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維全 陳培榮 趙荔
摘要 通過對陸良縣植被類型進行調查研究,將該縣的植被分為半濕潤常綠闊葉林、落葉闊葉林、暖性針葉林、灌叢、竹林5種類型。根據海拔范圍、植被類型的主要特點進行調查,研究各植被類型在陸良縣的分布情況,并對陸良縣植被類型保護提出建議。
關鍵詞 植被類型;調查;陸良縣
中圖分類號 Q948.15+2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21)10-0119-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1.10.031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on Vegetation Type in Luliang County
GAO Wei-quan1,CHEN Pei-rong1,ZHAO Li2 (1.Luliang County Forestry and Prairie Bureau, Luliang, Yunnan 655600;2.Agriculture and Rural Bureau of Luliang County,Luliang,Yunnan 655600)
Abstract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vegetation types in Luliang County, the vegetation in the county was divided into five types, such as semi-humid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deciduous broad-leaved forest, warm conifer forest, thicket and bamboo forest. According to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altitude range and vegetation type, the distribution of vegetation types in Luliang County was mastered, and some suggestions on the protection of vegetation types in Luliang County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Vegetation type;Survey;Luliang County
植被是指某一地區植物群落的總稱,分為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其中,自然植被是在長期環境因素的影響下,在自然狀態下發育的植被[1]。植被是自然條件的最好標志,能綜合反映所在地土壤的類型、機械組成、鹽漬化程度、堿化程度、沼澤化程度等,及該區域內生物資源的基本狀況、生物多樣性的基本特征、人為活動影響的歷史結果和趨勢。陸良縣位于云南省東部、曲靖市南部,為云南高原北亞熱帶植被區,其境內地貌和海拔高度存在差異,使得境內水熱分布和植被類型分布差異較大,因此形成了多種類型的生態系統。為掌握陸良縣植被類型,筆者對該縣植被資源與分布特征進行調查研究,以期為今后該縣植被及植被保護提供科學依據。
1 自然概況
陸良縣有云南省“第一壩子”之稱,壩區東西兩側是山區,東面有龍海山突兀拔起由北向南伸延;龍海山東坡平緩,西坡陡峻,向東傾斜到篆長河一帶逐趨平坦,俗稱“黑木壩子”。壩子以西山巒起伏,溝壑幽深;南部山丘孤聳,類似丘陵,是滇東北較典型的巖溶地貌組成部分[2]。屬北亞熱帶高原季風氣候類型,年均氣溫14.8 ℃,極端最低溫-14.0 ℃,極端最高溫33.9 ℃,為冬干夏濕氣候縣。氣候特點是終年溫和,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春暖干旱,秋涼濕潤,降水集中,干濕分明[3]。陸良縣最高海拔2 687.6 m,最低海拔1 640.0 m。據《陸良土壤》,全縣境內有7個土類,15個亞類,32個土屬,66個土種,分別為紅壤、棕壤、紫色土、石灰(巖)土、草甸土、沼澤土、水稻土。紅壤在全縣分布最廣,面積130 362 hm2,占總面積的80.45%,廣泛分布于縣內壩區周圍和半山區、山區海拔1 900~2 300 m的地區[3];其次是水稻土,面積24 273 hm2;棕壤面積3 933 hm2,分布于龍海山和竹子山海拔2 300 m以上的中山頂部;草甸土和沼澤土2 233 hm2,零星分布于海拔1 840 m以下的河谷及平壩地區;紫色土和石灰土1 214 hm2,零星分布于板橋、芳華、小百戶、大莫古和召夸等地區[2]。
