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鋒 王瑞琦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依靠要素驅動實現了經濟高速增長。然而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也帶來了收入差距較大、環境污染嚴重等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說明粗放型增長方式終究不可持續,未來中國應轉變發展方式,重塑經濟增長動力。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提升經濟發展質量將成為下一步經濟工作的重心。目前,中國的經濟高質量發展研究已經積累了一定成果,但是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概念、實現路徑和測算等方面尚未達成共識。針對上述問題,首先通過Citespace對近幾年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研究進行聚類分析,并在此基礎上嘗試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提出背景、內涵和實現路徑進行系統梳理;然后綜述了社會發展指標體系的演化脈絡以及經濟高質量發展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的相關研究;最后提出了可拓展的兩個研究方向。
[關鍵詞]經濟高質量發展;概念梳理;實現路徑;指標體系
[中圖分類號]中圖分類號F120[文獻標識碼]A文獻標志碼[文章編號]1673-0461(2021)02-0001-10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五個文明”建設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長期以來,中國粗放型的發展模式導致了貧富差距的擴大和資源環境的過度消耗[1]。2012年以后,中國經濟的階段性特征日趨明顯,經濟增長進入新常態[2]。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3]。在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概念被正式提出之后,社會各界紛紛開始探討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理論內涵和實現路徑。相對于高速增長,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涵更為復雜,因此現有研究雖然均認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但是就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理論內涵、實現路徑、以及指標體系構建等方面還沒有達成共識,存在一定研究空間。
為了系統梳理當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研究,首先通過Citespace對近年來經濟高質量發展相關研究成果的關鍵詞和研究單位進行分析;其次從提出背景、理論內涵的角度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概念進行梳理并與經濟高速增長的概念進行比較;再從五大發展理念和現代化經濟體系兩個角度解析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實現路徑;然后在整理各個階段社會發展指標體系的基礎上,對測算高質量發展水平研究進行綜述;最后在對這些研究成果進行簡要評述的基礎上,提出該領域可拓展的研究空間和值得進一步推進的研究方向。
一、經濟高質量發展研究現狀
在經濟高質量發展方面,目前國內已經積累了一定研究成果。截至2020年1月,以“高質量發展”為關鍵詞,在中國知網搜索到的文獻數為32766條。本文選取被引頻次大于100的前1500篇文獻,用Citespace對這些文獻進行聚類分析。
如圖1所示,關于高質量發展的研究關鍵詞主要集中于“高質量發展”“高速增長階段”“社會主要矛盾”“新時代”“結構性改革”“攻堅戰”“現代化經濟體系”等方面。此外還有少數文獻關注到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指標體系”“實體經濟”“全要素生產率”“動能轉換”和“創新驅動”等。從關鍵詞的類型可以看出,目前“高質量發展”的研究主要側重于理論探討,僅有少數文獻構建指標體系對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進行測算,實證研究相對較少。
利用Citespace進一步對作者研究單位進行聚類分析。如圖2所示,除了政府機構,西南財經大學和西北大學是發文量相對較多的兩個院校。值得關注的是,除了比重較大的研究單位,還存在很多因發文量較少而沒有顯示出來的研究單位。這說明經濟“高質量發展”已經逐漸受到了社會各界的關注,在未來以“高質量發展”為研究主題的文獻也會逐漸增多。
二、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概念梳理
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迎來新格局的時代背景下,經濟高質量發展理念的提出無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理論價值[4]。本部分從提出背景和理論內涵兩個角度出發,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概念進行梳理,并將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提出背景、內涵以及評判標準同經濟高速增長進行比較,以期深層次探討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現實意義和理論價值。
(一)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提出背景
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是中國適應紛紜復雜的國內外形勢所做出的重要決策,接下來將從國內和國外兩個角度梳理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提出背景。
1.國內經濟形勢
2010年以來,中國的經濟運行情況和環境約束條件發生了變化,也為中國的經濟發展帶來了新的挑戰,具體體現為如下兩個方面。
(1)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傳統動力衰減。改革開放以來,大量廉價勞動力涌向城市工業部門,直接推動了中國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快速發展[5]。然而2012年以后,隨著人口紅利逐漸消退、技術創新約束收緊,經濟增長約束條件也發生了變化。2013年后,中國經濟增速由10%降低到7%左右,階段性特征日益明顯,這說明以要素和投資驅動的“耗散”型增長方式已無法繼續維系[2,6-7]。除了增長乏力,由收入差距增大、社會階級固化等因素導致的社會矛盾也在不斷激化[8-9]。為重塑增長動力、緩和社會矛盾,相對發展速度,在未來中國應該更重視發展的質量和效益。
(2)環境資源約束日益收緊。目前,由低下的能源利用效率和不合理的產業結構帶來的資源環境問題使中國面臨的資源約束日益收緊,也為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質量乃至健康帶來不可忽視的負面影響[5,9-10]。習近平總書記(2017)指出,“縱觀世界發展史,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11]。此前的經濟發展模式已經不適應中國的現實情況,未來應該轉變發展方式,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兼顧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
