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歷克斯·奧蘭多
隔離、孤獨、健康之間有何聯系?科學家正在評估新冠病毒大流行對人類的心理影響。
這一切發生得太快了。在短短幾周內,我們的世界就被一場大爆發的疫情徹底顛覆了。隨著疫苗和藥物干預措施的出現,人類行為已成為對抗這種疾病的關鍵因素。危機也給個人和社會本身帶來了過多的心理健康負擔,從壓力和焦慮到社會孤立。
關于新冠肺炎心理影響的研究仍在進行中。但據美國心理協會的數據,到2020年仲夏,救災求助熱線(一個針對心理健康危機的聯邦熱線)的求助數量已飆升至大流行前水平的10倍。幾十年來,社會和行為科學家一直在研究長期孤獨的代價、行為改變的難度以及人類的適應能力。他們的見解可以幫助評估這種流行病的持久后果——并更好地讓我們有能力遏制病毒的傳播。
眾所周知,人類天生是社會性動物。幾千年來,我們之間的聯系紐帶維系著我們的生命。然后2020年發生了一些改變。數以百萬計的人被困在自己的家中,要么完全獨自一人,要么只與少數人互動。楊百翰大學的心理學教授朱莉安·霍爾特·倫斯塔德說,縱觀人類歷史,我們一直在向依靠同伴來生存進化。她說:“大腦已經適應了對鄰近他人的期待。因此,當我們缺乏這種條件時,就會產生一種需要對我們環境中的挑戰更加警覺的感覺,這些挑戰需要我們自己去應對。”
這種高度的警覺性對我們的身體也有直接的影響。它會導致血壓、心率和炎癥水平升高——所有這些都會威脅到我們的預期壽命。在2010年由霍爾特·倫斯塔德撰寫的一項研究發現,缺乏社會聯系的危害與肥胖、缺乏運動和其他眾所周知的死亡風險相當,而且往往比它們更有害。例如,孤獨對健康的影響被比作每天吸15支煙的后果。
在大流行之前,孤獨已經是美國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但是一些專家擔心,限制新冠病毒傳播的努力,從居家到社交距離,可能會加劇我們的孤獨問題。2020年4月,社會咨詢公司SocialPro對1288人進行了調查,其中約三分之一的人表示,由于冠狀病毒,他們感到更加孤獨。
然而,佛羅里達州立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進行的另一項研究追蹤了疫情爆發之前和爆發期間的孤獨感,并沒有發現顯著上升。科學家們認為,即使我們不在一起,一種支持感和團結感也可能有助于消除孤獨感。
無論如何,人際聯系的重要性,與必須保持社會距離,形成了一種矛盾——特別是對于那些更容易受到孤立的老年人和COVID-19感染者。霍爾特·倫斯塔德說:“這很有挑戰性,我們有幾十年的研究表明,與社會有聯系具有保護作用,而這些研究大多是基于面對面的接觸。考慮到這一點,培養安全的、面對面的互動——從與室友共度美好時光到與街對面的鄰居聊天——可能會被證明至關重要。”

為找到一種安全的替代方式,科學技術幫助填補了這一空白。霍爾特·倫斯塔德補充說:“這時候給別人打個電話、發個短信或告訴他們你很感激(會有所幫助)。研究表明,表達感激之情可以減少孤獨感。”
盡管面臨著一個世紀以來最嚴重的公共衛生危機,許多人仍然拒絕改變他們的行為方式。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的行為科學家凱蒂·米爾克曼說:“人們在做常規之外的事情時,會遇到很多障礙。習慣是非常強大的,很難被快速改變,正如昨天做的事今天你很可能也會做。”而且,現在大量的科學研究表明,戴口罩——結合社交距離和頻繁洗手——可以遏制病毒的傳播,因此抵制習慣的慣性和便利性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重要。
然而,信息本身還不足以改變一個人的行為,即使這些調整可能意味著生與死的差別。卡內基梅隆大學的心理學家格蕾琴·查普曼說:“想想所有超重的美國人。僅僅告訴他們如何燃燒卡路里就足以使他們迅速減肥嗎?比這難得多。” 其他研究表明,某些行為可能是確認我們身份的一種方式。查普曼說,看看戴口罩的行為變成政治活動的速度有多快,它成為了一種向他人表明我們是誰的方式。她說:“這一切發生得太快了。”我們的行為被鎖定在不同的方面。
但這并不意味著改變是不可能的。事實上,科學家已經確定了鼓勵健康地進行親社會行為的特定方法,比如戴口罩。米爾克曼指出,2016年的一項研究表明,讓一項可能令人不快的活動變得更有趣,可以成為一種激勵。她說:“我認為我們一開始在戴口罩上犯了一個錯誤。我們本可以讓它們更有吸引力的一種方法是把它們視為時尚單品,現在人們已經開始這么做了。”當涉及到我們怎樣習慣新改變時,比如出門時忘記拿口罩,米爾克曼建議制定一個具體的行動計劃。這可以很簡單,在你的車或錢包里放一個備用的。她補充道:“讓人們提前思考這一點會有所幫助。”
新型冠狀病毒暴發是災難性的。該病毒已經感染了全球超億人,并導致了數百萬人死亡。大流行還帶來了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父母對放學回家的孩子感到精疲力盡,對任何疾病癥狀普遍抱有偏執,并且被迫與家人一起待在室內的人們承受著巨大壓力。
哥倫比亞大學教師學院臨床心理學教授喬治·A·博南諾表示:“這場危機中不可否認的是,每個人的情況都不一樣。壓力的表現成本差異很大——有些人失去了工作,或失去了親人,或者他們自己患了重病。”
然而,大量研究表明,大流行也可能帶來好的一面——抗疫能力。在心理學中,這一術語指的是盡管有壓力或創傷事件,仍能保持心理健康的穩定能力。“當有一個主要的壓力源時,一個適應力強的人看起來和之前一樣,”博南諾說,“可能會有一點小顛簸,但他們基本上還在繼續運轉。而適應力可能比我們想象的更好。”
博南諾在2004年進行的一項研究發現,令人厭惡的災難事件過去后,大約三分之二的人很可能表現出更好的適應力。一些科學家認為,由于缺乏數據,恢復力的百分比甚至可能被低估了。有一些因素往往與適應能力相關,例如保持靈活性的能力。但是博南諾警告說,沒有什么靈丹妙藥可以讓你在面對COVID-19危機時保持很好的適應能力。他說:“這是一個非常活躍的過程。我們實際上必須以不同的方式適應每一件事。我們必須問自己,‘我身上發生了什么,我該如何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