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春紅 梅抗抗 劉義明 張勇 文林章 王裕斌
摘 要 青川縣是四川省林業大縣,當地林業產業在林農經濟收入中占有很大比重。近年來,青川縣大力推進示范園區建設、產品結構轉化、產業融合發展,筍用竹產業發展成效顯著,但仍受經營管理水平、產品加工能力、產業融合程度等因素制約?;诖?,闡述青川縣筍用竹產業發展取得的成效,分析筍用竹產業發展相關的制約因素,并提出相關的解決策略,以期為筍用竹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 筍用竹;產業發展;制約因素;策略;四川省青川縣
中圖分類號:S795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03.076
近年來,四川省廣元市青川縣積極響應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關于推進竹產業轉型發展的重要部署,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高度重視竹產業轉型發展,并將發展筍用竹列為促進綠色發展、實現鄉村振興中具有帶動性、標志性的重要產業。青川縣地處四川盆地北部邊緣,川、甘、陜三省結合部,素有“雞鳴三省”“金三角”之稱,屬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氣候,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土壤肥力中等,具備發展筍用竹的優勢自然氣候條件。為加快促進青川縣竹產業轉型發展,迅速推動當地發展優質筍用竹,增加竹筍等生態產品有效供給,總結青川縣筍用竹產業發展取得的成效,剖析制約發展的因素,并針對問題提出了相應的發展對策,以期為青川縣筍用竹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參考,助推青川縣由林業大縣向林業強縣轉變。
1 青川縣筍用竹產業發展取得的成效
經過近年來的快速發展,青川縣筍用竹產業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具體表現為“3個優化”。
1.1 優化“一產”,示范園區建設成效突出
近年來,青川縣將筍用竹產業納入林業產業扶貧項目,采取先建后補、以獎代補等方式,把示范園區建設作為加快筍用竹產業發展的突破口,按照全產業鏈的發展思路,堅持走特色化、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發展道路。當地圍繞青竹江流域,以竹園鎮為中心,輻射七佛、樂安、關莊、青溪等鄉鎮,采取“企業+基地”“農業專業合作者+農戶(建卡貧困戶)+基地”等多種模式并舉建設筍用竹示范園區,以促進區域內筍用竹產業穩定發展,形成以點帶面的示范效應。同時,該縣以示范園區為平臺,推行在適宜的坡耕地、宜林荒地、閑置土地、房前屋后主動培育優質高產筍用竹,改造低產低效竹林。此舉既解決了閑置土地的問題,又提升了竹農營造竹林的積極性,扶持了大批從事筍用竹產業的企業和林農。隨著竹筍價格一路上漲,竹農收入逐漸增加,竹農經營筍用竹的積極性也空前高漲,政府發展筍用竹產業的信心也與日俱增,產業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2 優化“二產”,產品加工轉化成果可喜
青川縣筍用竹產業起步較快、起點較高,現擁有竹類加工企業3家,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和省級重點龍頭企業1家,另有一部分家庭小作坊進行筍干加工。竹筍加工產品主要有清水筍、筍干(絲)、水煮筍等,包裝有小包裝、精品包裝、捆裝等。優質的竹筍產品需要依托優質的品牌打造才能拓寬銷售渠道,長期而穩定地占領市場。青川縣委、青川縣政府為做足筍用竹特色產業文章,調整產品結構,積極尋求與龍頭企業、骨干企業的優勢對接和互利合作,意借助“四川扶貧”集體商標,打造“川字號”青川特有品牌,鼓勵企業深入開發手剝筍、調味筍、腌漬筍等系列產品,提高竹資源的利用效率和竹產品的附加值,促進竹產業轉型升級。
1.3 優化“三產”,竹文旅產業融合程度深
青川縣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為指導,走綠色發展之路。當地沿青竹江流域,全力打造青竹江(竹園鎮-唐家河)翠竹長廊,一條長70 km的特色竹文化景觀帶正在有序建設。其中,竹園鎮圍繞“蜀南竹海、川北竹園”旅游定位,依托當地自然資源優勢和區位優勢,整合城鎮道路、綠地、閑置土地建設萬畝雷竹產業園,以青竹江、劍青路為主線,打造大磉-河口-黃沙-銀沙30 km竹林風景線,并利用竹產業精品打造河口、銀沙復合型竹產業園。同時,沿竹林景觀帶成功配套打造5家竹林人家,大力推廣“竹+文化”“竹+旅游”等特色生態康養竹旅游,實現了竹文歷史與民俗融合,呈現了嶄新的竹特色文化美景,推動了青川縣竹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2 青川縣發展筍用竹產業的制約因素
近年來,青川縣筍用竹產業取得較快發展,頗有成效,但發展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具體表現為“3個低”。
2.1 產業粗放經營為主,生產力低
雖然青川縣林業局成立了林業產業領導小組、技術指導服務和督辦工作小組,但技術普及率還是不高,基本上還停留在技術員層面,廣大竹農還未全面掌握筍用竹豐產栽培技術。除草、科學施肥、墾復、節水灌溉等綜合栽培技術沒有得到全面推廣,部分筍用竹生長參差不齊,一些新竹越來越矮小,竹筍產量偏低、品質下降。由于林農經營管理意識不強,“三分栽、七分管”的林業養護管理不能有效形成,天然竹林中箭竹、方竹因市場需求量大而出現采筍過度、只采不管的現象,種群退化嚴重。
