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莉
新時代的中國農村充滿希望。干好新時代的鄉村振興,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邁向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當前,要著力加快鄉村振興進程,就必須以推動產業新、科技強和人才足為立足點,一步一個腳印賦能鄉村振興走穩向好。
數字產業為鄉村振興釋放“新活力”。鄉村振興是一篇大文章,產業是基礎。特別是互聯網時代,數字產業異軍突起,呈現出旺盛的生命力。因此,要產業強,就必須產業“新”,就要推動數字經濟與鄉村各類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發展。這些年,不少農村發展電商,把農產品賣到了互聯網上,解決了就業和貧困的問題;與此同時,智慧農業的深耕也擺脫了傳統種地方式,現如今手機傳感信息,結合互聯網數據進行科學種田已成為新時尚。
科技創新為鄉村振興提供“新動能”。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事實證明,在鄉村振興中,以科技為引領,以技術為支撐,是鄉村振興不竭的“新動能”。近年來,各地以“科技+”模式助力鄉村振興,不斷轉變新的生產方式、工作方式,推動技術進步和效率提升,取得實效。在江西蓮花縣湖上鄉的井岡山大學千余畝卷丹百合種植示范基地里,如畫的百合田園風光,映襯著村民日益紅火的日子。原來當地通過與井岡山大學簽訂戰略合作協議,一支高水平學科的生物學團隊,瞄準鄉村振興主戰場,協同創新了百合優質新品種,中心種植面積達3500余畝,百合成為了農民致富的“幸福花”。植根鄉土鄉村,在希望的田野上展現的不僅僅是一股濃濃的“科技范”,更為鄉村振興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新動能”。
人才支撐為鄉村振興匯聚“新引擎”。“功以才成,業由才廣。”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落實,人才是關鍵。近年來,大量的外來人才進鄉村和本土人才“留下來”,匯聚成為鄉村振興的“新引擎”。農村要實現現代化,一方面,要大力“聚”人才,狠下功夫引進鄉村發展中急需的技術、管理人才,用好的事業平臺、機制待遇讓人才“愿意留”且留下來有發展;另一方面,要著力培養本土人才,正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要加強技術幫扶、教育和培訓力度,通過培養人才、搭建平臺,讓更多的本土人才成長起來,就近施展才華。比如,在江西上高縣,這里就創新成立的農村實用人才示范點及入庫示范點,積極開展“企業+基地+人才+用戶”模式,吸納農村實用人才參與農村發展和實現個人價值。可以說,營造創業環境,激發人才活力,為農村現代化建設和鄉村振興提供了攻堅之力和引擎動力。
鄉村振興,是一篇“大文章”,決定著全面小康社會的成色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質量。我們要在做好顯功和潛功當中,持續推動農村產業新、科技強和人才足,打基礎、利長遠,我們就夠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幸福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