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瑗 馮蓉 邱景 郭利華
摘要:腫瘤轉移是腫瘤患者病程進展及預后中十分重要的影響因素,甚至是大部分腫瘤患者死亡的直接原因。中醫學在現代人體解剖學、分子生物學等多種現代醫學研究領域的基礎上,對三焦生理形態功能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認為三焦是一個溝通內外表里、聯系臟腑經絡,運行氣血津液的綜合膜性管道系統。通過對三焦形質及功能進行總結,進一步探討三焦形質異常在腫瘤轉移中的病機,以期對中醫藥預防及治療腫瘤提供新的思路。
關鍵詞:三焦形質;腫瘤轉移;病機
中圖分類號:R73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2349(2021)04-0009-04
大多數的腫瘤患者病情不會一直穩定不變,在病毒、理化因素、生活方式、情緒等多種因素的長期影響下,體內癌細胞的轉移潛能會逐步表現出來。如果在發生轉移前及時治療,將可以有效改善患者預后。因此腫瘤轉移的病因病機一直是歷代中醫學者不斷挖掘和研究的課題。目前,對腫瘤轉移的中醫病機主要集中在:(1)與臟腑的自身屬性及五行生克制化規律有關。(2)與人體經絡循行順序有關。(3)與臟腑生理功能狀態及所產生的病理產物有關。
通過對經典著作的不斷學習和臨床實踐的積累,筆者認為,僅僅從臟腑、經絡的范圍認識腫瘤轉移,雖然已經抓住了腫瘤轉移的病機核心,但仍不能掌握該病機的全貌,因為打破人體原本臟腑氣血陰陽平衡進而造成腫瘤發展轉移的這一共性的病機,病因病位復雜,絕不單純局限于內傷氣血津液的臟腑或者經絡病變,其中由于三焦功能失常,道路不暢,繼而引發臟腑、經絡功能失調,代謝異常的情況臨床上也不在少數。因此,要全面認識腫瘤轉移的發生、發展,筆者應該將三焦的形質、功能與腫瘤轉移的病機聯系在一起,這樣才能更加全面的領會這一病機的轉化規律,進一步指導運用于臨床。
1 三焦的形質特點
三焦之名,始現于《黃帝內經》,《素問·靈蘭秘典論》謂其“決瀆之官,水道出焉”,《靈樞·本樞》曰其“中瀆之腑,水道出焉,屬膀胱,是孤之腑也”,雖然描述了三焦的一些功能特性,但是相較其他臟腑而言,其生理形態的論述尚未完整。后有《難經》言其“心主與三焦為表里,俱有名而無形”,更是開啟了后世醫家對三焦的形質不斷探索。雖然三焦的形質存在很多爭論,但是隨著現代醫家從經典古籍、生理功能、解剖位置等諸多角度對三焦的形質采用多種方法進行的深入研究,漸漸使“三焦有名有形”之說被大多數學者認同。
姚荷生等[1]認為三焦是一個以行水為主要功能的包裹胸腔、腹腔內臟器的一個大網膜,胸膜、肋膜、膈膜、腹膜皆為它的組成部分。有學者認為三焦由膜原和腠理兩個部分的組成——三焦之膜,范圍遍及全身,無處不在,是聯系臟腑經絡,溝通上下內外的無特定形態的組織,大至胸膜、腹膜,小至細胞膜都屬于三焦之膜。腠作為膜外空隙,隨膜而行,皮膚之中、分肉之間、五臟經隧夾層皆謂其腠。此外,追本溯源,足厥陰肝系筋膜與手厥陰心系心包與少陽三焦互為表里,同質異名,皆為腦外筋膜延展之物[2]。李洪梅等[3]將三焦理論與現代細胞分子生物學相結合,認為三焦不僅包括油膜、網膜、筋膜等網膜狀立體空間結構,微觀上細胞膜-細胞間隙這一形態結構亦為三焦之范圍。孫光一等[4]認為三焦可分為與外界相通的外通性膜系和在血運通道內外分布的內通性膜系,人體各部通過三焦膜系緊密聯系。
除此之外,對于三焦的解釋還有神經系統說[5]、胰腺說[6]、靜脈血管說[7]等等。雖然現有的醫學研究條件仍不能對三焦實質做一個確切的定論,但是依然可以從近年來文獻、研究成果、人體解剖等窺探三焦全貌:三焦是一個彌漫全身,形態隨骨骼、肌肉、臟器間隙變化,聯系上下內外表里的功能強大的多種器官與組織構成的膜性管道系統,其無所不在的形態特性保證了在正常情況下它的功能可以充分作用于身體的每一個角落。
