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政治學實驗的簡化與推廣:一種理論檢驗型準實驗的概念設計

2021-06-15 19:28:52張楊宋雄偉
黨政研究 2021年3期
關鍵詞:理論實驗研究

張楊 宋雄偉

〔摘要〕政治學實驗以其對因果關系的強解釋力,在西方政治學界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但目前,在國內開展政治學實驗尚存在一定的局限。本研究結合中國實際情況,從提高“可行性”、強化“有益性”、降低“干擾性”三個方面,嘗試優化了政治學實驗的概念設計,探討性地提出了一種創新的理論檢驗型準實驗研究設計思路。這種準實驗研究方法在設計邏輯上與標準的實驗研究相同,能夠通過主動干預生成研究所需要的基礎數據,同時降低了受試樣本隨機分配的控制的標準,提高了實驗的可行性。這種簡化的準實驗方法雖然不能替代標準的實驗研究,但是可以通過合理的設計,在已經確定內部有效性的前提下,補充和拓展外部有效性;或者在定性因素已經確定的情況下,進行進一步深入的定量分析,為研究提供可靠的實證論據。

〔關鍵詞〕

實驗政治學;準實驗;實驗研究法;中國政治學

〔中圖分類號〕D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8048-(2021)03-0070-11

一、導言

實驗政治學興起于20世紀中期。在誕生初期,實驗研究法被認為不合適用以進行政治學研究〔1〕。經過多年的發展,實驗研究法以其獨到的優勢,在學術界受到了眾多研究者的支持〔2〕。與常用的非實驗研究法相比,實驗研究法的優勢在于,能夠通過人工合成難以自然觀測的變量,或隔離干擾變量,對因果機制進行“點對點”的強檢驗。近年來,西方政治學界采用實驗研究法的文獻數量,始終呈上升態勢。在中國,實驗政治學受到的關注也逐漸增加。有學者從方法論的角度,總結了西方學術界實驗政治學的發展歷程以及近年來的議題分布〔3〕,探討了實驗研究法對中國政治學發展的意義及發展前景〔4〕。這一類介紹性研究,充分強調了政治學實驗的優勢。但在國內學術界,實際開展實驗的研究依然較為稀少。因此我們可以初步推斷,國內的政治學實驗可能存在某些局限和不足,或許是實驗研究法作為一種研究方法本身的問題,也或許是這種在西方發展起來的研究方法,在中國的政治學學術環境中“水土不服”。

基于以上現狀,本文將著重探討政治學實驗的局限何在,為什么在國內鮮少有人能夠實際開展政治學實驗,以及是否有可能適當調整政治學實驗的概念設計,使之能夠匹配當前中國政治學發展的實際需求等問題。從這些問題出發,本研究首先分析了國內政治學實驗的局限和實施的難度;之后從方法論的角度,梳理了經典政治學實驗的設計邏輯;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結合國內的實際情況,探討性地提出了一種創新的準實驗研究概念設計。

二、政治學實驗的局限

1.實驗的基礎數據生成:“主動干預”和“隨機分配”兩大要素

實驗研究(experimental research)與其他非實驗究(non-experimental research)最大的區別在于基礎數據的生成方式(data-generating process,簡稱DGP)。在非實驗的研究方法中,研究者不需要控制基礎數據的生成。這種自然生成的數據被稱之為觀測數據(observational data)。而實驗研究要求研究者系統地干預數據生成過程。在人為干預下生成的數據,被稱之為實驗數據(experimental data)〔5〕。

目前政治學范疇中的實驗研究,通常被分為三種類型:實驗室實驗(laboratory experiment)、田野實驗(field experiment)、調研實驗(survey experiment)?!?〕其中田野實驗也被譯作現場實驗。

第一種類型,“實驗室實驗”最能充分體現實驗研究的“主動干預”要素。在實驗室中,能夠制造或模擬大部分現實中不容易觀測到的現象,進而能夠將待驗證的假設,通過主動干預的方式進行“人工合成”,并加以驗證;或者人為地隔離屏蔽干擾變量。因此,優秀的實驗室實驗通常能夠充分保證研究結論的內部有效性( internal validity)。

第二種類型,“田野實驗”則與實驗室實驗相反,田野實驗在真實世界中進行,通常不額外設置邊界條件和限制。但是實驗過程的受控程度顯著降低。實驗者對受試對象的干預的手段、方向,都明顯受到了限制。此外,由于真實世界的復雜性,缺乏實驗室實驗的人為限制和隔離,干擾變量和共線性問題顯著增加,從而導致因果關系的明確性降低,結論的內部有效性被削弱。

第三種類型,“調研實驗”,即充分強化了“隨機分配”這一要素。首先通過低成本的問卷,建立足夠規模的受試者群體。之后,通過調整問卷的措辭一類的方式,間接干預和控制受試者的行為。顯然,這種干預的力度比實驗室實驗和田野實驗更弱。如果說,田野實驗是干預的手段和方向受限,那么調研實驗則是對受試者干預的“力度”不足。

綜上,本研究認為,有效的“主動干預”和科學的“隨機分配”,是政治學實驗能夠產生出高質量基礎數據的兩大核心要素。上述三種基本的實驗類型,可以根據對這兩種要素的偏重進行分類,如下表所示:

