歡拿著一根棍子當馬騎,原因在于騎著那根棍子跑,更能反映真實的騎馬活動。
4.“具體性”——符合幼兒身心發展特征
游戲具有“具體性”。游戲是非常具體的活動。它的具體性表現在游戲一般都有角色、游戲材料和游戲動作。角色本身是具體的形象。在游戲中,“攝影師”不是抽象的詞,而總是由某個孩子來具體表現。去超市購物的“顧客”也都是具體的人。游戲中要使用玩具或游戲材料,這些東西無疑也是可以看得見、摸得著和動手玩的。游戲活動是由各種各樣的行動或動作聯結而成,動作本身就是具體的。語言跟具體的人、物和動作相比,是抽象的。然而,語言在游戲中必須伴隨具體的角色、玩具和游戲行動而出現。游戲的具體性更重要地體現在:游戲的角色、材料、行動同語言相結合,在幼兒頭腦中不斷出現具體的形象,即表象。單純的動作不能引起孩子的興趣,是因為在他們頭腦中缺乏生動具體的形象。當別人或幼兒自己說出他的角色身份和動作所代表的意義后,之前無意義的動作就變成了有內容的游戲行動。同樣,眼前的幾塊積木對幼兒可能毫無意義,但是經過語言提示,這些積木可以使幼兒頭腦中原有的關于房子的形象活躍起來,這就讓積木變成了有趣的游戲材料。可見,游戲的具體性不是單純地引起感知活動的具體性,而是引起表象活動的具體性。
用游戲形式對幼兒進行教學,可以使抽象的內容變得生動具體,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例如,音階的學習對幼兒來說是比較抽象的,但是通過“小娃娃走臺階”的游戲,要求根據樂音提高或降低,提高一級或幾級,讓小娃娃走上或走下幾級臺階,就可以使幼兒在頭腦中形象地理解音階的意義。
總之,深入學習游戲的典型特征,清晰幼兒游戲活動的評價依據,可以讓教師真正認識幼兒游戲活動,在開展幼兒園游戲活動時有章可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