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武

公立醫院執行《政府會計制度》后,預算管理重要性提升,財政資金的安全及效益得以直接體現。在傳統財務分析體系中,財務過于強調專業性,造成刻板的數據分析讓非財務人員難以理解,對管理者提供的決策輔助作用低下。本文探討醫院財務分析報告變化及分析重點,針對執行新政策后醫院財務分析報告存在的問題及影響因素進行分析,提出優化解決方案,結合政策變化契機,有效進行財務轉型,深層次融合業務,目的是提升財務管理價值,提升決策輔助能力。
2019年1月1日起,公立醫院開始執行《政府會計制度》,預算重要性提升,財務核算模式變更為以權責發生制為基礎的財務會計體系及以收付實現制為基礎的預算會計體系。雙體系的記賬方式使得財務數據表現的問題更加突出,本文從財務分析角度,剖析現存財務分析缺陷并提出優化措施,提升財務分析報告的重要性及延展性,為使用者提供決策依據。
一、醫院財務分析概述及財務分析的必要性
(一)財務分析報告體系
醫院財務分析報告是根據財務報表、工作量統計表等資料匯總分析形成的。報告整合了醫院業務數據與財務數據,不僅能體現經濟運營情況,同時結合指標測算反映業務量、人均費用水平等醫改政策推進情況。財務分析為政府投入提供數據支持,分析醫改指標,能檢驗醫改推進情況,為國家醫療改革存在的困難及難點提供依據。
(二)政府會計制度下財務分析的必要性
1.財務分析能夠反映醫院整體運營情況
財務會計體系以權責發生制為基礎,是醫院權力與義務量化的體現,反映收入支出增減變動情況,測算分析風險管理指標、成本管理指標及發展能力指標,說明醫院整體運營狀況,突出潛在問題,反映權利與義務的變動趨勢。內外部使用者,通過財務分析報告能直觀了解醫院運營成果、重大經濟事項、重要政策及估計變更,預測未來經濟狀況。
2.預算分析能夠反映資金流動情況
預算會計體系以收付實現制為基礎,反應當期資金流動情況。相對于財務會計,預算數據更能直觀說明資金流向,尤其是財政資金、科研資金、債務資金的實際收付、結余情況。預算是醫院戰略管理的關鍵,以源頭防治的原則強化了監督職能,配合財政的集中支付模式,進一步強化政府對國有資金的干預性,便于政府、財政、上級部門實時監督國有資產運營情況,統籌安排資金。
二、醫院財務分析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公立醫院長期以來缺乏經濟管理意識,不重視經濟運營。財務分析往往是金額的羅列,結構層次不清晰,問題措施不能相互對應,財務人員對業務流程及本質理解淺顯,反而會因數據的不準確、不及時、不完整對管理者造成經濟運營良好的“錯覺”。
(一)財務分析模式缺乏靈活性
醫院傳統財務分析已定型,難以改變。其在效果上沒有提及醫院所處政策背景、狀況及前景分析,不能完整說明財務指標形成原因,非財務人員無法通過財務分析報告快速掌握醫院經營狀況,不利于決策管理。在分析方法上套用固有模板,對趨勢變動、風險預測不夠敏感,財務專業性、權威性、決策支持性不足。
(二)數據真實性難以把控
財務數據的準確性是指收入、成本在科室間歸集分配過程中產生的錯誤或誤差,而不單指數據金額的錯誤。成本核算出現錯誤會影響后續績效考核分配,導致連續的錯誤發生。政府會計制度下,預算收支的準確性同樣不能保證,起源是預算編制的失衡,其次對是否納入預算的現金流量判斷不準,預算數據與實際現金流動不符。
(三)財務創新能力不足
財務工作受到法律法規及制度約束,財務人員按部就班的工作模式定型,導致財務人員執行政策能力強,創新能力弱。財務工作模式機械化、制度更新慢、數據利用淺顯,影響財務分析的創新格局,對管理者而言,財務分析報告只在強調事后統計,影響因素、趨勢分析孱弱,不能作為決策判斷依據。
(四)內涵分析不深入
財務分析報告缺少行業內數據對比,只分析醫院內部經濟運營情況,缺少大局觀,難以判斷醫院運營優劣。鑒于互聯網+醫療技術發展,數據共享理念增強,傳統財務難以獨當一面,無法預測醫院經濟運行效率及未來發展趨勢,在市場經濟中盲目經營,或將被市場淘汰。
三、導致財務分析問題產生的影響因素分析
財務分析使用價值低,主要由于財務疲于基礎核算,管理站位低,不能以管理者角度考慮醫院發展問題與措施。
(一)財務分析不貼合政策變化
隨著醫院剛性支出的增長,運營虧損的狀況不斷加深,經濟運行壓力加大,在該背景下,醫改聯動效果增強。醫藥、醫保相繼改革,藥品、耗材取消加成、DRG、DIP試點付費、分級診療改革等,對醫院精細化管理提高了要求。大多數公立醫院財務分析停留在傳統會計領域,未體現政策驅使管理變動,分析報告的實用性得不到有效提升。
(二)財務報告信息質量不高
