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松
【摘要】核心素養背景下,原有的近體詩教學方法有諸多不足,需要教師們不斷提高專業知識,需更新詩歌教學的理念。近體詩的教學,需要發現詩歌的美和探索新的教學路徑。多吟誦,多朗讀,適當進行硬筆書法的練習。審美鑒賞和創造的培養,對于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并且成為語文課堂教學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所以初中語文教師必須要重視自身教學能力的提高,并幫助學生培養審美鑒賞和創造的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學生整體核心素養的提高,個性化才能得以真正發展,才能夠真正實現文化的理解和傳承。
【關鍵詞】語文核心素養;審美鑒賞和創造;吟誦書法
為了更好地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目標的基礎地位,統編版教材對初中語文教材內容進行了調整,提出了“語文核心素養”的理念。初中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主要包括哪些部分呢?按照大綱中強調的,語文的核心素養主要包括了以下四個部分: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核心素養背景下,統編本初中語文增加大量古詩詞,而近體詩是主要組成部分。就近體詩的教學而言,卻存在很多問題。
一、近體詩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教師心中沒有詩,自身文化素養水平欠缺
中國是詩的國度,中國文化是詩性文化,是詩歌養育了中華民族。孔子曰:“不讀詩,無以言。”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詩歌是中國文化的重要載體,是中國人情感的重要抒發方式,凝聚了中國人傳統的審美思維。[1]但最近網絡上一次調查表明,大部分的教師沒有讀詩和寫詩的習慣。近一半的教師,對近體詩詩歌基本的理論很不清晰。如果教師都不讀詩,不研究詩人的相關資料,單靠課本和教參又如何能教好詩歌呢?
(二)近體詩教學模式固化,學生感到無趣
長久以來,近體詩的教學主要是知人論世。一堂課,講講詩人背景,相關文學常識。然后再多讀幾遍詩,剩下就是直接公布詩人所表達的情感。固化僵硬的教學模式,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十分被動,變得缺少自覺主動的意識。部分教師對于詩歌理解,集中體現為:重內容,輕感悟;重翻譯,少啟發,使其學習近體詩變得乏味無趣。考試中,古詩詞的得分點主要在于默寫部分,而近體詩的鑒賞題型難度大、分數低,這就造成個別教師不愿意去花費時間在賞析部分。而學生由于基礎薄弱,認為古詩詞晦澀難懂,背誦也難以進行,就索性放棄對古詩詞鑒賞部分的學習。
二、近體詩教學中的審美鑒賞和創造的培養途徑
(一)發現近體詩美的元素,并提高審美鑒賞和創造培養的針對性
教師在進行近體詩教學的時候,不能夠沿用傳統、落后的語文教學模式,而是應當將語文教師構建為引導人的角色,把學生的地位提升并作為課堂教學的“主力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分成兩個部分,其一是語文的教學任務,另一部分就是語文的審美鑒賞和創造的培養。[1]
統編版的初中語文教材中有許多膾炙人口的近體詩名篇,因此語文教師在進行語文課堂教學的時候,除了講解與分析教材中的內容,而且還要將深藏于文字深處的美學價值挖掘出來,進行審美鑒賞和創造的培養。讓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還能夠體驗到字里行間所包含的情感與美學價值。
值得注意的是,教師在教學時應當對傳統的語文教學模式進行創新與優化,并通過獨特的思維與視角來引導學生,讓學生自己思考、探究課文中的內涵與美感[2]。比如講解《錢塘湖春行》時,在講課之前,教師應當要通過語言的引導來為學生構建出美好的畫面,讓學生在教師的帶領下進入到詩文中所描繪的西湖美景,并和詩人一起對話交流。通過課內近體詩,延伸到詩人課外的詩歌,將隱藏于文字當中的美育元素進行挖掘并引入到學生的心靈之中,這對于強化學生的審美鑒賞和創造有著重大意義。
(二)用吟誦的方式,實現近體詩審美鑒賞和創造的培養
對于古詩詞文本的解讀,運用審美鑒賞與創造是必要的和有意義的。而我們的近體詩教學中,多用朗讀的形式,從文字方面解讀近體詩的情感。除了朗讀,還應該有吟誦。吟誦,是中國一種傳統的讀書法。
如:李益邊塞詩《夜上受降城聞笛》: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如只用朗讀,很難讀出詩人表達的思想情緒之深。如果在朗讀基礎上,加入詩歌的吟誦,能讓學生有更深和更新的體驗。“雪”“月”等入聲字,讀音短促,表現邊塞的遼闊和苦寒。“霜”“鄉”等韻字,吟誦時拉長聲音,表現戍邊將士強烈的思鄉之情。
如宋之問的《渡漢江》: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復”“歷”兩字連用入聲,表示快速,與“冬”“春”兩個長音字相配合,表達出了時間漫長之感。“斷”為去聲,表明音信全無之決絕,“怯”為入聲,表達欲問還懼之畏縮,這兩個句尾用得出色,吟誦時也應突出這些字。[3]
正如葉嘉瑩先生所說:“吟誦的聲音里,有詩歌一半的生命。”通過音韻來解讀近體詩,這種古老的讀書方法,會讓學生融入詩歌中,更準確地理解詩人所表達的情感。
(三)用書法的方式,實現近體詩審美鑒賞和創造的培養
宗白華說:“主觀的生命情調與客觀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滲,成就一個鳶飛魚躍,活潑玲瓏,淵然而深的靈境。這就是美”。[4]而書法,是語文教學中的另外一種美。
書法,是我國的傳統國粹,有幾千年的歷史。統編版教材課后讀讀寫寫,專門邀請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丁永康老師撰寫。初一年級主要要求學生訓練楷書,初二初三則要求能從行楷書中感受中國文字之美。也表現出編寫教材的老師們非常注重學生的書寫。
針對近體詩的書寫,丁永康老師專門出版有《丁永康書法之唐詩宋詞》。在近體詩的教學過程中,除了講授詩歌基本知識,還要求通過臨摹,學習近體詩的另一種美。
教師還要重視學生“美”的培養,幫助學生通過不同的視角與方式來探索美的存在和美的真諦,在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與觀察力的同時,強化學生的審美情趣與審美創造,引導學生運用審美的眼光來看待生活中的各種事物,并且要求學生運用審美思維來考慮問題,從而讓學生擁有一顆向上、陽光的心靈,幫助學生提高自身的語文素養與審美情趣。核心素養背景下,也將提高學生文化傳承與理解方面的能力。
三、總結
綜上所述,核心素養背景下,原有的近體詩教學方法有諸多不足,需教師們不斷提高專業知識,需更新詩歌教學的理念。近體詩的教學,需要多吟誦,多朗讀,適當進行硬筆書法的練習。審美鑒賞和創造的培養,對于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并且成為語文課堂教學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所以初中語文教師必須要重視自身教學能力的提高,并幫助學生培養審美鑒賞和創造的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學生整體核心素養的提高,個性化才能得以真正發展,才能夠真正實現文化的理解和傳承。
參考文獻:
[1]李素云.做學習的主人,品精彩的人生:核心素養下的語文教學實踐初探[J].語文教學之友,2016(7):84-97.
[2]何波.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淺談核心素養下的中學語文課堂教學[J].科學咨詢,2015(16):114-121.
[3]徐健順.我愛吟誦[M].上海: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4]宗白華.美學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