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昕
隨著國家基礎建設事業蓬勃發展,施工企業的工程項目規模與數量不斷增加,各級各項目的管理都要使用印章,印章管理使用不規范,將影響企業經營管理甚至帶來生存風險。為此,本文特對施工企業印章管理的特點和風險進行分析,提出做好防控印章管理風險的措施。
一、前言
印章作為企業公信力的有效憑證,代表企業經營管理意志、義務與權利,其本身具有合法性及權威性特征。隨著工程項目日益增多,管理跨度難度不斷加大,印章管理作為施工企業經營管理中的重要環節,必須引起高度重視,要切實做好印章管理工作,為全面防范風險打好基礎。
二、施工企業印章管理的特點
(一)印章數量多
近年來,建筑施工企業快速發展,由于生產經營需要,設有子公司、分公司、項目部多級單位,需要大量印章來實施管理活動,主要有行政公章、領導名章、簽字章等,還有涉及財務管理、合同簽約、工程結算等方面的業務專用章。加之工程項目數量眾多,有獨立性、流動性、后延性的特點,往往有多少個項目就有多少套印章,且工程結束后印章也不能及時回收銷毀,導致印章數量越來越多,印章管理越來越難。
(二)使用頻率高
施工企業的經營活動多,管理規模大,印章的使用頻率非常高。尤其是項目部印章,施工過程各個環節都要用印,工程資料上要用印,還要對建設單位、監理單位、設計單位、地方政府、分包商、供應商等諸多外部主體的相關事項上用印。在長期頻繁使用中,如有疏漏或違規,便可能埋下糾紛和風險隱患。尤其大型項目工程體量大、施工周期長,相關利益分量也重,印章使用管理更是關系重大。
(三)監管難度大
工程建設單位分支錯綜復雜,分散范圍廣,企業與項目的管理不能適時到位,企業將印章制發到項目部后,對其日常使用管理難免鞭長莫及。有的項目印章管理人員認為蓋章就是走個流程,風險意識和法律意識淡薄,使印章管理制度難以落實到位。另一方面,因電子印章尚未被廣泛接受,企業在跨地區生產經營過程中,公章通過“空投”異地使用在所難免,這又增加了印章使用的監管難度。
三、施工企業印章管理的風險
(一)印章刻制環節易出的風險
印章制發是印章管理第一關口,按照國家規定,印章必須經公安部門核準、備案后刻制。企業本設有專門的印章管理部門負責印章制發事務,但有的法律意識淡薄,不遵守規定,出現私刻“蘿卜章”的問題;有的不按程序審批,不在公安部門指定單位刻制印章,自刻自用,印章被仿冒后,無法采取正確應對措施;有的不下發啟用文件,沒有明確印章使用范圍和時間,給別有用心的人留下操作空間。
(二)印章使用環節易出的風險
工程項目多又“山高皇帝遠”,給印章使用帶來較多風險:
用印審批手續不全。印章應遵循“先審批后使用”原則,但印章審批手續滯后普遍存在。有的因為領導出差在外,業務部門僅通過電話、信息匯報甚至不匯報,存在未審批先用印或用印后補簽字現象;有的因為審批人員對用印事項了解不透徹,出現審核不嚴、把關疏漏;有的跳過業務部門審核,領導打招呼就用印,導致審批機制流于形式。
存在表見代理風險。《民法典》第一百七十二條規定“行為人沒有代理權、超越代理權或者代理權終止后,仍然實施代理行為,相對人有理由相信行為人有代理權的,代理行為有效。”可見印章的效力可以脫離法定代表人而獨立存在,一些企業和分支機構不按印章規定范圍,越權、無權、超期在合同、文件、其他經濟有關事項上使用印章,最終構成表見代理問題,存在重大風險隱患。有的擅自在工程量確認單、計價單或者債務單上用印;有的在借貸、擔保文件上用印;有的在空白文件、合同上用印;還有個別的與外部人員勾結,在明顯損害企業利益的資料上用印,給企業帶來重大損失。
印章登記不完整。部分印章管理人員對制度執行不到位,對用印登記不重視。有的未建立印章使用臺賬,有的漏登記、錯登記,有的未分類、未及時登記,有的要素記錄不完整,有的編號混亂,有的使用記錄與實際不符,若發生違規用章行為,很難追溯。
(三)印章保管過程中易出的風險
印章在保管過程中也存在諸多問題,主要表現為:印章保管場所不安全,企業相對更重視資金保管,而管理印章的辦公室部門常常被忽視,印章僅存放在帶有簡易鎖的鐵皮柜或抽屜。保管人員忽略印章保管的重要性,不能做到隨用隨取、隨時入柜上鎖,使用時脫離視線,容易造成印章丟失、被盜或被盜用風險。項目人員流動性較大,印章交接頻繁,交接手續缺失或不全等問題都可能發生。印章管理部門沒有定期核查印章現狀,也存在安全隱患。
(四)印章回收過程中易出現的風險
因項目竣工結算時間較長,相關印章要配合收尾工作,致使企業不能及時回收和銷毀印章,影響印章權利收束。長此以往,企業相對重視新上項目的印章需求,忽視收尾項目的印章回收,加上老項目相關人員早已奔赴到新項目,印章也隨之處于個人保管或無人管理狀態,容易給別有用心之人渾水摸魚鉆空子的機會;還可能出現印章遺失、被他人非法侵占的風險。總之,一旦印章處于丟失或失控狀態,將會造成無法估量的嚴重后果。
四、施工企業印章管理風險的防控措施
(一)增強全員印章風險防控意識