在互聯網時代,財務分析報告已不限于財務數據分析,更應面向業務進行數據抓取與利用,財務短板于此。預算數據重要性增強,預算數據不僅反映醫院自身的資金收支情況,還反映財政、醫聯體、醫共體之間的資金流向,而醫院財務報告未做到預算收支的全面說明。財務數據存在多種預測、預估、暫估的測算方式,部分指標存在爭議,指標的準確性不僅需要科學嚴謹的論證,更需要數據使用者的理解與認可。
(三)人員分析能力存在差異
財務分析是客觀數據的列示配合主觀因素的解釋,財務人員應做到盡量客觀,不以個人傾向影響報告使用者的決策。而現狀是多數公立醫院財務分析工作由個別財務人員完成,能全面完整了解財務分析架構的財務人員占比較少,且層次不一。財務人員由于對醫院管理流程的不熟悉,造成財務分析的內涵深度不同,即使是同樣的數據,在解釋說明上也會讓使用者明顯感到差異。
(四)財務信息化程度低
隨著醫改持續推進,財務面臨的工作逐漸趨于綜合性,財務分析報告覆蓋面不再限于收支指標,跨科室、專業、院區之間數據共享變得尤為重要。由于財務信息化水平不高,導致業務部門與財務部門數據不一致,分為期間不一致與金額不一致。信息不共享造成醫院財務金額與實物金額不符情況突出,收入成本不能按需準確歸集,財務處理滯后造成數據處理方法不對等。
四、財務報告優化方法
財務報告體系優化,是進一步體現財務會計與預算會計核算過程的監督與結果的運用,深入收支內涵分析,指標影響分析。財務人員應掌握科學的分析方法以及對業務流程的深度理解。
(一)業務端數據的重新梳理
財務數據大部分來源于業務端,由于業務端口的數據由不同的部門系統產生,而產生的數據又不能及時共享給財務使用,導致財務分析運用的數據不及時、不準確、不完整。如物資、固定資產采購入庫不及時,導致財務報表數據不完整,基于財務報表測算的指標會不準確。以上問題的產生均是流程設計缺陷所致,財務應在內控基礎上重新梳理業務流程,深入與業務科室合作,協商優化流程、簡化程序、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數據分析準確性、及時性、完整性。
(二)提高預算分析能力
因醫院執行雙核算體系,費用與預算支出、收入與預算收入之間會存在因時間差產生的記賬差異。分析差異形成可以明確財務會計反映的業務過程與預算會計反映的經營結果,是長期與短期決策的判斷依據,同時也是增強財務判斷能力,提升處理特殊業務能力的活動。同時提升預算分析能力能彌補財務分析短板,補全短期經營成果分析報告,對財政下達資金、政府監管、預算績效考核體系的建立起到重要的作用。
(三)突破財務分析局限性
相對于企業財務分析,醫院財務分析體系更具局限性,不僅對會計政策、會計估計變更反應遲緩,同時缺少市場價值的衡量和轉換,且醫院財務分析報告使用者眾多,包括內部管理者,外部政府部門、債權人、社會公眾、醫保機構等,所需內容側重點各不相同。醫院財務應選擇更多的分析方法,包括比較分析、比率分析、趨勢分析、因素分析、預算分析、風險分析、結余分析、成本分析、資產運營分析、收支結構分析、發展能力分析,本量利分析等,為適應市場經濟,應適用SWOT分析模型、PDCA分析模型等,提升醫院戰略管理能力,提供更多的分析維度,在多種假設下進行對比,財務指標與非財務指標相結合,開展業務分析,突破因人、數據、分析方法造成的局限性,提升財務人員綜合能力,適應財務轉型帶來的沖擊。
(四)合理利用財務信息化
財務信息化水平高低直接影響財務發揮管理決策作用,而大部分醫院刻意在追求信息化程度的提升,忽略了財務是利用信息提升數據完整性的本質。財務是一類社會學科,是經驗與客觀的結合,信息的輔助作用是提升財務數據準確度,降低數據統計難度,從而產生規模效應代替人工重復核算統計工作。財務分析則是財務人員不被替代的關鍵能力,財務人員不能過度依賴信息,而是調整信息化程度配合財務工作節奏,如財務制定核算方法,由信息系統根據方法進行自動核算,數據、指標產生后由財務人員配合政策變動,進行運營分析、趨勢分析,并發現問題,提出建議。信息的另一輔助功能是改變財務分析報告的呈現方式,使得文字與數據結合的方式多樣化,但唯一的目的還是將靜態數據及動態趨勢最直觀的呈現,更加靈活的處理數據,探索更多的數據分析模式。
五、結語
本文闡述了醫院執行《政府會計制度》后,雙體系、雙核算模式下財務分析固有的分析模式及存在的問題,從醫改政策、財務信息質量、人員能力、信息化程度方面分析了問題形成的原因,通過梳理流程、提升財務人員財務創新能力、利用信息化水平來優化財務分析水平,突破傳統財務局限性,使得財務分析回歸專業性與權威性,切實能為管理者提供決策依據。
(作者單位:青海省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