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皓淵

“快請坐,快請坐。最近學生要畢業了,剛才忙著修改他們的畢業論文去了。”5月27日,隨著簡單的招呼聲,記者見到了山西大學生物醫學研究院院長吳長新。在他辦公桌上,整齊擺放著論文和一些文件,仿佛在提示著工作中的吳長新一如眼前這一幕,忙碌卻不乏條理。
“我就是一名普通的大學教師,一位普通的歸國科研人員。”如此的言語,讓人覺得吳長新很謙虛,且透著一種親切感。在他看來,他只是一個做科學研究的普通科技工作者,遠還沒有達到科學家的高度。
吳長新生長在江蘇省泰興市黃橋古鎮的一戶普通家庭中,從小學習成績優異。1976年參加中考時,取得了全縣第4名的好成績。但由于家庭原因,直到3年后,他才進入高中就讀。參加高考時,吳長新發揮失常,但成績還是超過了重點大學錄取分數線,被江蘇農學院臨床獸醫學專業錄取。
盡管學校和專業并非吳長新意愿,但他還是很珍惜高等教育的機會。大學期間,他努力學習,年年獲得國家一等獎學金。為了進一步深造,他決定考研,并以優異的成績成為留美歸國學者劉秀梵教授的學生。
畢業后,吳長新留校任教,并且先后申請并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兩項,數篇學術論文在全國學術會議上獲得優秀論文獎,擔任一屆五年制本科生班主任,所帶班級還獲得省級優秀獎,這些小的進步和成績使吳長新更加熱愛科學研究和高等教育。
1999年,吳長新進入劍橋大學深造,在英國皇家院士指導下攻讀并獲得博士學位。在國外學習期間,吳長新感受頗深。在他看來,大家對科學產生興趣、進而開展科學研究并不難,但要成長為科學家,以及具備科學精神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他暗下決心,不僅要會做科學研究,還要不斷提高綜合素質,具備科學家精神。
在劍橋讀取博士學位后,吳長新獲得了穩定的職位。他還獲得劍橋大學建校800周年學科建設基金的資助,并和英國皇家學院的博士組建劍橋大學人類疾病遺傳學實驗室,在全球招聘最優秀青年科研俊才,啟動人類結核病易感性相關基因以及生物學機制探索性研究。
2014年,時任山西大學校長、物理學家賈鎖堂率團訪問英國,在劍橋大學女王學院隆重舉行山西大學專場推介與招聘會。“雖然當時我已被劍橋大學醫學系聘為終身高級研究員,處于科研成果收獲階段,但是賈校長海納百川的胸懷和求賢若渴的誠意感動了我,我也被百年老校山西大學新的大發展機遇所吸引,決定加入山西大學。”談到當時的情況,吳長新認為這是最正確的決定。就這樣,他離開了學習和工作17年的劍橋大學,開始了人生中最有意義的創業——主持建設山西大學生物醫學研究院。
初到山西大學,學校還沒有一棟屬于生物醫學研究院的大樓,在校領導和各職能部門的幫助下,吳長新參考劍橋大學和中國科學院有關實驗室,根據研究院未來的研究方向和生物醫學實驗研究的基本要求,按照生命科學實驗室國際標準對一棟宿舍樓進行改造。與此同時,科研設備的采購也緊鑼密鼓地展開,進行論證、確定參數與配置、商業談判、外貿招標……通過夜以繼日地工作,一系列高水平科學研究儀器設備從國外采購到山西大學,隨后又進行安裝與調試。經過一年的建設,一所儀器高端、設備先進、設施完善的具有國際水平的生物醫學研究院機構基本建成。
人才引進和團隊建設是生物醫學研究院建設的核心。在校領導和人力資源處的大力幫助下,吳長新先后從美國加州大學心血管研究中心和凱斯西儲等大學引進海外人才16名,從國內協和醫科大學、中國科學院、復旦大學等引進9名博士。
如今,吳長新的科研工作已經步入了蒸蒸日上的軌道,即便如此,在他看來距離建成高水平的生物醫學研究院的道路還很漫長,任務依然艱巨。他說:“我希望以后我的學生能超越我,我也要超越我的老師,只有這樣,社會才會有新的創新,才會朝氣蓬勃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