2.國際環境
雖然中國已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但是一方面,相對其他發達國家,中國一直以來是依靠廉價的勞動力和資源供給的“低價工業化增長模式”推動貿易增長[5]。習近平總書記(2014)[12]指出,“我國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根本改變,創造新產業、引領未來發展的科技儲備遠遠不夠,產業還處于全球價值鏈中低端”。另一方面,“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社會信息化深入發展,人類社會充滿希望。同時,國際形勢的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更加突出,人類面臨的全球性挑戰更加嚴峻,需要世界各國齊心協力、共同應對”[13]。當前,世界面臨的不穩定性、不確定性突出,全球經濟的“低增長困境”以及美國強權政治的復蘇都為中國發展帶來嚴峻挑戰[2-5]。為應對復雜的經濟時局,中國應該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深度融入世界經濟,逐步縮小同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穩步提升中國在全球價值鏈分工中的地位。
(二)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理論內涵
經濟高質量發展內涵可以從如下兩個角度理解。從狹義角度理解,經濟高質量發展主要指經濟發展過程中增長效率和經濟活力的提升[14]。從廣義角度理解,除了效率和質量,經濟高質量發展更是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的協調發展[9],也是“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下面將主要從上述兩個角度出發,解析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理論內涵。
1.“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我們要激發全社會創造力和發展活力,努力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3]”。[KG-*4]“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4個目標要求,也是新時代經濟發展戰略的著力方向和基本行為法則[8]。
“更高質量”和“更有效率”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本質目標。“更高質量”并不意味著要舍棄原有經濟增長方式,而是通過挖掘經濟增長潛力和進行結構性調整等方式,激活現有經濟活力,實現從“增長”到“發展”的轉變[15-16]。從微觀角度上分析,“更高質量”意味著通過增加產品種類、提升產品品質等途徑,提升產品和服務的質量[9-15]。從宏觀角度上分析,“更高質量”不單是指某個生產環節的質量提升,而是社會再生產整體環節的全面提升。根據發達國家的發展經驗,一國的經濟體制越完善,市場機制越有效,資源配置效率越高,經濟的發展質量就越高[14],因此“更高效率”是“更高質量”的進一步闡述。目前中國的市場機制還不健全,壟斷及行政干預行為也時有發生,在一定程度上壓制了微觀經濟主體的活力,因此優化產業結構、糾正要素價格和要素配置的扭曲、提升經濟效率應是未來經濟發展的著力方向。
“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是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目標的進一步闡述。目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3]。中國長期以來粗放型的增長方式已經帶來了嚴重的資源環境和社會公平問題,難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因此“更加公平”和“更可持續”的提出便是為了在經濟發展過程中保障全體人民的利益、緩和社會矛盾,最終推動生態、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8]。
2.“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
2015年,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五大發展層層遞進,由“創新”動力入手,最終落腳到全民“共享”發展成果,體現了“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價值取向,深刻揭示了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規律。可以說,經濟高質量發展是五大發展理念的進一步闡述,深入理解“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是理解經濟高質量發展理論內涵的前提。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3]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一直由投資和人力等要素驅動經濟增長,然而由于要素成本的上升和人口紅利的消退,傳統要素收益逐漸遞減。創新對經濟增長的驅動作用已被不同文獻證明[17-18]。在目前中國的經濟條件下,一方面,創新可以通過技術進步提高投入產出效率并改善產業結構,最終驅動經濟增長[14];另一方面,創新還可以通過制度創新,逐漸化解中國經濟發展中的瓶頸和深層次矛盾,保障經濟更可持續、更有效率地發展。因此創新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第一著力點,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首先需要提升創新能力,培育新增長點[19]。
協調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習近平總書記(2017)[3]指出,“協調既是發展手段又是發展目標,同時還是評價發展的標準和尺度,是發展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是發展平衡和不平衡的統一,是發展短板和潛力的統一”。貫徹協調的發展理念能夠進一步促進城鄉和區域的協調發展,促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協調發展,最終促進國家實現更高層次的發展[8]。相對創新對經濟的推動作用,協調可能在短期內不會推動經濟快速發展,反而因為需要平衡各地發展情況而使國家承擔額外的社會發展成本;但長期來看,協調不僅可以實現提升整體的經濟發展水平,更可以緩和社會矛盾,縮小收入差距,提升居民生活質量。因此協調是推動經濟健康發展的保障。
綠色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是解決污染問題的根本之策。習近平總書記(2017)指出,“縱觀世界發展史,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3]。因此經濟高質量發展應堅決貫徹落實綠色發展理念,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推進美麗中國建設[8,20]。