2 三焦的功能特性
2.1 諸氣生化之地,傳輸之道 《難經》曰:“所以腑有六者,謂三焦也,有元氣之別使,主持諸氣。”元氣由人體腎中先天之精于下焦命門處化生,通過三焦運行到全身各處,參與各臟腑功能的激活與調控。中焦脾胃將人體攝入食物化生為水谷精微之氣,該氣在上焦陽氣的鼓動下進入上焦肺系,其中水谷精微之氣中較為剽悍的部分與吸入之清氣相合,通過肺之肅降,向下行于下焦,和下焦先天之腎氣融合并經過腎的蒸騰轉化為衛氣。衛氣行于三焦,或向外輸布于皮膚腠理之間以護衛御邪;或向里固攝營陰,溫煦臟腑津血,使營陰不外泄,臟腑功能不衰,津血得以溫熏而正常循行。營氣乃中焦輸入上焦的水谷精微之氣中清潤部分,其中大部分進入脈內,泌化津液,變化為血,營周不休,予人體各處提供功能活動所需的營養;少部分則通過三焦、孫絡和浮絡到達體表,榮養四末。故唯有三焦功能正常才能加強臟腑之間的聯系,協同產生支撐人體各項活動的功能不同的氣;唯有三焦功能正常,人體中的各類氣才會在正確的通道中循行、灌注全身,影響各個器官的機能。
2.2 水液升降通行之路 人體的水液運化是一個復雜的多臟器相互配合的過程,來自飲食物中的水液經過中焦脾胃的運化,一部分受上焦肺的宣發作用的影響向外到達肌表變化為汗液,參與體溫調控和廢物代謝;一部分直接進入血管參與血液的構成;一部分隨三焦的各個通道滲入腠膜、腔膜間隙起到潤滑、保護作用;還有一部分則向下,或者經過腎的蒸騰作用再次上行至全身各處,或者到達膀胱變為尿液排出體外。雖然水液的運行需要肺、脾、腎、膀胱等多個臟腑的共同調節,但是水液升降出入,運行代謝必須在三焦作為通道的基礎上得以實現。若三焦通道不利,則水液輸布及代謝受阻,痰飲、瘀血甚至癌毒等病理產物也會漸漸產生。
2.3 污濁毒邪外排之道 《素問·六節臟象論篇第九》言“脾、胃、大腸、小腸、三焦……能化糟粕,轉味而入出者也……”。《素問·五臟節論篇第十一》言“夫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能受五臟濁氣,名曰傳化之府……”。由此可見,三焦的膜性管道具有特殊性與雙向性,在聯系臟腑上下、溝通內外的三焦在運行氣血津液的同時,也時刻發揮著內外物質交換流通的作用,具有“受五臟之濁氣”和“化糟粕”的功能。其可承載人體各個臟器新陳代謝所產生的廢物及內生的濁毒,并在循行于三焦之氣的推動下,將各類毒廢之物借助通利的三焦通道升降出入,從口、鼻、皮膚、二陰排出體外。如果三焦通道阻滯,不僅不能承接體內各臟腑的代謝產物,而且本該外排的毒素也會在體內日益蓄積,進而誘導癌毒的生成。
3 三焦形態病理是腫瘤轉移的關鍵機制
西醫學認為腫瘤轉移是一個動態的極其復雜的過程,一部分腫瘤細胞在獲得運動性之后從原發腫瘤脫落,內滲進入人體的脈管系統,隨血液或者淋巴液向遠處傳播,并在特定情況下從血管或者淋巴管內皮外滲到達繼發位置,增殖形成轉移灶[8]。中醫學中雖未提到“腫瘤轉移”這一名詞,但對腫瘤轉移的規律早有認識,如《靈樞·百病始生》曰:“是故虛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膚,皮膚緩則腠理開,……則傳舍于絡脈,……留而不去,傳舍于經,……傳舍于輸,……傳舍于伏沖之 脈,……傳舍于腸胃,……留而不去,傳舍于腸胃之外,募原之間,留著于脈,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積”,提示三焦是病邪傳變的通道之一。葉乃菁等[9]通過研究發現三焦和經絡系統一樣,同為癌毒轉移的通道。張曉梅等[10]認為連續性的三焦管道是內生腫瘤從一個臟腑影響到多個臟腑的途徑。因為三焦作為一個彌漫全身的多器官、組織及組織間隙構成的管道系統,不僅是五臟六腑之間聯系溝通的共同通道,也是腫瘤細胞在原發腫瘤處脫落向遠處轉移的必經通道。此外,中醫學普遍認為腫瘤的轉移離不開正虛、痰濕、癌毒、瘀血等多種因素的相互作用。而從功能特性來看,三焦所具備的生化及調整一身之氣,運送水液濁毒等特殊的生理特性在腫瘤轉移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因此,三焦形質與功能的狀態與腫瘤的復發、轉移、進展關系密切。