據2016年云南省陸良縣森林資源規劃設計調查報告,全縣土地總面積198 959.0 hm2。其中陸良縣林地面積99 300.5 hm2,占全縣總面積的49.91%;非林地面積99 658.5 hm2,占全縣總面積的50.09%。全縣森林覆蓋率35.99%,其中,有林地覆蓋率33.03%,國家特別規定灌木林覆蓋率2.96%[4]。從數據可以看出,全縣林地面積所占比例最大,開發利用空間較大,植被資源相對豐富,優勢明顯,在土地開發利用方面仍有很大潛力。
2 調查方法與劃分依據
2.1 調查方法 采取“調查小組+護林員+專家”的方法,對陸良縣的植被資源展開全面調查。調查范圍為陸良縣全縣范圍,涉及陸良縣壩區:中樞街道、板橋鎮、三岔河鎮、馬街鎮;半山區:召夸鎮、大莫古鎮、小百戶鎮、芳華鎮;山區:活水鄉和龍海鄉10個鄉(鄉鎮、街道)。植被的調查主要以第九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云南省植被多樣性調查、云南省第四次森林資源規劃設計調查專業調查結果為依據,根據《云南植被》[5]、《中國植被》[6]的分類系統,查閱陸良縣多年來林業相關調查資料及云南省相關調查資料,結合野外補充調查,利用3S系統制圖分析陸生植被類型的現狀分布及相關數據。
2.2 劃分依據
參考《中國植被》《云南植被》《中國被子植物科屬綜論》[7]的植被分類原則和依據,綜合植物群落各方面基本特征進行劃分。其劃分依據:植被型以群落生態外貌特征為依據,一般群落主要結構單元中的優勢種生活型相同或相似,對水熱生態條件一致的植物群落聯合為植被型[8-9],植被亞型是植被型包括較多群落類型時再劃分的亞類型,如常綠闊葉林包括濕潤常綠闊葉林、半濕潤常綠闊葉林、季風常綠闊葉林、中山濕性常綠闊葉林、山頂苔蘚矮林等[10],群系是在群落結構和外貌特征相同的前提下,以主要層優勢種(建群種)或共建種為依據,采用生態幅狹窄、對特定植被類型有指示作用的標志種作為劃分標準。
3 調查結果與分析
3.1 植被類型總體狀況
陸良縣主要的地帶性植被為半濕潤常綠闊葉林,目前該類型由于人為破壞,在縣域內所存無幾,為云南松、櫟類等耐旱樹種所代替,現有的植被類型多為次生植被。根據《云南植被》[5]的分類系統,并經適當的地理尺度轉換,陸良縣主要的植被分為半濕潤常綠闊葉林、落葉闊葉林、暖性針葉林、灌叢和竹林5種類型。
3.2 植被類型分布特征
3.2.1 半濕潤常綠闊葉林。
半濕潤常綠闊葉林是滇中高原地區的基本植被類型,分布于高原寬谷盆地四周的低山丘陵之上[10],海拔高差為1 700~2 000 m,其分布所在地具有四季如春、干濕季分明的季風高原氣候。半濕潤常綠闊葉林在群落結構和組成上的特點表現在:①喬木層的優勢物種為殼斗科,因此又稱“常綠櫟林”,而樟科和木蘭科等喜濕物種在上層少見;②物種組成的區系成分為東亞成分中的中國-喜馬拉雅成分,這與我國東部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的組成成分存在一定的地理替代現象;③喬木層伴有耐寒耐旱的硬葉高山櫟類樹種;④喬木層物種一般都具有明顯的旱生特征,如葉片小、革質、稍硬,有時葉被具毛、樹皮粗厚等。
這一植被類型群落結構完整,由喬木層、灌木層、草本層和層間植物構成。喬木層主要由常綠的元江栲(Castanopsis orthacantha)、黃毛青岡(Cyclobalanopsis delavayi)、灰背櫟(Quercus senescens)、光葉高山櫟(Quercus pseudosemecarpifolia)等組成,伴生物種有滇石櫟(Lithocarpus dealbatus)、截頭石櫟(Lithocarpu struncatus)、銀木荷(Schima argentea)、西南紅山茶(Camellia pitardii)、球花石楠(Photinia glomerata)等常綠樹種,在水濕條件好的地方還有滇楠(Phoebe nanmu)的分布;在一些破壞嚴重的地方還有落葉的栓皮櫟(Quercus variabilis)、云南泡花樹(Meliosma yunnanensis)、頭狀四照花(Cornus capitata)、燈臺樹(Cornus controversa)、八角楓(Alangium chinensis)等樹種。灌木層物種豐富,主要有細齒葉柃(Eurya nitida)、米飯花(Vaccinium sprengelii)、鐵仔(Myrsine africana)、十大功勞(Mahonia fortunei)、刺花椒(Zanthoxylum acanthopodium)、須蕊忍冬(Lonicera chrysantha sp. koehneana)、沙針(Qsyris quadripartita)、薄葉鼠李(Rhamnus leptophylla)、扁核木(Prinsepia utilis)、粉葉小檗(Berberis pruinosa)等;草本層物種以蕨類和禾本類植物為主,組成物種主要有毛蕨菜(Pteridium revolutum)、黃茅(Heteropogon contortus)等。附生植物有鱗軸小膜蓋蕨(Ariostegia perdurans)、疏葉蹄蓋蕨(Athyrium dissitifolium)、對馬耳蕨(Polystichum tsus-simense)、豐產鱗毛蕨(Dryopteris fructuosa)、云南兔兒風(Ainsliaea yunnanensis)等種類。層間植物主要為木質藤本類,如象鼻藤(Dalbergia mimosoides)、淡紅忍冬(Lonicera acuminata)、長托菝葜(Smilax ferox)等。