開放是國家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在改革開放前期,中國依靠廉價勞動力和政策優惠,在短時間吸引了眾多外資企業來華投資建廠,并推動了進出口貿易的高速發展。但是目前中國出口的商品仍以低附加值的產品為主,導致中國在世界價值鏈分工中始終處于劣勢地位,無法有效支撐中國產業轉型升級;此外,雖然出口仍是中國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之一,但近些年來,隨著金融危機后國際市場復蘇緩慢,中國出口需求明顯減少,出口增速也持續下降[2,5]。上述兩點并不意味著可以不重視對外貿易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2017)[3]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后。”在各國經濟聯系日益緊密的今天,中國要繼續貫徹開放的理念,提升開放質量,從而逐步提升中國的國際地位。
共享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讓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集中體現,是我們黨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根本宗旨的重要體現”[14]。改革開放早期,中國堅持的是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分配原則。這一原則在經濟發展初期能夠有效激勵經濟主體,然而長期實行卻會造成社會收入分配和財富擁有結構的嚴重失衡,激化社會矛盾。黨的十七大提出:“堅持以人為本,就要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要由人民共享,最終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實現發展成果共享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最終目標,只有與人民共享成果,才能緩和社會矛盾,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三)經濟高速增長和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差異
高速增長和高質量發展是不同的經濟發展模式。基于不同的提出背景,經濟高速增長與經濟高質量發展在理論內涵和評判標準方面均存在較大差異。
1.提出背景的差異
建國初期,中國經濟基礎較為薄弱,資源也相對短缺,所以運用一切手段把資源集中到某些最需要發展的部門,并在短期內實現經濟高速增長是當務之急[21]。但是這種通過規模的擴大實現財富創造的增長方式雖然使中國創造了經濟高速增長的奇跡,但也為中國帶來了一些社會公平和生態環境問題,這意味著高速增長發展方式已經不適應當前中國經濟的現實情況[22]。經濟高質量發展是“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堅持經濟高質量發展,不僅能重塑經濟增長動力,還能提高社會福利水平,因此相比推動經濟高速增長,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更適合當前的中國。
2.理論內涵的差異
Huang(1990)[23]提出,經濟上的增長(growth)和發展(development)是有區別的。前者是“量”的增加,主要靠總體規模的簡單擴大;后者是“質”的發展,指的是單位收益的增加。經濟高速增長屬于“量”的增加,主要表現為經濟規模的擴張和經濟效益的增長;而經濟高質量發展屬于“質”的發展,除了保障經濟正常運行,還對社會、生態等多個方面提出了要求,是“量與質相協調下的演進發展”[24]。
3.評判標準的差異
因為經濟高速增長的內涵比較單一,評判標準也相對簡單,經濟產出的規模和增速是評判高速增長的主要依據,比如GDP、GDP增速以及財政收入等等。而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涵相對豐富,除了一些規模指標,經濟體制的協調性和持續性也被納入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的考量范圍。因此,學者們一般都是通過建立指標體系來對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進行測算。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就目前而言,相對高速增長,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更強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不過這并不意味著經濟高質量發展優于經濟高速增長。高速增長的發展方式雖然粗放,但也確實在短時間內提升了中國的經濟水平,增強了綜合國力。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只有當經濟增長水平達到一定層次之后,才有資格對經濟增長質量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不能簡單認為經濟高質量發展一定優于經濟高速增長,兩種發展方式都是基于當時中國現實經濟情況的最優選擇。
三、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實現路徑
經濟高質量發展豐富的理論內涵意味著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路徑也必然是多元化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這五大發展理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高質量發展的理論內涵,現有研究也主要圍繞五大發展理念來論述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實現路徑。黨的十九大提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3]。可見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也是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路徑。本部分從五大發展理念和現代化經濟體系這兩個角度出發,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實現路徑進行分析。
(一)針對五大發展理念的實現路徑
經濟高質量發展理論是五大發展理念的進一步闡述,因此對五大發展理念的踐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發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問題,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下文將依次梳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要求下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路徑。
1.創新
一般來說,創新驅動經濟增長的路徑主要有如下4個方面。
(1)提升全要素生產率,鼓勵技術進步。中國增長率下降的微觀原因與全要素生產率的下降密切相關,所以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14]。具體可從如下兩方面入手:一方面,為基礎研究和原創性研究提供長期穩定支持,加強科研成果的保護,同時對承擔重大科技攻關任務的科研人員,采取靈活的薪酬制度和獎勵措施,鼓勵高校和科研院所從事基礎性研究和共性技術研究[9];另一方面,還可以發展一批專業化的技術轉移服務機構,保障科研成果能夠最大限度地投入使用[2,25]。
(2)提高勞動力素質,推動人力資本發展。人力資本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資源[26]。經濟發展早期,工業化和城市化使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從農村流入城市,形成了經濟增長的人口紅利,促進了經濟的高速增長。但隨著長期的低人口出生率和人口老齡化的加劇,中國勞動力數量增速逐漸下降,勞動密集型產業不再成為中國的比較優勢產業[27-28]。為了應對人口紅利的衰退,應提高勞動力素質,健全人才的引進、培養和激勵機制,逐步推動人力資本發展[29-30]。