上述三種實驗類型并沒有絕對的優劣之分。從方法的性能上看,實驗室實驗通常以“強化人為操作”的方式強化內部有效性,田野實驗以“盡量應用自然條件”的方式保留外部有效性(external validity)。調研實驗則有利于以較低的成本組建足夠大的受試樣本,從而強化隨機分配。三者各有利弊。究其根本原因,是研究者難以同時保證“科學隨機分配”和“有效的主動干預”這兩大要素,并由此在一定程度上產生了實驗研究方法本身的性能局限。

2.人類是否可以作為實驗對象:政治學實驗的學術倫理局限

政治學的實驗研究法,有時難以避免面臨倫理道德的問題:“人類是否可以用來做實驗”。學者米格拉姆(Milgram)用電擊研究人類為什么服從權威的實驗〔7〕,以及著名的斯坦福監獄實驗〔8〕,都被認為是學術倫理的典型反面教材。

機構審查管理委員會(Institutional Review Boards,簡稱IRB)就是為了審查實驗研究是否符合倫理標準而設立的。在實驗政治學發展較好的美國,很多高校和醫療機構都有設置,此外還有部分IRB是獨立機構。在中國,類似的機構在高校和研究機構中并不是標配。什么樣的實驗能做,什么樣的實驗不能做,并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因為沒有標準,所以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很難得到許可并順利開展實驗。在反復商榷和溝通的過程中,研究者可能會逐漸失去耐心放棄做實驗,轉而嘗試其他的研究方法。

凡是以人類為研究對象的實驗研究,理論上都應該遵循三個倫理原則:尊重、有益、公平?!?〕貝爾蒙特報告(Belmont Report)建立了一個更細致的框架,規定了人類被試的權利以及研究者的責任〔10〕,包括受試者有權免受傷害、有權了解研究過程、有權了解風險、有權拒絕、有權退出、有權避免強制參與等。

政治學的實驗通常不會存在生理上的傷害,但是“欺騙”是常見的,可能會對受試者造成心理上的傷害。蓋勒(Geller)界定了研究中采用的三種欺騙類型:隱式欺騙(implicit deception,受試者完全不知道自己被研究);技術欺騙(technical deception,受試者知道自己被研究,但是不知道自己所進行行為究竟有什么意義)以及角色欺騙(role deception,受試者知道自己被研究,但是不清楚其他參與者是受試者還是實驗者的同謀)〔11〕。目前國內也并沒有統一的規范能夠清晰地界定哪種欺騙可以使用,哪種需要限制使用。

當然,欺騙本身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欺騙是干預的一種類型。換而言之,并不是一定要用欺騙和傷害,才能對受試對象施加主動干預。好的實驗設計追求避免“有害的干預”,追求 “可控的干預”。有學者認為,通過合理的設計,實驗者和受試對象的合作也是完全有可能實現雙贏的?!?2〕這也是其他研究者,對政治實驗“有益性”的探索。

3.實驗法與其他政治學實驗研究方法的兼容與互補

多年來,實驗政治學的支持者和反對者,圍繞上述問題展開的爭論也從未停止。比如,其中一種反對的觀點認為,政治學實驗動輒采用復雜無比的數學模型,很多模型是“為了復雜而復雜,為了方法新穎而新穎”〔13〕。但事實上很多定量研究方法也會采用復雜的數學模型,并不是政治學實驗獨有的問題。另一種常見的批評是,政治學實驗的結論只注重內部有效性,缺乏外部有效性。但是事實上,有什么樣的研究方法完全不需要在內部和外部有效性上做平衡和取舍呢?相對的,一些偏激的政治學實驗的支持者則認為“非實驗”的政治學研究脫離實際。典型的比如格伯(Gerber)等人認為,政治學缺乏經驗檢驗的理論過剩,后續的研究者又在這些缺乏驗證的理論的基礎上,繼續開發更多的新理論,所以這一類理論都沒有說服力〔14〕。因此必須要用做實驗的方式,實際驗證這些理論是不是真的可靠。如此循環往復,對學科發展無益。

法無定法。研究方法是為研究目的服務的,很難說哪種研究方法是完美的“萬能鑰匙”。研究方法只是工具,研究者能否恰當地使用這種工具才是關鍵。以實驗為例,并不是因為“做了實驗”就一定具備強有力的內部有效性,而是因為設計了“優秀的實驗”才能實現。不同方法之間的差異不應該成為相互攻擊的對象,相反應該成為互補的空間。實驗研究與其他研究方法的關系同樣如此。

學者李強認為,實驗方法在中國政治研究領域實踐應用存在重大進步,但是也可以說是研究者們正在以不盡完善的方式進行初步嘗試〔15〕。實驗法作為方法論的前景,在于其與其他研究方法存在或隱或現的交叉和互補。實驗法融合其他研究工具,一方面提高自身解釋力,另一方面也完善其他研究方法〔16〕。所以,不應該“為了實驗而實驗”,除了完成實驗研究本身之外,還需要考慮如何讓實驗在不影響“社會常態”前提下,體現有益性,實現可持續的發展。