3.1 三焦膜性管道病理會促進腫瘤的轉移 正常情況下,三焦的管道的通利是發揮臟腑溝通聯絡、氣血津液運行輸布及新陳代謝等一切功能的基礎。在臟腑功能衰弱但還能勉強相互協作的情況下,三焦的管道依舊可以保持體內氣機的正常運行,繼續進行氣血津液的生成、運輸、代謝等一系列生理活動,也可以承接原發腫瘤處擴散的癌毒,并借助管道中運動的衛氣,將癌毒及時代謝出體外,維持機體相對健康的穩態。但是如果此時恰逢外邪侵襲或者七情內傷,體內產生痰飲、水濕、瘀血等病理物質壅阻、黏附在三焦管道上,造成三焦通路形態發生梗阻、狹窄等改變。此時,三焦不能在臟腑之間發揮原有的溝通協調能力,無法產生充足的衛氣,不僅無法制衡潛藏在人體內的癌毒,并且由于形態異常影響到了功能異常,三焦無法正常將管道中吸收的臟腑代謝的廢物和癌毒通過升降出入的通道順暢排出體外。通道中滯留的痰飲、水濕、瘀血及代謝廢物不停影響癌毒,促進癌毒進一步發展,并借助廣泛的三焦通道轉移到遠處的組織和器官,稽留不去,形成新的腫瘤。
此外,三焦通道系統與血脈并行于人體上下內外,由于三焦膜性管道的特殊性,三焦管道系統和全身血管不僅可以進行氣、血、津液的交換,癌細胞也極易從三焦膜性管道透過,進入到血管。當癌細胞進入血管之后,可促進損傷了的血管內皮通過組織因子、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等物質的釋放,啟動內源性和外源性凝血系統,生成凝血酶原激活物、凝血酶、纖維蛋白,同時激活血小板,降低細胞抗凝和體液抗凝的活性,使腫瘤患者全身血液處于一個高凝的狀態[11]。在這種病理狀態下,一是易形成腫瘤特發性靜脈血栓進而導致腫瘤患者死亡的危險性增加,二是被活化的血小板更容易與腫瘤細胞聚集黏附,使腫瘤細胞免受血管內剪切力和宿主免疫系統的破壞,并增加腫瘤細胞對血管內皮細胞的黏附性,為后續的轉移步驟提供重要助力[12]。由此可見,三焦通道的異常不僅影響人體氣血津液的運行輸布,成為腫瘤的轉移的通道,而且可以影響人體其他氣液循環系統,導致腫瘤可通過多途徑進行全身轉移。因此保持三焦管道系統的形態正常是防止腫瘤轉移的一個不可忽視的關鍵點。
3.2 三焦膜性管道病理不利于腫瘤微環境的穩定 目前,隨著人們對腫瘤研究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腫瘤所處微環境的狀態與腫瘤自身的遺傳因素和生物學特性一樣,在腫瘤的發展、轉移方面有著不可忽略的作用。其中炎性微環境對于腫瘤微環境的影響尤為重要。腫瘤炎性微環境是一種特殊的慢性炎癥,它可以通過激活大量的腫瘤相關巨噬細胞的產生,招募大量的炎性細胞并作用于多種機制使抗腫瘤T細胞的免疫力抑制,促進血管生成,增加腫瘤細胞的免疫力、存活力和侵襲力[13]。
中醫學認為,這種炎性微環境不僅損傷人體的正氣,而且會打破體內氣血津液的健康穩定的動態平衡,逐漸形成一個有利于癌邪生存發展的內環境。而三焦膜性管道正常與否在改善該炎癥微環境方面可以發揮重要的作用。如果三焦通路異常,一方面,充足的氣血津液無法通過狹窄或擁堵的三焦管道到達發生炎性微環境的地帶,不能對損傷組織及血管發揮及時的修復及濡養功能,新的組織無法生成。另一方面,不能及時代謝由于局部炎癥導致的氣血津液運行不暢而產生的瘀血、痰濁、郁熱等病理產物及壞死組織廢物,導致這些蓄積的病理產物在缺血缺氧的環境下誘發新的炎癥,加重原來的炎癥程度,擴大炎癥范圍,造成長時間的炎癥刺激,使原有的微環境的穩定性被打破,促進腫瘤細胞轉移侵襲的微環境形成。所以保證三焦通道的正常對于改善腫瘤微環境具有深遠的意義。
4 重視三焦形質防治腫瘤的現狀
