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賀繽



通過文獻梳理和績效考評的一般理論,從扶貧工作的重點出發,劃分為社會、經濟、生態三個層面,共11個因素,對財政統籌扶貧資金績效進行綜合考評,并通過收回的扶貧績效AHP打分表確定各指標的比重。基于2001—2019年廣東省地區各指標的數據和相關權重,計算出被解釋變量即財政統籌扶貧資金績效值,結合2020年相關趨勢,并整理翁源縣自2014年12月份以來970項扶貧項目的相關數據,進行實證分析。研究結果證實了這一績效考評公式的可行性,并對我國完善財政統籌扶貧工作、實現經濟優質高速增長具有重要意義。
一、引言
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績效評價是扶貧資金使用效果的重要評定方式。財政扶貧資金的統籌能力是貧困治理中最為重要的能力之一,明確和完善扶貧資金績效評價體系,對未來地區經濟的穩步、高質量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現有的研究成果充分肯定了資金績效評價體系的構建與創新對切實提高財政統籌扶貧資金規范性、效率性的意義,但是對各指標的建立仍不夠系統。本文將更進一步澄清各指標與總體扶貧資金績效間的關系,將評估模型盡可能簡單化,拓寬研究結論的實踐面,促進經濟優質高速增長與可持續。
二、文獻綜述
陳學安(2004)從不科學、不規范的現狀著手,強調了法律保障體系的時效性、部門管理分工標準的統一性、工作方法指標體系的合理性、工作內容的完整性、績效評估結果的約束性等方面對財政支出政策評價體系建立的重要性。朱乾宇(2004)利用扶貧資金對投資方向的回歸,通過農業生產、農民收入和貧困人口下降等指標來考察政府扶貧資金的績效。范柏乃和朱華(2005)從行政管理、經濟發展、社會穩定、教育科技、生活質量、生態環境六個領域層,經四輪遴選,最終確定公務員比重、人均GDP、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科技進步貢獻率等37個主要變量,對政府績效構建評價體系。高波和王善平(2014)從財政統籌扶貧資金的邊際效應探尋問題的根源,從資金使用規范、效率、效果等方面構建績效評價體系指標。陳升等(2016)基于東中西部的案例研究,提出以項目安排、資金使用等為首的,精準扶貧績效的9個影響因素。陳愛雪和劉艷(2017)結合我國精準扶貧的前提與實施內核,根據各指標對扶貧資金使用效果的影響權重層次分析,建立起了一套以經濟社會發展為首的,包括5個一級指標和15個二級指標的績效評價體系。杜興洋等(2019)以9個湖南省國家級貧困縣所在市為樣本,得出農村金融發展水平及其效率的提高、農村產業結構的優化及政府財政政策支持等有利于提高金融扶貧效率,而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則對其具有顯著的抑制作用。
三、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本文以財政統籌扶貧資金績效作為被解釋變量,根據上述研究結論,并從社會、經濟、生態三個層面,結合扶貧工作的重點,即生活保障設施的建設、財政扶貧資金的分配發放和貧困戶檔案的建立三大部分,歸納出11個解釋變量,進而探尋扶貧考核的辦法。
四、績效評價體系模型構建
通過近年來扶貧考核工作的不斷深入,我們發現精準扶貧考核機制亦存在諸如管理不健全、主體參與度不高等不足之處。另外,縣級扶貧資金的統籌在提升扶貧效果的同時,也增加了權力膨脹與資金濫用的風險。因此,為實現國家扶貧戰略目標,充分調動縣級財政統籌的積極性,推動扶貧資源的有效利用和扶貧工作的順利進行,有必要加強縣級財政統籌扶貧資金監管,探索更加完善的扶貧考核辦法。本文根據11個變量,設計扶貧績效AHP打分表,邀請10位專家進行打分,從而匯總得出各變量的權重如下:
以2001—2019近二十年廣東省地區各指標的數據為樣本,將各數值代入公式,計算出各年財政統籌扶貧資金績效Y值如下(若該年度有數據缺失則延續上年)。很明顯總體一直保持上升趨勢,與我國現階段的扶貧績效基本吻合。
五、績效評價體系的實證
以廣東省韶關市WY縣為例,通過對2014年12月至2020年11月以來共970項扶貧項目的整理發現:按照項目歸屬分類,其中鞏固提升類項目820項,占總體的84.54%,解決"兩不愁三保障"項目150項,占總體的15.46%,說明翁源縣的基礎性設施建設已逐漸完善,并向更高質量發展轉變;貧困村提升工程601項,資產收益扶貧142項,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132項,同時滿足上述三者條件的81項,占總體的8.35%;項目實際完工天數較計劃提前的有264項,占總樣本的29.3%,項目完工效率較高,并且存在結余資金的有14項。按時間要求及時將上級財政扶貧資金撥付到扶貧專戶和項目實施單位,已撥付到位各類財政資金35293.872萬元,撥付率100%。其堅持扶貧資金管理與項目管理相結合的政策得以高效落實。另外,從近20年全國總體趨勢來看,我國貧困發生率逐年下降,財政扶貧工作成效顯著,2020年雖受疫情影響,但人均可支配收入自第三季度起已由負轉正,績效基本呈現逐年上升的較好趨勢。與上文財政統籌扶貧資金績效評價模型基本吻合,證實了公式的可行性。
六、結論及措施
根據現行標準,絕對貧困和區域性整體貧困已消除,現當下扶貧工作的格局也逐漸從過去主要解決絕對貧困轉變為主要面向相對貧困。但我國現代化進程中仍存在殘余的障礙,民生保障和社會治理還有短板弱項。基于此,我國扶貧決勝的關鍵路徑在于:逐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持續加強供給側改革,促進政府管理層級結構升級;除此之外也要做好頂層設計和制度、評價體系的構建,創新扶貧資金再分配,加強各部門協作統籌,促進全民共同富裕。
(作者單位:云南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