綜上所述,本文從實驗研究法的方法論、實驗研究的倫理以及實驗研究法與其他方法的兼容互補三個層面,初步探討了國內政治學實驗的困境。在此基礎上,本研究認為,應該從提高“可行性”、強化“有益性”、降低“干擾性”三個方面,優化政治學實驗的設計。因此,本研究探討性地提出一種創新的實驗研究設計思路,即:理論檢驗型的準實驗研究。我們將從設計理論基礎、設計理念、應用舉例等幾個方面,圍繞該創新方法,依次進行說明。

三、設計的基礎和依據:經典的實驗研究與準實驗研究

通常來說,經典的實驗設計有兩種基本邏輯〔17〕。理論驅動型實驗(theory-driven experiment)和經驗驅動型實驗(empirically driven experiment)。前者以人為開展實踐的方式驗證理論,后者主要以差異法(method of difference)為基礎,探索新的現象和關系。典型的理論驅動型實驗,比如著名的自由落體實驗。重復實驗也是一種典型的理論驅動型實驗。能否進行重復實驗,也是理論效力的重要證明。多次的重復實驗,也可以用來嘗試突破理論的現有適用范圍,進一步拓展研究結論的應用空間。〔18〕

與理論驅動型實驗相反,經驗驅動型實驗對理論的需求并不是十分強烈。早期的實驗設計思路完全采用了米爾(Mill J S.)的差異法邏輯,強調在實驗開始之前,設置兩個盡可能完全相同的初始條件,然后引入某項單一差異變量,觀察結果〔19〕。之后,費希爾(Fisher R A.)通過對差異組和控制組的隨機分配,引入零假設,對差異法實驗進行了邏輯上的重新構建。用較弱的似然規律,取代了米爾的絕對準則〔20〕。相比米爾的直接驗證,費希爾雖然在邏輯上繞了個彎,但是顯著降低了控制的標準,簡化了對初始條件的要求,使實驗的可行性得到了明顯的提升。

準實驗研究(quasi-experiments)則是對實驗研究作了進一步的簡化。這種研究方法在設計邏輯上與實驗研究完全相同,但是再次降低了控制的標準。不對受試對象進行隨機組合,直接采用原始群體開展實驗。同時在對照組設置上也比實驗設計的限制寬松,比如不相等控制組前后測設計(nonequivalent control group design:兩個受試小組差異比較大)或單獨樣本前測后測設計(separate-sample pretest-posttest design:同一小組受試前后狀況作對比)等方式〔21〕。

準實驗的控制標準和實施成本通常都低于實驗研究,這讓實驗的可行性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提升。另外,由于直接采用了原始群體作為實驗對象,準實驗的外部有效性比實驗研究略強。因此,準實驗通常不被用來進行“大而全”的研究,而是用來深化研究某些非常具體的問題。比如已經確定內部有效性的前提下,補充和拓展外部有效性,或者在定性因素已經確定的情況下,進行進一步深入的定量分析。典型的研究,可參考學者徐林和凌卯亮通過準實驗設計,檢測宣傳教育和經濟激勵對居民生活垃圾分類的促進作用〔22〕。在該研究中,經濟激勵會促進居民進行垃圾分類是已知的邊界條件。所以該項研究并不是探討定性的問題,而是進一步探討這兩個已知的自變量具體起了多大的作用。以檢驗理論的性能來看,準實驗研究可以被視為一種冒煙手槍式檢驗(smoking-gun tests:看到嫌犯手中冒煙的槍,可以很大程度上確定他就是兇手,但是沒看到他手中冒煙的槍,卻并不能證明他就是清白的)。通過這種類型的檢驗,理論能夠得到很強的確證,但是沒有通過檢驗,也并不能使理論受到多少懷疑?!?3〕

四、一種理論檢驗型準實驗的概念設計

基于上述的理論基礎,本文嘗試提出一種理論檢驗型的準實驗設計,其主要思路在于:以真實世界為環境開展實驗,不對受試對象采取嚴格的隨機分組。直接采用原始樣本,以不相等控制組前后測設計或單獨樣本前測后測設計的方式,設置相對合理的實驗組與對照組。這種準實驗強調研究者的親身參與和實踐操作,重點關注和強化實驗者對系統主動施加的干預對因變量的影響。在盡可能保證實驗嚴謹性和科學性的同時,充分強化實驗的可行性與有益性。

1.設計理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變革梨子,親口吃一吃?!薄?4〕

在這種理論檢驗型的準實驗設計中,研究者需要以真實世界中的事件或人群作為研究對象。理想狀況下,最好是能夠充分利用研究者熟悉的材料和場景開展實驗。比如要研究實驗政治學,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自己嘗試開展一項政治學實驗。政治學實驗本身的內容固然是有價值的,同時,在實驗政治學研究方法論的層面上,開展實驗的過程本身同樣有研究的價值。假設由于實驗的難度很大,或許努力嘗試之后最終無法順利開展,那么這些失敗的經歷依然可以作為政治學實驗方法論的研究素材,至少對于發展實驗政治學的工作而言,是有意義的。

舉例1:研究實驗政治學為何在國內難以實施

(1)從其他研究中,獲得在國內開展政治學實驗的主要困難ABC三項自變量。

(2)親自嘗試開展一項政治學實驗,或者參與其他研究者開展的一項政治學實驗,親身驗證是否確實遇到了困難ABC,并深入研究ABC三個變量之間,哪一個變量是最為顯著的。研究團隊為了克服ABC三個困難,分別采取了什么樣的方式,花費了多少成本,最終獲得了怎樣的結果。