目前,中醫學普遍認為,從三焦的角度防治腫瘤的關鍵在于三焦氣機的調護,楊亞萍[14]認為平人防治腫瘤重在通過調節情志來保持三焦氣化正常,達到體內和諧狀態。治療腫瘤患者在抗癌的同時,不忘化瘀、祛痰、利濕以使三焦恢復通利。賈英杰[15]認為唯有三焦通路處處通暢才能受補,才能更好地發揮扶正抗癌的效果。魏華民[16]認為濕邪內積人體是腫瘤發生發展的根本,調理三焦氣機的升降出入是腫瘤祛濕的關鍵。
5 小結
雖然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腫瘤的形成與轉移依然存在很多未解的謎團。這些謎團也是中醫在腫瘤研究方面發展進步的關鍵。通過以上論述可以看出,三焦無論在形質上還是在功能上都與腫瘤轉移有著密切的聯系。筆者認為:三焦是“諸氣生化之地,傳輸之道”、“水液升降通行之路”、“污濁毒邪外排之道”。特別是現代醫家重視三焦的“通利”、“通暢”、“調理三焦氣機”等觀念,將三焦的調護納入預防腫瘤復發轉移的治療理念之中以指導臨床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同時也為“云嶺中醫疏調學派”運用疏調氣機理論抗腫瘤提供了豐富的理論依據,值得進一步的關注與研究。
參考文獻:
[1]姚荷生,姚梅齡,姚芷齡.三焦焦膜病辨治[J].江西中醫學院學報,2007,19(4):1-5.
[2]成都中醫學院.中醫治法與方劑[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75:31-35.
[3]李洪海,韓琦,李萍,等.從膜談三焦實質[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8(7):24.
[4]孔光一,趙巖松,嚴季瀾,等.少陽三焦膜系病機探討[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11,34(3):149-158.
[5]田在善,方步武.將腹腔叢視作中焦——對三焦實體的探討[J].天津中醫,2002(2):31-33.
[6]史小進,田雨河.淺論三焦之實為胰腑[J].中醫雜志,2006(5):397.
[7]錢秉強.《內經》三焦新探[J].新中醫,1989(3):12-14.
[8]大衛·萊登,丹尼·R·韋爾奇,貝瑟·塞拉.腫瘤轉移:生物學基礎與治療:biologic basis and therapeutics[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5:127-129.
[9]葉乃菁,劉宣,李琦.癌毒轉移的中醫理論探討[J].中醫雜志,2014,55(3):185-188.
[10]張曉梅,姜良鐸,肖培新.三焦膜性管道論[J].環球中醫藥,2019(7):42.
[11]符丹麗,陳培豐.惡性腫瘤高凝狀態的中西醫發病機制[J].腫瘤防治研究,2018,45(3):179-182.
[12]郭毅,王力,崔巍.血小板促進腫瘤轉移的機制以及腫瘤中血小板的檢測方法[J].中國衛生檢驗雜志,2019,29(14):1788-1791.
[13]田同德,岳立云,田同良,等.腫瘤炎癥微環境與免疫的關系及中醫藥干預策略[J].中醫雜志,2017,58(3):209-213.
[14]楊亞平,胡守友.從三焦氣化試論惡性腫瘤的防治[J].浙江中醫藥大學學報,2019,43(9):945-948.
[15]李超,賈英杰,于建春.賈英杰教授從氣論治惡性腫瘤[J].四川中醫,2012,30(12):1-2.
[16]魏華民,朱瑞麗,劉瑞,等.升降三焦氣機在腫瘤化濕治法中的應用[J].世界中醫藥,2019,14(2):495-499.
(收稿日期:2020-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