3.2.2 落葉闊葉林。在云南主要分布于23°39′N以北地區,分布地形主要為滇中高原低山丘陵、中山及亞高山中下部,海拔1 000~3 500 m,分布幅度廣,但面積不大,為零星分布,其絕大部分是常綠闊葉林經砍伐之后形成的次生植被。該植被類型的主要特點表現在:①群落物種組成主要為冬季落葉的闊葉林樹種,如殼斗科櫟屬(Quercus sp.)的落葉類樹種槲櫟(Quercus aliena)、麻櫟(Quercus acutissima)、栓皮櫟(Quercus variabilis)等;樺木科(Betulaceae)的樺木屬(Betula)、榿木屬(Alnus)等;槭樹科(Aceraceae)的槭屬(Acer)、楊柳科(Salicaceae)的楊屬(Populus)、金縷梅科(Hamamelidaceae)的楓香樹(Liquidambar formosana),并在不同地區組成不同的群落;②具有明顯的次生性質,因此,群落結構簡單,物種組成單純,且在人類活動的不斷干涉下,群落結構日趨簡化。該植被類型的喬木層物種組成主要有麻櫟(Quercus acutissima)、栓皮櫟(Quercus variabilis)、旱冬瓜尼泊爾榿木(Alnus nepalensis)、白花泡桐(Paulownia fortunei)等,伴生有少量的亮葉樺(Betula luminifera)和少量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等。灌木層物種稀疏,主要有十大功勞、火棘(Pyracantha fortuneana)、峨眉薔薇(Rosaomeiensis)、胡頹子(Elaeagnus pungens)、馬桑(Coriaria nepalensis)、匍匐栒子(Cotoneaster adpressus),偶見秀雅杜鵑(Rhododendron concinnum)、柳屬(Salix sp.)、珍珠花(Lyonia ovalifolia)等。草本層物種以蕨(Pteridium aquilinum var.latiusculum)為主,另有黃毛草莓(Fragaria nilgerrensis)、藍花參(Wahlenbergia marginata)、西南委陵菜(Potentilla lineata)、云南香青(Anaphalis yunnanensis)、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扭黃茅(Heteropogon contortus)、菅草(Themeda sp.)、扭鞘香茅(Cymbopogon tortilis)、千針萬線草(Stellaria yunnanensis)、寸金草(Clinopodium megalanthum)等伴生。
3.2.3 暖性針葉林。暖性針葉林遍布于云南亞熱帶地區,分布海拔一般為800~2 800 m,垂直幅度高達2 000 m,分布地的水熱條件多樣。從分布地的年均溫來看,最適溫度為13~17 ℃,從年降雨量來看,最適降雨量在700~1 200 mm,但共同特點是年分配不均,干旱季節長。喬木層物種組成主要是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華山松(Pinus armandii)組成的單優群落,伴生有麻櫟、栓皮櫟、楓香樹、旱冬瓜尼泊爾榿木等落葉樹種。林下灌叢有珍珠花、杜鵑、美麗馬醉木(Pieris formosa)、烏鴉果、野拔子(Elsholtzia rugulosa)、胡頹子、鐵仔、絨毛野丁香(Leptodermis potanini var. tomentosa)、小梾木(Cornus quinquenervis)、蓪梗花(Abelia engleriana)等。草本層物種組成主要有蔗茅(Saccharum rufipilum)、白健稈(Eulalia pallens)、千里光(Senecio scandens)、西南委陵菜(Potentilla lineata)、百脈根(Lotus corniculatus)、腺花香茶菜(Isodon adenanthus)、滇黃芩(Scutellaria amoena)、直萼黃芩(Scutellaria orthocalyx)、半夏(Pinellia ternata)、紫柄假瘤蕨(Phymatopteris crenatopinnata)、野青茅(Deyeuxia pyramidalis)、心葉兔兒風(Ainsliaea bonatii)、草玉梅(Anemone rivularis)、硬毛夏枯草(Prunella hispida)、牛至(Origanum vulgare)、薹草屬(Carex Linn.)等。