(3)研究發現,變量C是最難以克服的困難。C變量的影響如此之大,以至于最終這項政治學實驗沒有順利開展,無疾而終。此外研究團隊在嘗試克服變量C的過程中,花費的成本甚至超過了A和B的總合。故可以得出初步結論,如果計劃開展政治學實驗,應該優先解決C的問題。否則即使解決了A和B,實驗也無法順利進行。

當然,上述舉例中的準實驗設計不能算是一個標準的政治學準實驗。因為它的研究問題嚴格來說,并不算是“政治學”的研究問題,而是一個“政治學研究方法”的問題。此處舉例的目的是為了強調這種理論檢驗型的準實驗的“參與性”。相比經典政治學實驗研究者置身事外的“實驗者”角色,這種準實驗設計中的實驗者更像是一個親力親為的“實踐者”。讓實驗者得以充分融入實驗場景,以實驗者和受試者雙方的角度來看待問題。同時,也利于深入觀察和理解其他受試者的言行,發現一些平時難以見到的現象。

2.實驗的選題:讓研究創造價值

該理論檢驗型準實驗的另一個設計靈感,借鑒了中國的政策試點機制。試點機制的核心在于在遠景規劃和理論的指導下,進行風險可控的反復試錯,最終找到合適的解決方案并進行推廣。試點機制雖然不是實驗,但是其本身帶有強烈的實驗性質。從結果上來看,也對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迅速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因此,這種理論檢驗型的準實驗設計,也重點強調了實驗的“有益性”和“可行性”。在某些情況下,通過合理的設計,很多研究本身就有創造價值的潛力。比如研究扶貧,我們可以選擇分析報告,也可以選擇尋找一戶真實存在的貧困戶,協助他開設網店銷售農產品。在創造價值的同時,收集到第一手的研究材料。

舉例2:研究農戶電商扶貧的影響與效果

(1)從其他研究中,獲得初步假設:教育程度、網絡使用經驗、主要經濟來源、農村電商認知、電商扶貧收入效應認知、親戚朋友電商扶貧參與意愿、政府電商扶貧相關工作、電商服務站相關工作、電商扶貧服務體系、特色農產品規模對農戶電商扶貧參與意愿等因素〔25〕對農戶參與電商扶貧有正向影響。

(2)尋找一戶或幾戶貧困戶作為研究對象,以上述框架對研究對象進行分析,哪些條件已經具備,哪些條件尚未具備。制定計劃后,親身參與,協助該農戶參與電商扶貧,搭建網店,銷售產品。采用不相等控制組前后測設計(兩戶差異較大的農戶)或單獨樣本前測后測設計(同一戶農戶,受試前后狀況作對比),并以此為基礎開展準實驗研究。

(3)研究發現(假設舉例),“親戚朋友電商扶貧參與意愿” 和“政府電商扶貧相關工作”兩個變量,比其他變量更加顯著。農戶創新意愿較低,但是照搬親戚朋友成功經驗的意愿很高。只要周邊存在電商致富的案例,受試農戶有很高意愿模仿。網絡使用、教育程度等因素,并不會形成顯著的阻礙。

按照舉例2的邏輯,一部分采用參與式觀察法的研究,也有轉換為準實驗研究的可能性。對于參與式觀察而言,即使存在“積極的參與式觀察者”與“隱蔽的參與式觀察者”的區分,參與式觀察的重點依然在于“觀察”而并非干預。在非必要的情況下,研究者盡量不會對環境進行擾動和干預。因此,在很多采用了參與式觀察的研究中,研究者都傾向于采用隱蔽性參與式觀察法,避免公開自己的身份。

但事實上無論如何隱蔽身份,只要存在交流互動,研究者就無可避免地會對觀察對象施加干預和影響。假設某個企業的日常工作中,突然“空降”了一位“顧問”,這個人每天的工作就是在各個生產部門走來走去,問這問那,時不時還在本子上寫寫畫畫。一個星期之內,大概所有的同事都會開始議論這個“神秘人”究竟是來做什么的。因此,參與式觀察其實很難做到理想的“完全觀察者”,而是一種混合的角色“Mixed Participation”〔26〕。因此,本研究認為,與其模棱兩可地將“研究者本人的介入”作為干擾變量排除,不如把這些干預作為變量,統籌起來成為研究的一部分。

3.實驗的目的設置:原則上僅用于檢驗理論或重復實驗

準實驗研究設計并不能取代實驗研究。針對某項研究課題,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如果能夠嚴謹地開展標準的政治學實驗固然是最好的。但是由于政治學實驗的種種局限,很多課題通常不能完全滿足嚴謹的實驗研究條件。僅僅用觀察研究,又不足以得出令人滿意的結論。這時就可以考慮采用這種理論檢驗型的準實驗研究,在觀察研究結論的基礎上,進一步為理論提供強有力的確證。

此外,在這種準實驗設計中最重要的自變量,是研究者對系統主動輸入的干預。區別于實驗室實驗,這種準實驗研究是在真實世界中開展的。換而言之,實驗的邊界條件完全等同于真實世界,任何一項干預,都可能對真實世界產生永久性的影響。因此,從學術倫理的角度,也有必要對研究目的進行適當的控制。故這種準實驗研究的研究目的,原則上僅設定為檢驗理論或重復實驗,而不適合用于探索某種未知的可能性。