(3)鼓勵企業家精神,營造創新環境。企業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實現創新驅動的重要微觀載體,而企業家精神又是企業活力的源泉。當社會中的企業家越多時,創新水平越高,技術進步越快,因此激發企業家精神是創新驅動的本質要求[31]。培育企業家精神,首先,需要優化創業環境,鼓勵企業家發揮“敢為天下先”的精神,尊重和激勵企業家干事創業,持續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其次,需要精簡行政審批手續,加大減稅和降息力度,切實減輕企業負擔;最后,還需要加強對企業家產權與合法收益的保護,為保護企業家精神提供制度保障[32]。
(4)完善創新體系,推動協同創新。中國目前尚未形成有效的協同創新機制,導致科技成果轉化中有效產權激勵缺位問題仍未得到根本性解決[33]。因此在未來應完善創新體系,推動協同創新。具體應協調各個創新主體的關系,發揮企業主體、高校科研機構和政府之間的協同作用,從而使企業可以通過與高校、科研機構的對接與合作,將前沿技術引入生產中來,最終推動協同創新,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9,14,32]。
2.協調
貫徹協調理念,一方面意味著在未來中國應逐步解決城鄉、區域和行業發展不均衡不充分的問題;另一方面也意味著中國應建設更為合理的收入分配體系。具體實施路徑如下所示。
(1)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三農”問題始終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現農業發展、農民富裕,不僅是實現高質量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踐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的重要方面。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可以從如下兩個方面著手:一方面,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破解生產要素流動中所遇到的機制性障礙,引導資源要素流向農業農村,提高生產要素在空間上的配置效率[9];另一方面,應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持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并深化糧食收儲制度改革[34-35]。
(2)協調區域發展。中國早期“先富帶后富”的發展策略在推動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中國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協調的問題。協調區域發展,一方面,需要通過逐步完善落實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建立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之間的區域聯動機制等方式,促進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共同發展[9];另一方面,還應進一步增強東中西部和東北這“四大板塊”與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區域戰略的協同實施,努力體現各戰略推進的精準化、差別化導向,逐步解決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問題[35]。
(3)協調行業和部門發展。在經濟發展初期,中國將有限的資源傾斜于重點戰略部門的發展,試圖用產業關聯效應拉動其他部門發展。這雖然可以快速推動重點部門的擴張,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國民經濟各部門發展的不均衡。協調行業和部門發展需要政府發揮綜合協調作用,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手,通過市場機制,優化資源配置,努力實現供求關系新的動態均衡[35-36]。
(4)建設“體現效率、促進公平”的收入分配體系。相對于“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分配體系,“體現效率、促進公平”的分配體系將分配重點由“效率”轉移到了“公平”。“體現效率、促進公平”分配體系的實施將有效縮小收入差距,提高社會福利水平。具體來說,收入分配體系的改革首先應健全適應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激勵機制,促進城鄉居民收入穩步增長,逐步縮小收入分配差距;其次,還應建立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穩妥有序提高公共服務發展質量,穩步提高社會保障統籌層次和水平;最后,應確保完成并鞏固深化脫貧攻堅任務,強化對特定貧困人口的精準幫扶,同時建立健全穩定脫貧、防止返貧的長效機制[9,33,35]。
3.綠色
推動綠色發展一方面需要從源頭入手,轉變發展方式,建設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綠色發展體系[24];另一方面還應對現有法律法規進行完善,為綠色發展提供制度保障。
(1)建設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綠色發展體系。轉變當前粗放型的發展模式是解決目前資源環境問題的關鍵。首先,需要調整以重工業為主的產業結構和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對當前高污染高耗能的行業進行綠色改造,并通過設置排污權交易等方式,使外部成本內部化,激勵市場主體在生產過程中主動減少污染排放[35]。其次,應大力發展循環經濟,通過積極培育節能環保產業、清潔生產產業、清潔能源產業,在提高資源使用效率的同時,推進資源再生的規范化、規模化發展。最后,還應深入實施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全面落實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從而有效防范生態環境風險,增加優質生態產品供給[8,36-37]。
(2)完善綠色發展制度體系。完備的生態環境制度可以為綠色發展提供法律保障。完善綠色發展制度體系,一是需要完善產權制度、資產管理制度、價格機制和生態補償機制等,引導市場主體積極參與生態環境保護;二是要按照《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辦法》,在實踐中不斷完善生態環境保護的評價、考核、獎懲制度[8-9];三是需要深化環境監管體制改革和環境司法體制改革,優化監管組織結構,完善中央和地方兩級監管的生態環境監管體系[37]。
4.開放
提升開放質量也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基本要求。2017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需要“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不僅“要在開放的范圍和層次上進一步拓展,更要在開放的思想觀念、結構布局、體制機制上進一步拓展”。提升開放質量首先應有序放寬市場準入,建立健全事中事后監管體制建設[9]。其次,為了更高水平、更深層次地利用境內外優質的資本、技術和人才資源,還應創造更有吸引力的投資環境,加強對外投資有效引導、投資保護和風險防控體系建設,完善安全審查制度和風險防范體系[9]。最后,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中國在擴大開放的同時,還應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通過“一帶一路”建設,加強多邊經貿合作,采取有力措施妥善應對貿易摩擦,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公平、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35]。