3.2.4 灌叢。根據海拔可分為3個亞型。即在海拔1 800 m以下的南盤江峽谷,主要為溝谷灌叢,其灌木層的物種組成主要為馬桑、火棘、黃泡(Rubus pectinellus)、小紅果(Ugni molinae),以及多種薔薇科有刺灌木;草本層植物以蔗茅、白茅、鐵芒萁(Dicranopteris linearis)、冷蕨(Cystopteris filix-fragilis)等禾本科高草植物為主,蓋度較大;在海拔1 800~2 500 m,主要形成中山灌叢,其灌木層物種組成主要有地盤松(Pinusyunnanensis var. pygmaea)、櫟屬、厚皮香(Ternstroemia gymnanthera)、苦刺(Solanum deflexicarpum)、鐵仔、火棘、烏鴉果、牛筋條(Dichotomanthes tristaniicarpa)、楊梅(Myrica rubra)等;草本層主要有薹草屬、沿階草(Ophiopogon bodinieri)、千針萬線草、藎草(Arthraxon hispidus)、刺芒野古草(Arundinella setosa)等;在海拔2 500 m以上的棕壤地帶,主要有高山櫟(Quercus semecarpifolia)、薄葉鼠李(Rhamnus leptophylla)、扁核木、粉葉小檗等組成的高山灌叢;草本層物種單調,主要有鱗軸小膜蓋蕨、紫雀花(Parochetus communis)、車前(Plantago asiatica)、草血竭(Polygonum paleaceum)、云南香青、野草莓(Fragaria vesca)、尼泊爾香青(Anaphalis nepalensis)、西南委陵菜等。
3.2.5 竹林。竹林是由植株密集、生長高大的竹類所形成的“特殊的森林”。云南的竹林主要分布在熱帶、亞熱帶地區。陸良縣不具有典型的自然分布竹林,主要代表為人工種植的毛環竹(Phyllostachys meyeri)純林,種植密度較高,郁閉度高,林下幾乎無其他物種生長。
4 結論與建議
4.1 結論
通過全面調查研究,將陸良縣植被分為5個植被類型,即半濕潤常綠闊葉林、落葉闊葉林、暖性針葉林、灌叢、竹林。半濕潤常綠闊葉林植被類型在陸良縣主要分布于陸良縣東南部的五峰山中山地帶和陸良西北部的牛頭山中部地區。落葉闊葉林植被類型在西部的牛頭山地區,北部的竹子山地區和東南部的楊梅山地區有部分殘存分布。暖性針葉林主要分布在海拔1 650~2 500 m的河谷和山區,林相稀疏,樹冠覆蓋度不大,林下灌木和草本稀少,干旱季節水土流失嚴重。灌叢植被是陸良縣最主要的植被類型,而竹林是不典型的自然分布植被類型。
4.2 建議
(1)實行全面封山育林,加大封山育林力度,設置永久性標志牌,減少人畜的破壞活動。目前一些植被由于人為因素,造成群落有衰退趨勢,因此應盡快加強有效保護措施,促進森林更新和恢復。
(2)按照生態公益林管護,落實責任制,實行專人護林。禁止在半濕潤常綠闊葉林、落葉闊葉林、暖性針葉林林區內毀林開墾,挖掘野生樹等破壞野生植物資源的活動。認真做好護林防火工作,加大護林防火的宣傳力度[11]。
(3)隨著陸良彩色沙林風景區的提升改造,森林植被的作用更為明顯,尤其是陸良縣境內五峰山國家級森林公園與陸良縣彩色沙林風景區緊密相鄰,是寶貴的物種基因庫,森林植被豐富。因此,保護好現有森林植被意義重大。
(4)利用中央造林補貼、防護林、石漠化等項目造林資金營造大面積的人工林,使荒山禿嶺呈現出新景觀。
(5)采用目前國內外最先進的AR增強現實、VR、大型沉浸互動影院、3Dmapping投影、三維動畫等多媒體技術,打造國內多媒體技術應用多、規模大的“夢幻森林”數字體驗館,使游客身臨其境,同時加強宣傳,使全社會廣泛引起重視,保護森林植被資源。
參考文獻
[1] 田敏.株洲市園林植物多樣性及其保護的研究[D].長沙:中南林業科技大學,2007.
[2] 陸良縣林業局.陸良縣林業志[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6.
[3] 陳利紅,吳紅全,陳培榮.陸良縣現代林業建設研究[J].寧夏農林科技,2011,52(1):43-45.
[4] 云南省林業調查規劃院.云南省陸良縣森林資源規劃設計調查報告[R].昆明:云南省林業調查規劃院,2016.
[5] 吳征鎰,朱彥丞.云南植被[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7.
[6] 吳征鎰.中國植被[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4.
[7] 吳征鎰.中國被子植物科屬綜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
[8] 鮮冬婭.北京上方山植物多樣性及保護研究[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08.
[9] 張垚.金沙江烏東德水電站運營期對干熱河谷植被的影響預測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3.
[10] 宿愛芝,孫興旭,付磊.陽宗海老爺山自然保護區植被類型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20,48(16):123-125,187.
[11] 黃兆銘.云浮市城郊主要森林植被類型分布調查[J].廣東林業科技,2005,21(1):3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