2.2 產品加工能力弱,附加值低
青川縣加工企業多為小型家庭作坊,加工規模小,品牌營銷弱,未形成專業化分工合作的加工體系,組織松散,大多將鮮筍直接拿到市場上出售或簡單“焯水”后出售,或曬干、烘干制成干筍保存,基本停留在打筍售賣的初級階段?,F有龍頭企業都是綜合性企業,非專營竹筍加工,未形成規模,發展后勁不足,初加工產品多、產品檔次低、產品單一、產品附加值低,綜合開發利用不足,市場競爭力弱,效益低下。
2.3 產業融合起步晚,經濟收入低
目前,青川縣竹文旅康養產業仍處于起步階段,雖然已經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規模較小,發展滯后。作為國家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區的青川縣擁有優質生態資源,除竹園鎮梁家大院、青溪鎮閆家居等少數幾家涉及竹林旅游外,其余皆為空白,保健養生的“全竹宴”、竹源食品系列、竹筍綠色食品、竹筍有機食品和竹旅游產品均尚未開發。因此,筍用竹效益在林業產業收入中所占比重偏低,對地方經濟貢獻較小,而且面臨很大困難。
3 青川縣筍用竹產業發展建議
為合理利用優勢資源,轉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科技創新為支持,形成生態、經濟、社會三大效益產業化發展新格局,必須突出“4個強化”[1]。
3.1 強化行政推動,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進一步強調組織協調力,明確職能和責任,形成整體合力。由政府引導,行政領導、科技專家、行業協會、企業農化“四力合一”,針對筍用竹產業發展的制約因素出臺相應政策,鼓勵企業自主創新,重點扶持研發竹加工新技術,加大對豐產栽培技術的研究與應用力度,促進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同時加大對品牌創建等方面的資金投入,讓政策發揮最大作用,讓企業取得最大盈利,讓百姓取得最大收益。同時,政府應宏觀調控產業發展,避免行業內同質化競爭,做到以龍頭企業推動和引領,帶動中小企業、專業合作社和家庭林場等新型經營主體及千家萬戶,把筍用竹培育交給竹農、專業合作社,把加工技術改革、新產品研發交給龍頭企業,做大做強竹產業。
3.2 強化科技支撐,提高經營管理水平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是當代經濟發展的決定因素,筍用竹的發展也離不開科學技術的支撐。充足的竹林資源是竹產業發展的首要條件,現代豐產培育技術的運用和推廣為加工產業發展奠定了竹資源基礎[2]?;诖耍瑧Y合青川縣實情,加大筍用竹豐產培育技術推廣應用力度,在推廣中總結經驗,提高筍用竹的經營水平和經濟效益[3]。
人才是第一資源,要把人才作為筍用竹產業發展的重要基礎[4]。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以推廣豐產培育技術為重點,組織專家和科技特派員開展科技指導服務,著力提高從業人員的科技水平和業務能力,使從業人員做到規范種植、適度采伐、護筍養林、科學采筍,使筍用竹產業實現“量”到“質”的飛躍,以提高筍用竹單位面積產量和效益。
3.3 豐富產品種類,突顯特有品牌效應
為提高竹筍的利用率和市場競爭力,在做好清水筍、筍干(絲)、水煮筍等加工的基礎上,應逐步發展竹筍休閑零食、飲料、竹生酒等多元化產品,推動竹產品綜合開發,大幅度提高竹產品附加值。抓住綠色經濟、低碳經濟的發展機遇,突顯“川字號”青川特有品牌,實現多種類產品品牌的統一,在對外組織或參加相關宣傳會、推介會時集中資源,以提升品牌知名度。
3.4 強化產業融合,推進竹文旅一體化建設
近年來,森林生態旅游發展迅速,森林成為人們日常外出游玩的首選之地。因此,應充分發揮青川縣優越的地理環境優勢,依托鄉村振興,打造“竹林小鎮”“竹林人家”,深度挖掘保健養生的“全竹宴”、竹源食品系列、竹筍綠色食品、竹筍有機食品和竹旅游產品等衍生產品,充分利用現有旅游資源規劃建設一批不同類型的竹文旅一體化康養實體(康養中心、竹類森林公園、觀光園區、竹類專題博覽館等),豐富筍用竹產業內涵,促進“竹+文化”“竹+旅游”的融合,加快推進竹產業生態旅游發展,多方式促進竹農增收致富。
4 結語
筍用竹產業在青川縣的發展已初見成效,其發展形勢和發展前景良好,全縣大力發展筍用竹的熱情不斷高漲。但在實踐中要明確發展思路、統一認識,保有“溫飽靠耕地,致富靠山林”的意識,正確處理好產業興林與富民的關系,分析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有效解決問題,實現林業產業興林富民的發展目標,推動林業產業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許晶晶.鄉村振興背景下雷竹產業創新發展對策:以江西省弋陽縣為例[J].江西農業學報,2019,31(11):127-131.
[2] 呂衡,張健.安吉縣竹產業發展實踐與探索[J].浙江林業浙江林業,2020(06):30-31.
[3] 夏文娟,徐繩武,鄭麗,等.咸寧市竹筍產業現狀及發展對策[J].長江蔬菜,2016(21):5-7.
[4] 馬銘,王麗麗,冉國偉.農業產業發展在脫貧攻堅中的實踐探究[J].區域經濟,2020,31(16):149-150.
(責任編輯: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