5.共享
發展成果與人民共享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優先發展教育事業、提高就業質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加強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實施健康中國戰略、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有效維護國家安全7個方法是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所提出的解決民生問題的基本路徑。除此之外,還可以通過鄉村振興戰略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等方式縮小貧富差距,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10]。
(二)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適應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必然要求[14]。創新引領、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體現效率、促進公平的收入分配體系;彰顯優勢、協同互動的城鄉區域發展體系;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綠色發展體系;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開放體系;充分發揮市場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經濟體制是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主要內容。可見,上述7個方面不僅涵蓋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和共享的發展理念,還額外提出了要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以及“充分發揮市場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經濟體制”,強調了市場和政府對于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作用。
1.推動市場化改革,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
(1)優化產業結構,構建高質量的產業體系。目前中國產業結構以高污染高耗能工業為主,低碳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占比偏低。調整產業結構,構建高質量產業體系不僅是化解產能過剩、消滅“僵尸企業”的主要途徑,也是緩解資源環境壓力的主要措施。優化產業結構首先應鼓勵優勝劣汰,通過產業內企業和資源的重組,優化資源配置,提升資源使用效率[36];其次可以通過打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提高產品供給能力和供給質量[5];最后通過綠色改造、技術改造,促進傳統產業內部轉型,使傳統行業煥發新活力[28]。
(2)完善產權制度,推動要素市場化改革。經過40多年改革開放,中國市場體系建設已經取得一定成果,但是中國要素市場建設尚未完成。一個經濟的實際經濟增長方式最終取決于該經濟的要素價格體系[38]。因此中國想要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首先就需要糾正扭曲的要素價格,使得實際要素價格體系符合中國的要素稟賦結構,從而使企業的最優化盡量接近整個經濟的最優化。一般而言,要素價格是否有效取決于市場機制是否健全。若市場機制健全,政府干預較少,市場中壟斷和寡頭廠商較少,則資源配置和市場價格也一定是有效合意的。因此推動要素市場化的關鍵在于減少政府干預,激活市場活力:一方面,要利用資本市場的內在功能,改善關鍵要素配置效率[36];另一方面,要通過市場倒逼機制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此外,根據科斯定理,產權明晰可以優化資源配置,降低交易成本,所以除了保障市場競爭的公平和合理性,還應健全產權保護制度,盡可能減少交易成本[9,39]。
(3)推動國企改革,激活市場活力。激發市場活力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然而由于行政性壟斷和市場壟斷的存在,部分國企經營效率不高,還存在一部分“僵尸企業”,使得市場機制在部分企業難以發揮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經濟效率的提升[32]。因此在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要求下,首先,應通過推進國企改革、鼓勵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等方式創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從而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提升企業經營效率;其次,應加快轉變國有資產監管機構職能,堅決破除無效供給,提高市場運行效率[4];最后,還應全面實施并不斷完善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打破行政性壟斷和市場分割,破除歧視性限制和各種隱性障礙,放寬民間資本準入領域,優化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環境。
2.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雖然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建設強調發揮市場作用,但是因為市場壁壘和行政壁壘的存在,要素市場的壟斷和市場分割仍然嚴重,競爭機制難以有效發揮作用[21]。此時需要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一方面,需要通過制度改革和制度創新,彌補市場失靈;另一方面,還應通過產業政策和地區發展政策,保障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推動各行業各區域間的協調發展,從而保持經濟平穩運行。
制度創新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前提和保證[21]。中國發展中存在的各種矛盾和核心問題,歸根結底都可以歸因于制度的失敗或者失效。目前要素市場的壟斷和市場分割仍然嚴重,此時更需要通過制度創新,消解傳統制度的強大慣性,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為此,要求政府在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實現產權有效激勵、要素自由流動、價格反應靈活、競爭公平有序、企業優勝劣汰,逐步解決發展中存在的結構性、體制性和素質性的矛盾和問題[10]。
