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英

【摘? 要】新一輪的課程改革在如火如荼地開展,任何一種教育理念只有落實到實踐中才有意義。今天的課改,不缺少理念,缺少的是落實理念的策略與方法。對于當下減負增效的高效課堂而言,如何使其倡導的思想有效落地,其方法與途徑是什么正是困擾一線教育者的關鍵所在。筆者在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中,嘗試著道德與法治課從“疑”中求創(chuàng)新,引導學生經(jīng)歷“無疑、生疑、質(zhì)疑、釋疑 存疑”的過程,激勵學生敢想、敢疑、敢問、敢議,發(fā)揮其創(chuàng)新的潛能,使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有機統(tǒng)一,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將“減負增效”進行到底。
【關鍵詞】創(chuàng)新;質(zhì)疑;釋疑;存疑
中圖分類號:G631?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0493-2099(2021)14-0039-02
On the Junior Middle School Morality and Rule of Law Courses Seeking Innovation from "Doubts"
(Tanggu No. 2 Middle School, Binhai New Area, Tianjin City,China) LI Haiying
【Abstract】A new round of curriculum reform is in full swing, and any kind of educational concept is only meaningful when it is implemented in practice. Todays curriculum reform does not lack concepts, but the strategies and methods to implement the concepts.For the current high-efficiency classrooms that reduce burdens and increase efficiency, how to effectively implement the ideas advocated, and what methods and approaches are to trouble front-line educators.In my own education and teaching practice, the author tries to innovate from "doubt" in the moral and rule of law courses, guide students through the process of "doubt, doubt, doubt, and dispel doubt", and encourage students to dare to think, dare to doubt, dare to ask, dare to discuss, play to its potential for innovation, so that the leading role of teachers and the main role of students are organically unified, so as to cultivate students' innovative ability, and carry out "reducing burdens and increasing efficiency" to the end.
【Keywords】Innovation; Questioning; Dispelling doubts; Doubting
“創(chuàng)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fā)達的不竭動力。”因此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為導向,旨在促進初中學生正確思想觀念和良好道德品質(zhì)的形成與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與創(chuàng)新能力。在教學中,教師以問題為主線,引導學生不斷質(zhì)疑、提問,從“疑”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引導學生經(jīng)歷“無疑、生疑、質(zhì)疑、釋疑、存疑”的過程,激勵學生敢想、敢疑、敢問、敢議,發(fā)揮其創(chuàng)新的潛能,使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有機統(tǒng)一,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實現(xiàn)減負增效。
一、鼓勵質(zhì)疑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說:學習的本質(zhì)不再被動接受,而在于認知,在于建構。在課前,學生通過下發(fā)的導學案自學,初步理清了一些基本的觀點。但是通過自學,學生不可能什么都弄懂,必然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從而產(chǎn)生疑惑,此時正是教師引導學生進一步深入挖掘教材的有效良機。教師要抓住這個良機,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輔之以必要的講解,既能提高教學效率,又能使學生“領悟之源廣開,純熟之功彌深”。留給學生足夠參與課堂的機會,鼓勵學生大膽的質(zhì)疑,敢于提出自己的問題,提出問題往往比解決問題更重要。當學生提出普通的問題時,教師不能不屑一顧,要注意激勵性語言的運用;當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時,要對學生特別表揚。