進而言之,這種準實驗設計需要盡可能地減少“實驗性質很強”的干預。盡量把“既有的干預”進行有序化和系統化的處理,作為實驗研究的素材使用。比如舉例2中的實驗,應該將扶貧(即實驗)視為一項既定計劃。扶貧本身的優先級高于實驗。此時的實驗者首先是一名真實扶貧工作者,其次才是一名以政治學實驗方法研究扶貧的實驗者。

4.關鍵變量的控制及測量

如舉例1和舉例2所示,相比觀察研究所取得的樣板數據,研究者輸入的干預可以容易地實現精確的量化。比如在舉例2中,開展實驗的明細資金賬目,就可以以成本核算的方式實現量化。量化變量的形式不局限于成本和價格,還可以考慮用時間、面積、人數等多個維度的量化指標進行衡量。

此外,相比非實驗的研究方法,這種準實驗的研究數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實現實時的反饋。以此能夠及時調整研究的方向和路徑。類比如商業談判,當首次提出的條件被否決時,通常依然有機會,提出其他的替代方案。或者有時也會從對方獲得反饋意見。如此反復,直到雙方最終達成一致。在這種實時反饋的研究情景下,研究者所得到的材料,就不僅是一份簡單的“是否達成一致”的結論。而是讓研究者有機會具體分析,某個關鍵性的條款是否真的起了作用,還是哪些條件堆積在一起共同起到了作用。從而抓住問題的核心,或至少排除一部分干擾變量。

5.實驗對象的選擇:控制范圍內的受試對象

如上文所述,這種準實驗設計中最重要的變量,是研究者團隊對系統施加的干預。個人或者小團隊對系統施加的干預精確可控,但是干預作為自變量對因變量的影響,有時可能確實太小,以至于無法觀測到因變量的明顯變化。以上特性決定了這種準實驗研究方法更適合于研究某個非常具體的領域。換而言之就是一個“足夠小的系統”,讓自變量對因變量的影響足夠顯著,從而能夠觀測和論證。

理論上,對于宏觀的大型課題,這種準實驗設計也有應用的前景。但是這要求研究者或研究團隊有能力調動足夠的資源,并且能夠承擔足夠的責任。在這個層面上,中國的試點政策,與這里所探討的理論驗證型準實驗有一定的可比性。

舉例3:以政策試點的推廣為研究對象,驗證政策變遷的原因

(1)從其他研究中,分析某個政策試點,以及其所屬的政策子系統。研究觸發政策變遷的自變量ABCD。

(2)觀測一個準備推廣上述試點政策的地區。在該地區中,自變量A、B、D都已經能夠明顯觀測到,但是自變量C尚未出現。

(3)參與到該政策子系統中,嘗試推動事件的發展,促成自變量C的出現。

(4)如果觀測到政策變遷,可以為自變量組ABCD與因變量X的因果關系提供強有力的驗證。如果未能觀測到政策變遷,則考慮進一步探討變量C的量變是否足夠,或其他潛在的因果關系。

五、該理論檢驗型準實驗的應用前景

這種理論檢驗型準實驗的設計,始終圍繞著實踐和實際參與來進行。實踐是人類認知世界、改變世界的重要手段。這種準實驗設計的根本依據,來源于毛澤東同志的《實踐論》。 在文中他提到:“通過實踐而發現真理,又通過實踐而證實真理和發展真理。從感性認識而能動地發展到理性認識,又從理性認識而能動地指導革命實踐,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往復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之每一循環的內容,都比較地進到了高一級的程度。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全部認識論,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知行統一觀?!薄?7〕

不難看出,在《實踐論》中,明顯包含了將“實踐”作為一種 “具體可行的研究方法”用以探索真理、求證真理的深層含義。本研究探討的這種理論檢驗型的準實驗,是一種實驗設計的思路,同時也可以說是一種“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的實踐方法。其應用的前景可以總結為以下幾個方面:

1.嘗試突破國內實驗政治學的局限

在大量關于實驗政治學的文獻中,都反復論證了實驗政治學和實驗研究方法對中國政治學發展的積極意義。但是由于種種原因,政治學實驗確實難以開展。所以,本研究探討性地提出這種創新的準實驗研究設計理念,以期降低開展實驗的難度,并進一步舉例探討以這種理論檢驗型的準實驗對因果機制進行驗證的可能性。

當然,從方法論的層面上,這種準實驗的研究目前僅處于概念設計階段,各項細節尚處于不斷開發之中。同時,政治學實驗方法本身存在的一些爭議,依然需要在將來的研究中不斷嘗試新的解決方法。比如政治學實驗的倫理問題,在本研究提出的實驗設計中,是通過強調實驗的“有益性”和“可行性”的方式,嘗試對經典的實驗設計進行完善。比如在電商扶貧的設計案例中,我們會重點強調研究者首先是一名扶貧工作者,其次才是一名實驗者。扶貧工作的優先級別高于實驗,以此盡量強化對受試對象有益的干預,避免對受試對象產生傷害。