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過程中,政府不僅是管理者和規劃者,更應該是參與者、先行者和示范者,因此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除了推動制度創新,還應推動政府職能轉變,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29]。一方面,應通過強化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健全監管體系、完善政策制定和執行機制,建立激勵相容的權責分擔機制,從而對政府行為進行有效監管;另一方面,還應通過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續推進政審服務便民化、信息化,不斷完善和健全政府服務體系[4,33]。
四、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的測度
因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概念的提出時間較短,因此目前指標體系的構建尚處在探索階段,雖然也有少部分學者嘗試從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目標和內涵角度構建經濟高質量發展指標體系,但是總體而言,國內還沒有形成一套社會認可的評價體系,存在一定的研究空間。本部分將先對不同階段的社會發展指標體系進行整理,并在此基礎上,對近幾年通過構建指標體系測算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的文獻進行綜述。
(一)不同階段的社會發展指標體系
2000年以來,黨中央根據中國現實情況,提出了不同的階段性戰略性目標。作為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新目標,經濟高質量發展是對黨發展理念的又一次傳承,因此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指標體系相比之前的社會發展指標體系,也具有一定延續性。梳理評價指標體系的演化脈絡,對構建經濟高質量發展指標體系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2000年10月,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正式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概念,學者們便開始探討如何衡量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實現程度。早期學者構建的指標體系涵蓋內容較少,選取的指標數量也比較有限。陳友華(2004)[40]從經濟發展、生活質量、社會結構和社會公平出發,選取10項指標,構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評價指標體系。隨后,黨的十六大、十七大和十八大均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內涵進行了豐富,并從經濟發展、民主法制、文化教育、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方面提出了5點要求,隨后學者們構建的指標體系也多從這幾個角度出發,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實現程度進行測算。宋林飛(2010)[41]和肖宏偉(2014)[42]均從經濟發展、生活水平、社會發展、社會結構、生態環境5個方面出發,構建了不同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評價指標體系。
2004年9月19日,黨的第十六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上提出要“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衡量和諧社會建設程度便成為值得研究的重要問題。國家統計局課題組等(2006)[43]基于“和諧社會”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6個基本要求,構建了包含25項指標的和諧社會統計監測指標體系。齊心和梅松(2007)[44]基于國家統計局課題組(2006)的研究,又將社會信任度、人際友愛度、社會發展樂觀度等主觀指標納入評價指標體系。
2012年11月17日至11月23日,黨的十八大制定了新時代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戰略目標。因為“五位一體”的理念內涵非常明確,因此現有研究均是從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這5個大方向選取指標構建指標體系,創新點主要集中于研究范圍的拓展和指標類型的創新等方面。齊岳等(2018)[45]建立了包含五大建設的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對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蘇、浙江、廣東在2008—2015年“五位一體”建設狀況進行實證研究。周永道等(2018)[46]基于“五位一體”思想,構建了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對不同地區社會經濟及政治生態進行了全面衡量。李旭輝(2019)[47]從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和生態文明等5個方面出發,構建了經濟社會發展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對“十二五”期間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特征進行了研究。
可以看出,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發展理念得到不斷升華,相應的指標體系也變得越來越復雜,評價重點逐漸從衡量經濟發展的規模和速度轉移到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率;此外,指標體系中的指標也從最開始的經濟發展指標,逐漸擴展到政治指標、社會指標、文化指標和生態指標,甚至有些研究還考慮到了社會發展樂觀度等主觀指標。而隨著理論研究漸趨完備,指標體系的基本框架也會逐步固定,后續研究主要從拓展研究范圍、創新指標類型等方面進行創新。
(二)經濟高質量發展指標體系
在經濟高質量發展概念被提出之前,已經有學者關注到了經濟發展的質量。鈔小靜和任保平(2011)[48]建立了包含經濟增長的結構、經濟增長的穩定性、經濟增長的福利變化與成果分配等11項分項指標、28項基礎指標的經濟增長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宋明順等(2015)[49]從競爭質量、民生質量和生態質量3個維度出發,構建了宏觀質量評價指標體系。易昌良(2016)[50]以五大理念核心內容為指導編制了中國發展指數體系,對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100個地級城市、100個縣級城市的發展情況進行研究。此時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涵尚未明確,所以學者們構建的評價指標體系彼此之間差異很大,難以進行可比性研究。
