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玉軍 盛永祥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深化產教融合的要求。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進一步提出:要“加大人力資本投入,增強職業技術教育適應性,深化職普融通、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為貫徹黨的十九大報告精神、落實《建議》要求,江蘇省政府頒布了《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實施意見》《關于促進科技與產業融合加快科技成果轉化的實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全省校企合作形式更加多樣,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深入推進,“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不斷加強,實習實訓基地條件進一步改善。
一、江蘇產教融合取得的成效
校企合作形式更加多樣。傳統產教融合的形式,主要包括“政府+企業+學校”“企業+學校”等。當前江蘇很多職業院校,不斷打破傳統融合形式,積極推行“引企駐校”“引教入企”融合模式。如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與蘇州華之杰電訊有限公司合作,共建校內生產實訓實踐基地。遵循企業經營方式安排生產,構建“學生—員工—準員工—學徒”四位一體的人才培育合作模式,卓有成效地提升了企業的人才培養能力。
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深入推進。為提升人才有效供給能力,江蘇眾多應用型本科院校、職業院校相繼推行了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如南京工程學院與全省12家世界500強企業、35家國內龍頭骨干企業、120多家行業特色骨干企業,通過聯合共建實驗室、大型工業研究中心等形式,深入實施“3+1”卓越人才培養模式和教學實踐方案。與以往的人才培養方案相比,該方案增加了職業素養、企業專家講座、制造工程專題、企業文化、企業工程技術訓練等內容,校企協同育人更加深入。
“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不斷加強。全省各類職業技術學院高度重視“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如江蘇財會職業學院推出了教師實踐教學能力考核、實踐教學資格認證等制度,大力實施“雙師型”教師培養工程。一方面,每年安排教師掛職鍛煉、參與校企合作、指導學生實訓實習;另一方面,有計劃地聘請合作企業的優秀管理者和高技能人才擔任學校實踐課導師,有效提升了“雙師型”教師整體水平。
實習實訓基地條件進一步改善。全省職業院校大多擁有實習實訓基地,基地規模不斷擴大。如江蘇建筑職業技術學院擁有建筑工程技術、煤礦安全技術兩個國家級實訓基地,建筑工業化建造技術、交通工程智慧建造技術兩個省級高職教育產教融合實訓平臺。此外,該學院還擁有江蘇省建筑工程區域開放共享型實訓基地、裝配式混凝土結構建造技術市級高職教育產教融合實訓平臺、國家職業技能鑒定所。近年來,該學院與龍信建設集團有限公司、蘇州金螳螂建筑裝飾股份有限公司等知名企業共同建立了110個校外實踐基地,并建成淮海經濟區BIM中心和BIM大數據創新基地。
二、江蘇產教融合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分析
產教融合合力不夠。當前江蘇產教融合,主要局限于各類職業院校與合作企業共同制定人才技能培養方案、共同舉辦行業專題講座、提供學生實踐實訓基地等淺層次合作。產學研協同創新的育人項目,大多為單維度合作項目,項目深度和廣度明顯不足。其根本原因在于,學校教育目標與企業生產目標存在不同程度的脫節。學校的教育目標導向,決定了其工作目標是培養經濟發展所需要的人才,因而經濟目標在學校系統中處于從屬地位。而企業的生產經營目的在于,以較少成本實現更大規模產出從而實現企業凈利潤的最大化。企業的整體目標以經濟目標為主,而育人目標在其經營系統中處于從屬地位。
產教融合驅動力不強。目前,大多數參與校企合作的企業缺乏產教融合積極性,不愿意承擔人才培養的社會責任。“學校熱、企業冷”,大多數校企合作關系僅靠個人關系維持。在校企合作過程中,少數企業功利性過強,信息從學校向企業流動多、企業向學校回流少,企業缺乏參與人才培養的內生動力。此外,學校和企業在組織文化、結構功能等方面還需要進一步優化整合。在產教融合的過程中,雙方合作的最大驅動力仍是“利益驅動”,企業與院校各有各的利益訴求,在實際合作過程中雙方的利益訴求只能得到部分滿足,間接導致了產教融合動力不足。
產教融合創新力不足。當前,省內校企合作主要依托短平快項目,并通過新產品開發、技術轉讓等形式開展,院校與企業之間尚未搭建起無縫對接的創新生態系統。產業創新是基于生產、管理、營銷等領域發展潛力而進行的創新,這種創新的過程緊緊貼合市場,每一種創新成果都將直接由企業消化,并通過提供服務和商品轉化為更高的利潤。但學校與企業對產業創新的認識視角不同,往往缺乏市場化、問題化導向。在產教融合過程中,企業和學校創新資源的“遲滯”“錯位”等問題,對激發產教融合創新活力構成了障礙。
三、推動江蘇產教融合的對策建議
強化校企無縫對接,共建產教融合生態系統。在校企合作形式上,職業院校應在學科專業設置上對接企業產業崗位群、在學校課程內容上對接企業崗位職業標準,將學校教學過程融入企業生產過程,推動校企共建產教融合生態系統。
深化校地合作,打造大學科技產業園等載體。在合作企業的選擇上,各類職業院校應根據高新技術產業特點,選擇與符合大學科技園產業特色的企業合作,為大學科技園的發展和人才創業提供必要條件。不斷提升大學科技園承接高校科技成果和人才的能力,打造“眾創—孵化—加速—產業”一體化、閉環式創新創業鏈條。
建設協同創新平臺,推動產業項目合作。創新產學研深度融合機制,探索“產業+研究”的產教融合新模式。在政府層面,要積極支持職業院校與企業共建技術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研發機構,以推動職業院校與企業的聯合技術攻關。開展“企業家高校行”、專家“科技巡診”等產學研對接,引導企業向高校和科研院所購買技術服務。院校與企業之間,應依托高校校友會、行業協會等資源共建校企合作交流平臺。通過定期發布企業需求和高校科技成果,建設“學校—協會—企業”信息資源庫,并通過引入戰略伙伴合作、扶持新項目、產學研合作等方式對接校企資源。
校地共建行業特色學院,構建長效合作機制。在對江蘇重點產業與職業院校優勢學科匹配分析的基礎上,推動行業學院的校地共建。通過職業院校行業學院的資源重組,推動行業學院與相關行業共同發展。
打造人才服務工程,提高企業滿意度。以企業服務體驗為核心,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在全省開展領軍人才企業“1+1創業助理”活動,探索建立職業院校領軍人才對企業創業的“敲門、上門、串門”服務新模式。構建“面對面”定期上門走訪、“手拉手”創業政策協調、“心連心”助力困難幫扶、“點對點”產品營銷推廣、“肩并肩”全程跟蹤指導等立體式創業助力服務機制,為企業提供零距離、零時差、零障礙服務,提升職業院校對企業的人才服務意識。
(作者單位:中共鎮江市京口區委組織部;江蘇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責任編輯:劉志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