更加理想的狀況,是能夠由諸如機構審查委員會一類的機構進行合規評估,幫助研究者審查政治學實驗是否能夠實施,并統一規范實驗的規則和限制。但目前這樣的機構在國內并不是標準配置,當且僅當國內存在足夠多的學者采用實驗研究法,形成規模之后,才有可能出現。因此,本研究認為,國內實驗政治學的發展更需要降低難度,優先實現數量的堆積,而并非在發展的初期就過分強調嚴格的方法論和操作的規范。

2.規范的準實驗設計能夠為試點項目的具體實施,提供方法論層面的支持

政策試點機制是一種在中國得到廣泛使用的治理機制。長久以來,該機制對中國的經濟發展、政策創新以及制度建設作出了很大的貢獻。有學者認為,這種極具中國特色的政策創新機制,是中國不斷創造經濟奇跡的重要因素之一。〔28〕但是與此同時,試點機制也是一項爭議頗多的熱點議題。不少學者從不同的層面研究了試點機制的局限與不足??傮w而言,試點機制有強烈的實驗性質,但是并不等同于實驗,通常被認為是一種尚處于不斷開發改良中的政策工具。

關于試點機制的爭議,主要包括(但不限于)下幾點:一是試點中“試”的成分不足。有研究表明,超過75%的試點是由中央政府和省級政府發起的。〔29〕而基層的執行者,也將試點視為一種重要的成績。在這種情況下,試點成為了一種“試對”〔30〕。因為地方有可能為了凸顯政績,不計代價的“強迫”試點成功,使得試點失去代表性和可復制性〔31〕。二是試點中的“試”缺乏理論的指導和系統的記錄。在一些試點的運作過程中,容易觀測到大量的人為干預和創新嘗試,但是這些干預和嘗試不見得具備足夠的計劃性,缺乏預案的臨時調整也很常見。究竟是哪項因素導致了試點的成功或失敗,只能通過事后反過來總結研究,很多寶貴的經驗就這樣損失了。三是以經驗主義和教條主義盲目照搬試點,而不顧當地的實際情況。這種情況不一定是人們通常認為的“懶政”造成的。有時候也有可能是因為當地想要嘗試的創新,缺乏理論和方法論的支持。沒有理論依據的嘗試不容易從“程序上”獲得決策者的認可,只能轉而變為“人與人”的博弈。

本研究提出的這種理論檢驗型準實驗,為進一步優化試點機制提供了一種創新的思路。即:以實驗設計的模式,為試點項目進行前期規劃,避免試點項目形式化的、千篇一律的可行性研究報告。這樣做的優勢在于,在試點項目的前期規劃中,充分將各類“變數”和“可能的試錯”考慮在實驗的計劃中,像實驗一樣,形成動態的實時反饋。試點項目本身的成功固然重要,但是對于宏觀層面而言,其最大價值在于收集經驗,無論成功還是失敗的經驗都非常重要。這部分經驗是判斷試點是否值得推廣的重要依據。因此,以這種準實驗設計邏輯進行的試點項目規劃,能夠在方法論的層面上,提供充分的試錯空間和調整計劃的余地。從而避免了依靠人工決策進行無計劃的臨時調整,也避免了由主要負責人“個人”全權為成功或失敗負責。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不計代價試對”或“生搬硬套,壓抑創新”的情況。同時也有利于試點經驗和信息的真實反饋,充分規范和強化試點“試”的屬性。

3.實踐精神在政治學研究領域的體現

概而言之,近年來國內的政治學研究風格是非常謹慎的,這與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實踐中異常勇猛的改革和創新并不匹配。除此之外,也有不少學者認為,中國目前的政治學界普遍缺乏實證研究,尤其缺乏“有效的”實證研究。〔32〕雖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已經基本形成了一項全社會的共識,但是事實上,“實踐精神”在中國政治學界,乃至社科領域的體現,并不足夠明顯。

比如,學者孫立平提出了“實踐社會學”的概念〔33〕,這一概念最早是法國社會學家布迪厄提出來的。孫立平批評布迪厄太關注結構和定量的問題,是在“用非實踐的方式對待實踐”,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改良,提出了中國版的“實踐社會學”:重點強調了社會實踐是“動態過程”而不是“靜態結構”,探討了社會科學在實際中的“應用性”。實踐社會學的理念和方向,毫無疑問是指向實際的。但遺憾的是,后續的一些以“實踐社會學”為名的研究,主要采用的還是案例研究法,僅有個別案例采用了參與式觀察。幾乎沒有研究主動對研究對象施加干預。如果僅僅只是觀察而不操作,“只看不動手”的研究方式或許可以算是“實證”,但算作“實踐”顯然是比較牽強的。典型的研究,比如學者劉軍奎關于群體性事件的研究〔34〕,作者在文中充分強調了實踐性策略的重要性,呼吁打破思維定勢和模式化套路,并且給出了制定實踐性策略的方案;但是在這個基礎上,卻遺憾的沒有能夠有針對性地提供實證的證據。這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或許也是一種“用非實踐的方式對待實踐”。相比之下,同樣是研究群體性事件的論文,張書維、王二平與周潔采用實驗的方法〔35〕,選擇了模擬剝奪受試者工具的場景,檢驗受試者是否會參與反抗行動,以此確證了“相對滿意度”對群體事件的影響。這樣的結論,顯然更加有說服力,也更加貼近實踐。