相較于之前的發展理念,經濟高質量發展主要是為了緩和“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因此部分學者選擇從這一矛盾著手構建指標體系。李金昌(2019)[16]從“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社會主要矛盾的兩個方面著手,構建了由經濟活力、創新效率、綠色發展、人民生活、社會和諧5個部分共27項指標構成的高質量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徐鵬杰和楊萍(2019)[51]從中國發展面臨的主要矛盾出發,圍繞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點工作和“三大攻堅戰”,從社會平衡發展、環境治理、保障民生3個維度選取12個三級指標,測算中國省級社會高質量發展水平。還有一些學者根據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涵構建指標體系。張震和劉雪夢(2019)[52]從經濟發展動力、新型產業結構、交通信息基礎設施、經濟發展開放性、經濟發展協調性、綠色發展、經濟發展共享性7個維度構建了副省級城市經濟高質量發展評價指標體系。方大春和馬為彪(2019)[53]根據五大發展理念,將經濟高質量發展分為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與共享發展5個方面,并分別選取指標測度了中國高質量發展。魏敏和李書昊(2019)[54]基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構建包含創新驅動、市場主導、結構均衡、綠色環保、資源高效和以人為本6個子系統的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測度體系,對2016年中國30個省份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相對進程進行評估。
可以看出,目前經濟高質量發展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主要存在3個方面的問題。首先,因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涵尚未達成共識,所以指標體系彼此之間差異較大,無法進行可比性研究。其次,目前指標體系主要涵蓋的還是以可衡量的反應經濟建設的指標,而缺少體現質量的指標。比如經濟高質量發展關注到了“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應該如何對這種主觀指標進行衡量,還有待進一步研究。最后,部分重要指標的測算沒有達成共識。比如,全要素生產率是衡量經濟高質量發展成效的重要指標,然而其測算方法卻尚未統一,這部分指標的存在也為指標體系的可信度帶來一定影響。
五、結論和啟示
經濟高質量發展這一概念的提出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中國粗放式發展帶來的一系列問題,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和理論價值。相對于高速增長,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涵更為復雜也較難把握,因此雖然社會各界針對經濟高質量發展開展了一系列研究,但就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概念、發展路徑和測算方面尚未達成共識。此外,因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出時間較短,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論層面,實證研究相對較少,因此該研究領域尚存在較大的可拓展空間。根據本文的研究,在經濟高質量發展方面值得進一步推進的研究方向有以下兩點。
一方面,現有研究雖然對經濟“高質量發展”進行了理論探討,但目前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理論內涵并未達成共識,也沒有文獻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理論分析框架進行系統論述,本文雖嘗試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涵和實現路徑進行綜述,但仍存在一定完善空間。因此,后續關于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研究應該更加深入地探析“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理論內涵,并著重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實現路徑和實現難點進行探討。
另一方面,測算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的研究也存在一定拓展空間。首先,雖然有少數文獻對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水平進行了測算,但是因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理論內涵不夠清晰,導致指標體系彼此之間無法進行可比性研究。其次,目前的指標體系構建主要是借鑒了以往經濟發展水平指標體系的構建方式,然而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涵比經濟“高速增長”更加豐富全面,其對應的指標體系也必然有別于此前的指標體系,綜合全面地構建高質量發展指標體系將是值得研究的重要問題。最后,除了構建評價指標體系,是否還有其他方法能用于測算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的方法,也有待進一步探索。
[參考文獻]
[1]金碚.中國工業的轉型升級[J].中國工業經濟,2011(7):5-14.
[2]王一鳴.中國經濟新一輪動力轉換與路徑選擇[J].管理世界,2017(2):1-14.
[3]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19cpcnc/2017-10/27/c_1121867529.htm,2017-10-18.
[4]呂守軍,代政.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理論意蘊及實現路徑[J].經濟縱橫,2019(3):2,16-22.
[5]任保平.新時代中國經濟增長的新變化及其轉向高質量發展的路徑[J].社會科學輯刊,2018(5):35-43.
[6]張雨.開放型經濟轉型發展的國際經驗及其借鑒[J].國際貿易,2016(4):38-44.
[7]喬曉.創新模式“換角”驅動高質量經濟發展[J].經濟問題探索,2019(6):32-41.
[8]洪銀興,劉偉,高培勇,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筆談[J].中國社會科學,2018(9):4-73,204-205.
[9]張軍擴,侯永志,劉培林,等.高質量發展的目標要求和戰略路徑[J].管理世界,2019,35(7):1-7.
[10]洪功翔,洪陽.新時代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理論思考[J].上海經濟研究,2018(11):34-41.
[11]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經濟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
[12]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13]習近平.深化文明交流互鑒,共建亞洲命運共同體——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N].人民日報,2019-05-16.
[14]逄錦聚,林崗,楊瑞龍,等.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筆談[J].經濟學動態,2019(7):3-19.
[15]周振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型結構[J].上海經濟研究,2018(9):31-34.
[16]李金昌,史龍梅,徐藹婷.高質量發展評價指標體系探討[J].統計研究,2019,36(1):4-14.