1.印章專職和兼職管理人員,要認真學習印章管理制度,增強印章管理的法律意識、風險意識、責任意識,清楚程序,堅持原則,履行好崗位責任,提高依法依規做好印章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2.項目管理人員,要貫徹印章管理和使用要求,明確自身作用和責任,教育監督印章管理人員,抓好制度落實。可以結合實際制定項目用印管理細則和指南,切實把印章管理作為項目和項目負責人的重要工作,認真落實到日常管理行動之中。
3.加強教育培訓,結合實際情況,深入開展法律法規、企業制度文化教育,有針對性的進行印章管理專題講座培訓,宣貫印章規范使用和風險防范的基本要求和重要意義,增強全體員工風險防范意識,使 “合規用印、用印合規”深入人心,構建企業印章風險防控的思想基礎和群眾基礎。
(二)嚴格落實印章全過程管理
堅持全過程原則,保證印章管理使用的合法性、嚴肅性和安全性。
1.建立健全印章管理體系,明確印章管理制度,明晰印章管理業務流程,明確印章保管、使用要求和使用權限范圍,做到有規可依、有章可循,強化內控機制。指定印章歸口管理部門,明確各級、各單位、各部門職責,重點加強對分散邊遠項目部印章管理;各級領導與印章管理部門、管理人員簽訂印章管理承諾書,切實將印章管理、使用的責任傳遞到位。及時分析印章管理現狀,梳理風險點,不斷改進優化印章管理制度和用印方法流程,提高印章管理工作水平。
2.嚴格執行印章刻制制度。刻制印章必須按照管理權限報上級單位批準,符合相關法律手續,由企業印章主管部門統一在公安部門指定的單位刻制并備案,其他任何部門和人員不經授權不得私刻印章。
3.嚴格執行印章保管和使用制度。一是選派專人管理印章,印章管理人員必須由企業內部政治覺悟高、責任心強、有風險防范意識的同志擔任,要不折不扣落實印章管理規定,管好守住印章,杜絕“人情章”、“領導章”;貫徹不相容職務分離原則,財務專用章與法人章分管,用章人、審批人與保管人分離。二是使用印章必須按程序經業務部門、主管或分管領導審批,審批人要按照權限履行審批職責;印章管理人員要認真核查用印審批手續是否真實、完整,用印時必須完善登記手續,建立印章使用臺賬,對用印資料信息及時、準確、完整記錄,并按年度裝訂成冊,確保可調查、可追溯;如遇特殊情況,外出用印要由印章管理人員親自跟隨加蓋。三是禁止在空白件上用印,特殊情況必須經單位主管領導批準,能明確約束條件的必須標注,一定要做好登記,未使用完的必須交回,由印章管理人員統一銷毀。四是加強印章安全管理,做好印章保管,用印場所要加裝防盜設施,最好安裝監控設備;印章管理人員用印要做到隨用隨取、用后立即收回上鎖;印章管理人員不得隨意變動,離崗應報領導批準,并辦理交接手續;若發生印章丟失、被盜、盜用等異常情況,立即向單位負責人報告并向公安機關報案,啟動應對處理預案,最大限度消除負面影響。
4.嚴格執行印章回收制度。項目竣工或機構更名、撤銷時,原單位印章必須及時交回企業印章主管部門統一保管或銷毀。特殊情況確需留用,要提出書面申請并明確印章管理人員,該項目部負責人負直接責任,待項目結束立即上交并按規定作廢處理。
(三)加強印章專項監督檢查
1.做好印章檢查和清理。企業印章主管部門全面負責印章管理,并對各級印章管理進行指導和監督;按“誰領取、誰保管、誰負責”原則,由使用單位負責印章日常管理。印章主管部門每年應當對印章進行一次全方位清理,準確掌握印章的數量、種類、位置和管理責任人信息;平時要采取全面摸底、定期抽查和下屬單位自查等方式,加強印章使用日常檢查,以用印是否經過審批、用印事項是否合法合規為重點,對照印章刻制、領用和管理臺賬進行排查核實,保證不漏掉一枚印章、一條使用記錄,及時發現漏洞并糾偏導正,形成長效管理機制。結合項目檢查、審計監督,將印章管理納入日常檢查監督和專項監督范圍,審核管理制度執行的有效性、合規性,對審計發現的問題立行立改。應用信息化手段,與辦公信息系統(如OA系統)對接,印章使用經過OA系統審批,簡化紙質審批流程同時,可建立印章信息數據庫,及時檢查印章使用情況;探索應用電子印章、印章鎖等新型技術,進一步提高印章管理水平。
2.對違規用印行為嚴肅追責。印章主管部門要注意總結經驗,發現問題,糾偏糾錯,對重大違法違紀線索,報請紀委監察部門受理和查處。對未按程序審批,私刻印章、私自加蓋印章的;因管理不善,印章被盜用、被盜或遺失的;其他原因給單位造成經濟損失和不良影響等違規行為,根據事件后果和損失程度,追究相關人員責任,給以經濟處罰和黨紀行政處分,情節嚴重的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
五、結語
綜上所述,印章管理無小事,印章管理不善,必將給企業帶來不可估量的負面影響或重大經濟損失。企業必須從全面建設的高度,以問題為導向,重視加強印章管理制度建設,教育全員增強制度意識、風險意識、責任意識,完善印章管理責任體系和風險防控體系,加強經常性的工作指導和監督管理,不斷提升印章管理水平,助力企業穩定健康發展。
(作者單位:中鐵十五局集團第三工程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