古人云:“學貴有疑”,疑是思的開端,疑是創(chuàng)新的開始,也是創(chuàng)新的動力。不斷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是一個人思維活躍的表現(xiàn)。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促使學生產(chǎn)生質(zhì)疑,調(diào)動學生積極性。如,在學習七年級上冊開篇之作“中學序曲”時,筆者把校園的建筑及歷屆學生在校學習生活照片制作成視頻短片,教師欲擒故縱,使用了質(zhì)疑式導語:學生知道咱們學校的悠久歷史嗎?此言一出,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立刻產(chǎn)生了很多問題:這么悠久的學校建校于何時?校風、校訓都是什么?學校的領導都是誰?短片中的科技樓、實驗樓、辦公樓、音樂室、計算機室、衛(wèi)生室、多媒體錄播室都在哪里……雖然有些問題看似偏離了學習的主旨,但教師不要隨意否定學生,要注意課堂的生成,正確引導學生。通過這樣的質(zhì)疑,學生既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學習知識,增長才干,又提高了其實踐能力。通過質(zhì)疑,七年級的學生很快融入新的環(huán)境中,開始了他們?nèi)松械挠忠粋€新的征程。
二、敢于釋疑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奧蘇貝提出有意義的學習論,他指出:學習過程是一個發(fā)現(xiàn)性學習的過程。當學生提出問題后該怎么辦?是教師逐一講解,還是由學生自己解決問題呢?教學實踐告訴我們,教師應把課堂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引導學生敢于釋疑。這樣做既激發(fā)了學生的思維,還能引導學生發(fā)揮主體作用,營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
教師要引導學生經(jīng)常“議”,議中釋疑。教學中的重點、難點知識,充分利用小組合作的方式解決。可以同桌之間先議,同組之間再議,全班學生共議。如在學習“誠實守信”時,筆者把國學經(jīng)典引進課堂,學生由“殺豬踐諾”到“一諾千金”,由“君子一言 駟馬難追”到“人而無信 不知其可也”,他們在國學經(jīng)典中暢游,明確了誠信的重要性。可隨之學生的問題就接踵而至,既然中華民族是一個誠信的民族,既然誠信是為人處事的基本原則,那為什么今天的社會還有誠信缺失的現(xiàn)象呢?我們又該怎樣改變這一現(xiàn)狀呢?學生的問題我因勢利導,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全體學生在緊張的思考中結合生活實際談論現(xiàn)象,慷慨激昂,由此指出解決問題的途徑:需要國家、社會、經(jīng)營者、銷售者和個人多方面共同去努力。問題的生成與解決,激發(fā)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與能力。
教師還要引導學生自由展示,展示中釋疑。課堂上教師應循循善誘,給學生自由的空間,鼓勵他們大膽質(zhì)疑,講出自己獨特的見解。如在學習集體中的合作與競爭時,有學生展示合作與競爭之間的關系是通過學科整合,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方法解決的。兩者的關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合作中競爭,在競爭中合作,實現(xiàn)雙贏或多贏。學生首先通過物理課上的知識展示圖例:
然后學生通過物理課上的知識分析拔河比賽這場競爭中需考慮的因素:人的質(zhì)量、鞋與地面之間的摩擦以及團隊合作的重要性。最后再次印證合作與競爭的關系,難點問題就這樣迎刃而解。這些學科知識的整合,突破了常規(guī)的禁錮,正是創(chuàng)新意識的萌芽,教師應加以肯定,鼓勵他們再進行深入地探究,引導學生在展示中釋疑,在“疑”中創(chuàng)新,從而打造靈動的思品課堂。
三、重視存疑
蘇聯(lián)教育心理學家維果茨基在如何啟發(fā)和引導學生的探究指出:不能讓學生停留在現(xiàn)有的水平,在最近發(fā)展區(qū)內(nèi),要跳一跳,摘桃子,要達到更高層次的水平。由于初中學生認知水平、人生經(jīng)歷、生活經(jīng)驗、社會地位不同,對社會規(guī)范的熟悉程度也不同,所以一些疑問可能解決不了,這時應該把這些疑問記錄下來,留到課下解決,這就是存疑。對于存疑,我們應有個正確的認識,因為提出問題本身就是思考的結果,存疑絕不是沒有收獲的“無效勞動”。當然對于存疑,我們要積極地去解決。一節(jié)課45分鐘的時間畢竟有限,所以對于學生的存疑,我設置了道德與法治第二課堂,每節(jié)課下來,筆者都向?qū)W生推薦一些常用的網(wǎng)站及書籍,以便學生在第二課堂中繼續(xù)自主地學習,解決存疑。
總之,引導學生在“疑”中求創(chuàng)新,關鍵的一點是學生多思、善思、深思,引導他們做到學中問、問中學。我們追求實效與創(chuàng)新,但更注重內(nèi)容與發(fā)展,學生學會了思考,也就學會了質(zhì)疑、釋疑、存疑,思品教學中減負增效及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提高也就落到了實處。
參考文獻:
[1]王瑞軍,曹長偉.新時代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創(chuàng)新思路[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20(08).
(責任編輯? 袁? 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