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 明
清明既是自然節氣,也是傳統節日,在我的家鄉——江南,很受重視。
我最愛吃清明粿。大人們包清明粿,我們小孩子就在邊上玩,玩累了,時不時跑來用筷子偷偷夾兩口餡料吃,那味兒真鮮!
清明節也叫祭祖節,人們掃墓祭祀,緬懷祖先,畢恭畢敬。因此,清明節既是掃墓祭祖的肅穆節日,也是人們親近自然、踏青游玩的歡樂節日。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清明節往往伴隨著綿綿春雨,這種氣候特征更增添了幾分節日氛圍,寄托著人們對祖先的懷念。(《家鄉的清明節》)
文章只是簡單介紹了清明節要做的兩件事情,吃清明粿和祭祖,內容單薄,傳統習俗氛圍不夠濃厚,讀來印象不深。
我的家鄉在江南,每到清明,家家戶戶都要做清明粿。“清”同“青”諧音,所以清明粿是青色的。要做那天,勤快的主婦們早早地去田間采來野艾草,搓出墨綠的汁水,將糯米和粳米磨成粉,調水揉成團,摻進艾草汁,原來潔白如雪的米粉團就變成墨綠色的青團子了。青團子極富彈性,經過媽媽們的巧手揉捏,成了一個個圓圓的小球,再用大拇指按幾下,又變成了一個個碗狀,接著加入餡料,便包成了清明粿。
除了做清明粿,清明節最重要的事就是掃墓。
每到清明這天,在外的游子都要趕回家鄉掃墓。掃墓很講究,除了準備蠟燭香紙,還要準備魚、肉、清明粿、米飯、酒等供品。魚、肉要放在鍋中用水煮到“咕嘟咕嘟”往上冒出騰騰霧氣為止。那霧氣用我們這里的方言叫“嘯”,音同“孝”,寓意請祖先領受我們的孝心。
修改后的片段詳細描寫了做清明粿的過程和掃墓供品準備,習俗氛圍濃郁,地域特色明顯,讓人印象深刻。