4.保證實證研究底層數據的質量

總體而言,目前政治科學的發展方向,是偏向實證研究的。學者們不再滿足于從理論中繼續開發理論,而是更加關注現實世界中存在的因果關系:“why and how what happens”。在這個背景下,很多強調實證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而這些強調實證的研究工具,普遍非常重視實證證據的細節。比如過程追蹤法(process-tracing method),就是一種典型的“刨根問底”的研究方法。這種方法并不止步于說明自變量與因變量的相關性,而是深度挖掘包括每個中介因素的整個因果鏈。換而言之,過程追蹤不再滿足于一臺運行良好的機器,而是要充分了解每一個齒輪的構造和運行狀況。

對于這一類強調實證的研究方法和框架而言,數據是否真實可靠就顯得非常重要。數據的可靠性和真實性,取決于是否有足夠細致的底層數據,而細致的底層數據,則需要優秀的采集方法。相比采用二手數據的觀察研究法和文獻研究法,本研究提出的這種準實驗研究法,能夠在數據采集的層面上,更好地保證底層數據的質量。

六、總結與展望

自由落體實驗是一項經典的理論驅動型實驗。當時的伽利略想必不知道自己會成為名垂千古的物理學家,因為他在那個時候只是一名25歲的年輕數學講師,而那個年代的權威是亞里士多德和他的自然下落速率理論(nature rate of fall)。亞里士多德認為這個參數是物體的固有屬性,下落速度與物體重量成正比,與所處的媒介密度成反比。當時的所有人都對此深信不疑。

當伽利略用自由落體實驗,對該理論進行了成功的證偽之后,他提出了新的假設:勻加速運動(uniformly accelerated motion)。撇開創建理論的艱難過程不提,我們這里只關注伽利略為了驗證這個新理論所設計的實驗。這個實驗所涉及的其中一個關鍵變量是瞬時速度,即需要測量物體在某一瞬間的速度。以當下的技術條件,自然不是難事。但是這個參數在16世紀的條件下,是無法測量的。嚴格的瞬時速度測量,是在400年以后發明了雷達之后的技術。無法測量瞬時速度的伽利略,轉而測量時間,再結合距離算出速度。然而,16世紀也沒有秒表。惠更斯發明的世界上第一臺機械鐘,都是基于伽利略的鐘擺運動理論才造出來的。沒有秒表的伽利略找了一個大水桶,在底部焊接了一根細管,收集流出的水,然后稱重,以此計算相對精確的時間。

類似的,以目前的技術水平,政治學的研究者無法精確地測量“人”以及“人的想法”這種復雜的變量。這就像16世紀的學者,無法精確的測量“瞬時速度”一樣。但是研究者不應該因此而駐足不前。幾百年前的伽利略或許無法預測,現代會有雷達和激光這種能夠方便而精確的測量瞬時速度的工具,也無法想象計時是現代每一個人掏出手機就可以完成的簡單工作。類似的,當下的我們也很難想象幾百年后的未來會發生什么樣的技術變革。所以,不應該因為“現在看似不可能”就放棄做實驗?!袄碚摍z驗型的準實驗設計”能夠使實驗研究的“可行性”和“有益性”得到充分的強化。當理論研究足夠充分,但缺乏實證驗證時,不妨考慮用這種相對容易操作的準實驗方法,為研究進行補充。

〔參考文獻〕

〔1〕 Lowell A L. The Physiology of Politics: Presidential Address, Six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Association〔J〕.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1910, 4(1): 1-15.

〔2〕 Morton R B, Williams K C. Experimental political science and the study of causality: From nature to the lab〔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0.

〔3〕 臧雷振.政治學研究中的實驗方法——近年來的應用進展及研究議題分布〔J〕.國外理論動態,2016,(5).

〔4〕 〔13〕〔16〕臧雷振.爭論中的政治學實驗方法及其發展前景〔J〕.社會科學,2016,(11).

〔5〕 Rebecca Morton, Kenneth Williams. Experimentation in Political Science. 2008.

〔6〕 Rebecca Morton, Kenneth Williams. From Nature to the Lab: The Methodology of Experimental Political Science and the Study of Causality〔J〕. 2010.

〔7〕 Milgram S. Some conditions of obedience and disobedience to authority〔J〕. Human relations, 1965, 18(1): 57-76.

〔8〕 Haney C, Banks C, Zimbardo P. Interpersonal dynamics in a simulated prison〔R〕. STANFORD UNIV CA DEPT OF PSYCHOLOGY, 1972.

〔9〕 Field experiments and their critics: essays on the uses and abuses of experimentation in the social sciences〔M〕.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14.

〔10〕 Department of Health E. The Belmont Report. Ethical principles and guidelines for the protection of human subjects of research〔J〕. 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Dentists, 2014, 81(3): 4.

〔11〕 Geller D M. Alternatives to deception: Why, what, and how?〔M〕//The ethics of social research. Springer, New York, NY, 1982: 39-55.

〔12〕 Loewen P J, Rubenson D, Wantchekon L. Help me help you: conducting field experiments with political elites〔J〕. The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 2010, 628(1): 165-175.

〔14〕 Gerber A S, Green D P, Kaplan E H, et al. The illusion of learning from observational research〔J〕. Field experiments and their critics: Essays on the uses and abuses of experimentation in the social sciences, 2014: 9-32.