[17]彭泗清,李蘭,潘建成.經濟轉型與創新:認識、問題與對策——2013·中國企業家成長與發展專題調查報告[J].管理世界,2013(9):9-20.
[18]何小鋼,張寧.中國經濟增長轉型動力之謎:技術、效率還是要素成本[J].世界經濟,2015(1):25-52.
[19]金碚.關于“高質量發展”的經濟學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2018(4):5-18.
[20]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21]任保平.新中國70年經濟發展的邏輯與發展經濟學領域的重大創新[J].學術月刊,2019,51(8):27-36.
[22]賀曉宇,沈坤榮.現代化經濟體系、全要素生產率與高質量發展[J].上海經濟研究,2018(6):25-34.
[23]HUANGPC.ThepeasantfamilyandruraldevelopmentintheYangziDelta[M].Stanford:StanfordUniversityPress,1990.
[24]任保平,李禹墨.新時代我國高質量發展評判體系的構建及其轉型路徑[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47(3):105-113.
[25]王一鳴.培育新動能在于建立知識產權激勵機制[EB/OL].(2018-06-27).http://ip.people.com.cn/n1/2018/0627/c179663-30089982.html.
[26]劉偉,蔡志洲.新時代中國經濟增長的國際比較及產業結構升級[J].管理世界,2018(1):16-24.
[27]方慧,韓云雙.我國人口年齡結構變化對出口商品結構的影響研究[J].經濟與管理評論,2016(1):5-13.
[28]任保平,李禹墨.新時代我國經濟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的動力轉換[J].經濟與管理評論,2019,35(1):5-12.
[29]高淑桂.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核心驅動因素研究[J].宏觀經濟管理,2018(9):63-68,77.
[30]任保平,李禹墨.新時代背景下高質量發展新動能的培育[J].黑龍江社會科學,2018(4):31-36.
[31]孫早,劉李華.社會保障、企業家精神與內生經濟增長[J].統計研究,2019,36(1):79-93.
[32]郭春麗,易信,何明洋.推動高質量發展面臨的難題及破解之策[J].宏觀經濟管理,2019(1):7-14.
[33]國家發展改革委經濟研究所課題組,孫學工,郭春麗,等.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研究[J].宏觀經濟研究,2019(2):5-17.
[34]周躍輝.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的理論特征與邏輯框架研究[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18(3):12-18.
[35]何立峰.大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積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J].宏觀經濟管理,2018(7):4-6.
[36]劉志彪.理解高質量發展:基本特征、支撐要素與當前重點問題[J].學術月刊,2018(7):39-45.
[37]高世楫,李佐軍,等.用制度創新促進綠色發展[M].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17.
[38]林毅夫,蘇劍.論我國經濟增長方式的轉換[J].管理世界,2007(11):13-21.
[39]王一鳴.改革開放新時代與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N].學習時報,2018-11-16.
[40]陳友華.全面小康社會建設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社會學研究,2004(1):90-98.
[41]宋林飛.中國小康社會指標體系及其評估[J].南京社會科學,2010(1):6-14.
[42]肖宏偉.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發展研究,2014(9):27-34.
[43]國家統計局課題組,等.和諧社會統計監測指標體系研究[J].統計研究,2006(5):23-28.
[44]齊心,梅松.大城市和諧社會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與應用[J].統計研究,2007(7):17-21.
[45]齊岳,趙晨輝,王治皓.五位一體總布局之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和多目標決策建模研究[C].中國軟科學研究會:第十四屆中國軟科學學術年會論文集,2018:320-334,406.
[46]周永道,孟憲超,喻志強.區域綜合發展的“五位一體”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統計與信息論壇,2018,33(5):19-25.
[47]李旭輝.“五位一體”總布局視角下經濟社會發展績效綜合評價研究——以中國“十二五”期間實證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9,39(6):63-71.
[48]鈔小靜,任保平.中國經濟增長質量的時序變化與地區差異分析[J].經濟研究,2011(4):26-40.
[49]宋明順,張霞,易榮華,等.經濟發展質量評價體系研究及應用[J].經濟學家,2015(2):35-43.
[50]易昌良.2015中國發展指數報告:“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新理念、新發展[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6.
[51]徐鵬杰,楊萍.擴大開放、全要素生產率與高質量發展[J].經濟體制改革,2019,214(1):34-40.
[52]張震,劉雪夢.新時代我國15個副省級城市經濟高質量發展評價體系構建與測度[J].經濟問題探索,2019(6):20-31,70.
[53]方大春,馬為彪.中國省際高質量發展的測度及時空特征[J].區域經濟評論,2019,38(2):67-76.
[54]魏敏,李書昊.新時代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的測度研究[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18,35(11):4-21.
(責任編輯:張積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