〔15〕 李強.實驗社會科學:以實驗政治學的應用為例〔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4).

〔17〕 〔18〕Willer D, Walker H A. Building experiments: Testing social theory〔M〕.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19〕 Mill J S. A system of logic, ratiocinative and inductive: Being a connected view of the principles of evidence and the methods of scientific investigation〔M〕. Longmans, green, and Company, 1889.

〔20〕 Fisher R A. Design of experiments〔J〕. Br Med J, 1936, 1(3923): 554-554.

〔21〕 DT Campbell, JC Stanley, Experimental and Quasi-Experimental Designs forResearch(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1963), pp.432-434.

〔22〕 徐林,凌卯亮.居民垃圾分類行為干預政策的溢出效應分析——一個田野準實驗研究〔J〕.浙江社會科學,2019,(11).

〔23〕 Van Evera S. Guide to methods for students of political science〔M〕.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015.

〔24〕 〔27〕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87,296-297.

〔25〕 吳正祥.貧困村農戶電商扶貧參與意愿及其影響因素研究——以資源枯竭型城市阜新為例〔J〕.科技與經濟,2020,(2).

〔26〕 蔡寧偉,于慧萍,張麗華.參與式觀察與非參與式觀察在案例研究中的應用〔J〕.管理學刊,2015,(4).

〔28〕 Heilmann S. From local experiments to national policy: the origins of China's distinctive policy process〔J〕. The China Journal, 2008 (59): 1-30.

〔29〕 梅賜琪,汪笑男,廖露,劉志林.政策試點的特征:基于《人民日報》1992—2003年試點報道的研究〔J〕.公共行政評論,2015,(3).

〔30〕 Pei M. China and East Asian Democracy: Is CCP Rule Fragile or Resilient?〔J〕. Journal of Democracy, 2012, 23(1): 27-41.

〔31〕 劉軍強,胡國鵬,李振.試點與實驗:社會實驗法及其對試點機制的啟示〔J〕.政治學研究,2018,(4).

〔32〕 楊立華,李凱林.公共管理混合研究方法的基本路徑〔J〕.甘肅行政學院學報,2019,(6).

〔33〕 孫立平.邁向實踐的社會學〔J〕.江海學刊,2002,(3).

〔34〕 劉軍奎.群體性事件:基于實踐社會學視角的認識與反思〔J〕.前沿,2010,(13).

〔35〕 張書維,王二平,周潔.相對剝奪與相對滿意:群體性事件的動因分析〔J〕.公共管理學報,2010,(3).

【責任編輯:劉彥武】

猜你喜歡
理論實驗研究
記一次有趣的實驗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堅持理論創新
當代陜西(2022年5期)2022-04-19 12:10:18
神秘的混沌理論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理論創新 引領百年
相關于撓理論的Baer模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做個怪怪長實驗
EMA伺服控制系統研究
主站蜘蛛池模板: 高清精品美女在线播放| 久久人与动人物A级毛片| 99久久精品无码专区免费| 秋霞午夜国产精品成人片| 久久亚洲美女精品国产精品| 日本午夜网站|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免费| 99免费在线观看视频| 在线免费观看a视频| 久久香蕉欧美精品| 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在线线| 91免费国产高清观看| 国产亚洲精品91| 强奷白丝美女在线观看| 国产97色在线| 尤物精品国产福利网站| av性天堂网| 亚洲视频色图| 美女被狂躁www在线观看| 欧美精品二区| 亚洲日韩精品无码专区97| 亚洲毛片一级带毛片基地 | 国产激情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中文字幕在线视频免费| 日本人妻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影院 | 暴力调教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日韩av制服丝袜| 国产簧片免费在线播放| 午夜不卡视频| 亚洲人成亚洲精品| 亚洲成肉网| 黑人巨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区| 58av国产精品| 巨熟乳波霸若妻中文观看免费| 亚洲天堂久久| 日韩在线2020专区| 日韩 欧美 国产 精品 综合| 欧美激情视频一区| 久久人人妻人人爽人人卡片av| 亚洲精品另类| 亚洲欧洲综合| 一本大道AV人久久综合| 999国内精品视频免费| 少妇极品熟妇人妻专区视频| 六月婷婷综合| 国产在线精品香蕉麻豆| 国产日韩丝袜一二三区| 在线观看免费人成视频色快速| 波多野结衣视频网站| 欧美精品一二三区| 激情無極限的亚洲一区免费|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2023| 三级毛片在线播放| 亚洲欧美成人在线视频| 精品国产成人国产在线| 国产欧美日韩精品第二区| 国产不卡网| 四虎成人精品在永久免费| 精品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 97久久人人超碰国产精品| 在线无码九区| 一本色道久久88亚洲综合| 免费看a级毛片| 国产主播在线一区| 国产成人无码Av在线播放无广告| 午夜在线不卡| 伊人久久福利中文字幕| 亚洲精品无码成人片在线观看| 色呦呦手机在线精品| 992tv国产人成在线观看| 日韩视频福利| 成人综合久久综合| 色综合成人| 欧美激情视频一区| 国产成人免费| 欧美日一级片| 真人高潮娇喘嗯啊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尤物在线| 亚洲一区免费看| 四虎精品黑人视频| a级毛片毛片免费观看久潮| 亚国产欧美在线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